河南省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473000)尚小巧
冠心病主要是指冠狀動脈病變引起管腔阻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壞死的心臟病。臨床上大多數冠心病患者在急性期時會采用介入療法,以保障生命安全。但患者對于介入治療和后續的康復治療缺乏了解,遵醫依從性較差,造成疾病反復發作,影響生活質量。經臨床研究發現,給予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必要的康復護理,可提升患者的健康行為,改善疾病預后[1][2]。因此,本研究分析了心臟康復護理干預對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自護能力及健康行為的影響。現作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2例,均采用介入療法,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各46例。納入標準:本次入選對象均符合冠心病診斷標準[3],且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肝腎功能異常者;合并糖尿病及腦血管疾病者;認知障礙者。對照組男25例,女21例;年齡47~72歲,平均年齡(59.37±11.84)歲。觀察組男28例,女18例;年齡45~71歲,平均年齡(59.25±11.72)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冠心病介入治療的常規護理措施,如介入治療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準備,完善相關檢查;術后給予心電監護,監測血壓動態變化;觀察穿刺部位情況,有無滲血、滲液,及時更換敷料。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心臟康復護理干預,具體如下。(1)健康認知干預。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冠心病和心臟康復護理的有關知識,包括冠心病的病因、臨床癥狀、誘發因素和治療方式以及心臟康復的方法、重要性等,使患者明確心臟康復護理對改善冠心病預后的重要作用,增強其康復治療的主動性,積極配合康復護理工作。(2)康復措施。①活動干預。告知患者可適當運動,以心臟負荷能耐受為宜,如散步、氣功、太極拳等,避免過度疲勞,運動過程注意有無胸悶、心悸等癥狀,一旦發生異常,應立即停止運動。②飲食干預。根據患者飲食習慣及具體病情,合理調整飲食,食物以低鹽、低脂、清淡易消化為主,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③日常生活指導。囑咐患者根據天氣變化,適當增減衣物;指導患者營造安靜、整潔的生活環境,保證充足的睡眠。④心理干預。教會患者自我心理調節的方法,如放松、暗示、冥想等,學會自我控制情緒,保持心情舒暢和情緒穩定。⑤遵醫行為。告知患者相關藥物的用法和劑量,如硝酸甘油等;要求患者遵醫囑按時按量用藥,切忌隨意停減藥物,定期復查。
附表1 兩組患者的ESCA評分對比(±s,分)

附表1 兩組患者的ESCA評分對比(±s,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自我概念 自護責任感 自我護理技能 健康知識認知干預前對照組(n=46) 26.21±5.13 26.17±4.98 25.72±5.06 26.57±5.22觀察組(n=46) 26.33±5.18 26.08±4.87 25.84±5.14 26.43±5.16 t 0.112 0.088 0.113 0.129 P>0.05 >0.05 >0.05 >0.05干預3周對照組(n=46) 31.57±5.27* 31.36±5.17* 31.74±5.21* 32.13±5.45*觀察組(n=46) 35.54±5.36* 35.83±5.28* 36.35±5.27* 38.29±5.51*t 3.582 4.103 4.219 5.391 P<0.05 <0.05 <0.05 <0.05
附表2 兩組患者的健康行為對比(±s,分)

附表2 兩組患者的健康行為對比(±s,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軀體活動 心理健康 飲食健康 生活習慣干預前對照組(n=46) 65.41±5.23 62.32±5.08 66.71±5.36 65.82±5.24觀察組(n=46) 65.36±5.17 62.45±5.14 66.85±5.43 65.69±5.18 t 0.046 0.122 0.124 0.120 P>0.05 >0.05 >0.05 >0.05干預3周對照組(n=46) 71.32±5.47* 69.83±5.18* 72.63±5.54* 71.78±5.47*觀察組(n=46) 79.16±5.51* 75.24±5.26* 79.64±5.63* 79.48±5.56*t 6.848 4.970 6.019 6.696 P<0.05 <0.05 <0.05 <0.05
1.3 觀察指標 分別于干預前及干預3周采用自我護理能力量表(ESCA)[4]評定兩組患者的自護能力,量表包括43個條目四項內容(自我概念、自護責任感、自我護理技能和健康知識認知),每個條目按照0~4等級計分,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的自護能力越高。于干預前及干預3周后采用本院自制的健康行為調查問卷評估兩組患者的健康行為,量表包括4個維度,即軀體活動、心理健康、飲食健康、生活習慣,各維度均為100分,分數越高,健康行為水平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自護能力 干預3周兩組患者的ESCA評分較干預前均明顯升高,且觀察組患者的ESCA評分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1。
2.2 健康行為 干預3周兩組患者的健康行為各維度評分較干預前均明顯升高,且觀察組患者的健康行為各維度評分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2。
冠心病作為心血管疾病之一,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復發率和致死率,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已成為影響我國社會發展的重大健康問題之一[5]。近年來,受到生活方式的改變和不良的飲食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冠心病的發病率和復發率均呈明顯上升趨勢。目前,介入治療因其簡單、方便、有效等優點,深受冠心病患者的青睞。但冠心病需要患者長期堅持藥物治療,改變生活習慣,方可改善疾病預后。鑒于此,給予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科學的康復護理干預以協助其提升健康行為和自護能力極為關鍵。
作為康復護理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心血管疾病治療的延伸,心臟康復護理依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心理狀態,通過針對性制定和實施有效、系統的干預措施,即對心臟病危險因素的預防、運動鍛煉、日常生活指導等,以確保心臟病患者生理和心理健康,減輕其不適感,縮短住院時間,并有效預防心臟病復發,提高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質量。本研究對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給予心臟康復護理干預,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ESCA評分及健康行為各維度評分均較高,說明通過心臟康復護理干預,可提高自我護理能力,提升健康行為水平。由于冠心病患者對于冠心病的健康認知水平較低,加之治療過程較為漫長,易使患者產生懈怠心理,以致遵醫行為差,疾病再次發作,影響身體恢復。故給予心臟康復護理,通過健康認知干預,使患者明確長期堅持康復的重要性,增強其治療依從性,以利于改善疾病預后;通過活動干預、飲食干預、日常生活指導、遵醫行為、心理干預等措施,能有效提升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和健康行為水平,提高生命質量。
綜上所述,對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實施心臟康復護理干預,能顯著提升患者的自護能力,改善其健康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