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德國、日本特約記者 蕭達 青木 李珍 ●本報記者 高穎 崔杰通 ●汪析 柳直
中國今年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6.5%,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7%,19日上午,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迅速成為國際輿論熱點。外界通常將中國官方公布的GDP數據視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標。19日新數據公布之際,正值中國國內結構調整陣痛繼續顯現、外部挑戰變數明顯增多。一些西方媒體稱,這是2009年以來中國最低的增長數據,那一年,始于美國的金融危機正嚴重沖擊全球,現在,世界的焦慮幾乎全都集中在特朗普政府發動的貿易戰上。許多人繼續對中國經濟保持信心,俄羅斯總統普京大力強調與中國的經濟合作,日本富士電視臺19日稱,在華日企基本上都處于盈利增長狀態,外企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
“逆風中繼續成長”
“世界各國媒體和評論家報道、評論中國GDP增長數據時,不妨先想想本國的經濟增長數據,橫向比較一下。”19日,關注中國發布最新經濟增長數據的柏林中國問題專家夫羅里揚對《環球時報》記者如此表示。他稱,西方一些媒體抓住“2009年以來最低的增長數據”,一方面是報道噱頭,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對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憂慮,因為世界經濟增長多年來很大程度上都依靠“中國引擎”。
國家統計局周五公布的數據包括方方面面,除了GDP增長數據之外,還包括:9月工業增加值同比上漲5.8%,9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上漲9.2%,1-9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上漲5.4%,1-9月民間投資同比增長8.7%,1-9月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9.9%,前三季度工業同比增長6.4%,消費同比增長9.3%。國家統計局在新聞稿中表示,外部挑戰變數明顯增多,國內結構調整陣痛繼續顯現,經濟運行穩中有變,穩中有緩,下行壓力加大。中國今年一季度GDP增長6.8%,二季度增長為6.7%,瑞士聯合銀行首席投資官塔伊對媒體表示,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并不令人驚訝,因為中國正推動減債,同時陷入美中貿易戰。
路透社19日評論稱,當下正值中國出口開始感覺到美中貿易爭端帶來的痛苦之際,在對2500億美元中國產品加征關稅之后,華盛頓威脅進一步升級對抗,中國“面對經濟增長的逆風”。日本《朝日新聞》19日則強調,“中國經濟在逆風中繼續成長”,盡管美國對中國發起了貿易戰,中國經濟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中國市場是一個非常好、潛力巨大的市場,依靠內需也會保持增長勢頭,相信接下來中國政府會推出刺激政策。德國《奧格斯堡匯報》在感慨“德國經濟的好年景已經結束”時,對“美國對華商品加征關稅波及德企”表示不滿。該報稱,如果寶馬將更多產能轉移到中國,將很快成為特朗普強硬政策的打擊對象。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19日就當前經濟金融熱點問題接受采訪,談及最近中國股市的明顯波動和下滑、中國政府對促進股市健康發展的舉措、社會上對“國進民退”的一些議論等問題。他表示,“中國經濟總體上保持了穩中向好的基本態勢。從經濟增長、就業、物價、國際收支、企業利潤、財政收入、勞動生產率等主要指標看,我國經濟運行都處于合理區間”。
美國《華爾街日報》稱,近期股市連續大跌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擔憂,19日中國多位高層輪番發聲,繼一行兩會掌門人之后,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成為職位最高、也是最新一位安撫市場的官員。報道稱,劉鶴將近期股市波動歸因于全球股市下跌、中美貿易摩擦等外部因素,以及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市場預期生變等。
