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鄲城縣第二人民醫院(477150)邢林學
1.1 臨床資料 隨機將2015年12月~2018年1月收治的78例口腔頷面間隙感染患者分為甲、乙兩組,每組39例。甲組:23例男,16例女;年齡16~73歲,平均(43.7±5.6)歲;乙組:25例男,14例女;年齡16~75歲,平均(44.1±5.5)歲。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甲組采用替硝唑聯合頭孢曲松鈉治療,替硝唑(湖南迪諾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3020659)采用口服治療,每次2片(0.5g×片)每天1次。將4.0g頭孢曲松鈉(國藥準字H20073252,西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與5%的250ml葡萄糖溶液混合后進行靜脈滴注,1次/d。乙組在甲組治療基礎上聯合紅光照射治療,替硝唑與頭孢曲松鈉的用法及用量與甲組相同,紅光照射使用KDH-B型的治療儀,儀器參數:可見光400~7000nm,紅外光760~4000nm;輸出功率:>3W,可見光:>90%,紅外光:<10%;光斑直徑:>30mm。治療時取坐位,充分暴露病變部位,使用強光垂直線照射,照射距離為6~10cm,開機2min后開始治療,20~30min/次,1~2次/d,5天1療程,連續治療1~2療程。若兩組患者局部出現膿腫,均采取常規的切開引流術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 本研究以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與并發癥發生率作為臨床觀察指標,判定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療效判定標準:無效:自覺疼痛感減輕不足50%,腫脹癥狀未改善,或改善不足50%,體溫超過38℃,白細胞總數>10×109/L;有效:自覺疼痛感減輕>70%,腫脹癥狀基本消退,體溫<38℃,白細胞總數<8×109/L;顯效:疼痛感及腫脹癥狀完全消失,體溫及血常規檢查結果均恢復正常。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2.0分析,計數資料采用例數(%)表示,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差異用x2和t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乙組的治療總有效率(94.9%)明顯高于甲組(79.5%),兩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甲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高于乙組,組間比較差異明顯(P<0.05),見附表。

附表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頷面部間隙感染作為口腔科中較為常見的急性炎癥疾病,臨床表現為局部發熱、腫脹和疼痛等癥狀[1],若不及時采取抗感染治療,控制病情發展,不僅會引發全身炎癥反應,還會導致敗血癥、膿毒血癥等并發癥,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
此次研究將口腔頷面部間隙感染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通過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案,分析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顯示乙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甲組,且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比甲組低,該結果說明口腔頷面部間隙感染患者在采取替硝唑與頭孢曲松鈉進行抗炎和防感染治療后,采用紅光照射治療,能有效緩解患者疼痛、腫脹等炎性反應,增強抗感染的效果,減少并發癥發生。導致該結果的原因在于人體細胞線粒體可吸收紅光照射中波長為600~700nm的紅色可見光,從而產生一系列對人體有益的生物化學反應。如:激發超氧化物歧化酶和過氧化氧酶等多種酶的生物活性,促進細胞新陳代謝,增加糖原含量和ATP分解,加快傷口與潰瘍面的愈合[2]。而頭孢曲松鈉作為頭孢菌素類藥物,具有抗菌譜廣,不良反應較少等優點。將頭孢曲松鈉與替硝唑聯合用于口腔頷面部間隙感染治療時,能減輕患者的炎性反應,緩解患者的疼痛癥狀。因此,替硝唑、頭孢曲松鈉聯合紅光照射治療口腔頷面部間隙感染的效果比單一使用抗感染藥物治療的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頭孢曲松鈉與替硝唑結合紅光照射治療口腔頷面部間隙感染,既能減輕患者的疼痛、腫脹等炎癥反應,又能降低并發癥發生率,適合在臨床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