如何看中國經濟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19日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表示,中國經濟增長確實有所放緩,但這個放緩是有限的,從季度來看幅度只有0.2個百分點。他說,放緩的原因主要是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陡升,美國發動的貿易摩擦帶來了不小的負面壓力,導致市場風險偏好下降和商業信心走弱。對中國這樣開放度比較大的經濟體來說,外部環境出現如此的劇烈變化,在經濟增長速度上一點沒有體現似乎是不正常的,有相應的體現倒反而是正常的。他補充說,當然中國國內也有一些問題,比如基建投資回落過快等。目前針對性的政策已經出臺,正在推進過程中,必要時應該還會加強。對當前中國經濟的總體格局,他以“緩中平穩”來形容。
中國公布三季度經濟數據的同一天,俄媒引述普京總統在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年度會議上的話稱,美國和中國之間的貿易問題為俄提供了進入中國市場的新機會,意味著俄可獲得更多市場份額。他以美中貿易中的大豆為例稱:“現在我們將悄悄地把大豆與中國市場聯系起來,如果中國合作伙伴希望投資,就讓他們在遠東地區生產大豆。俄中合作還有一個方向是飛機制造,中國是波音公司的大買家,我們現在已加緊與他們合作建造遠程寬體飛機,此外還將朝著制造重型大型直升機的方向前進。還有,俄中將共同致力于太空計劃。”還是同一天,從加拿大傳來消息,該國將派出財政部長和國際貿易部長于11月訪華,擴大貿易關系。多家媒體提到,加拿大剛與美國和墨西哥簽署新的地區貿易協定。
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學者拉迪認為,現在認為中國經濟放緩為時過早。18日他對《福布斯》表示,阿里最近一個季度的銷售額同比增長60%,黃金周中國的個人游達到約7.26億人次,包括餐飲在內的零售額同比增加9%,達到2020億美元。拉迪提醒,中國龐大的中產階層仍在擴大,他們的收入用于教育、醫療、旅游和其他沒有記錄在官方零售數據中的服務比例不斷擴大。中國的進口表現同樣良好,中國消費者也是如此。
“中國準備更艱難的時期”,瑞士《新蘇黎世報》19日報道稱,如果美中貿易戰不停止,中國未來幾個月將更多感受到貿易沖突的影響。貿易戰讓中國經濟的不確定性正在增加,而中國未來會走一條路:提高內需,加強創新。日本記者中山淳史日前在《日本經濟新聞》上撰文稱,中國型技術創新正在崛起,特朗普政權通過關稅加強對華制裁難以遏制這樣的勢頭。中國在專利申請件數上幾乎與美國并駕齊驅,在研發投資和獨角獸(企業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未上市企業)的數量上也在猛追,中國已經獲得了自律性的創新基礎。另一方面,由于移民限制和對美投資限制的強化,面臨增長放緩風險的或許是美國。
長城下的“電鉆”
“綿延起伏的群山上屹立著一道長城,某個城門外,一個人正彎腰拿著一把電鉆在城門上打洞,電鉆上纏著美國國旗。這個人一頭金發,西裝革履,咬著牙,表情陰冷。”印度newsclick網站18日刊登了這樣一幅漫畫,畫中人身份不言而喻。這篇文章稱,特朗普宣布開打一場貿易戰,這將傷害美國、中國以及其他發展中世界的工人,“在全球價值鏈中,中國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扮演著貿易橋梁的關鍵角色,中國GDP的下降以及被排斥進入美國市場,將影響新興市場,據估計,新興市場GDP將下降1.2個百分點”。
無獨有偶,英國廣播公司網站18日報道美國財政部公布半年度匯率政策報告時,也刊登一幅圖片:美國總統特朗普橫眉立目,他鼻子上增加了長長的大象鼻子,耳朵上也被加裝了蒲扇一樣的大象耳朵,圖片攝于德國美因茨,當地人將特朗普的頭像放上狂歡節彩車,他們形容特朗普是“瓷器店里的大象”。
外媒上的這兩幅圖片凸顯特朗普發動貿易戰給世界留下的印象,因此不難理解美國《福布斯》網站18日預報中國將公布第三季度GDP數據時為什么這么說:每個人都覺得增長會放緩,投資者將會譴責美國總統特朗普,這不會是假新聞。這種譴責看上去不無道理,《日經亞洲評論》上周曾引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警告稱,如果進一步升級,美中貿易戰可能使亞洲的GDP增長下降0.9個百分點,而亞洲的經濟增長占據了全球經濟增長的60%。
發動貿易戰美國得到了什么?彭博社19日報道稱,中國南方一家30年來都采購波音客機的航空公司在跟歐洲的空客公司協商,“中國人對波音的愛可能結束”。印度總理辦公室前發言人帕薩拉什的一席話不知道對特朗普有沒有一些啟發。他月初在印度媒體上撰文稱,不能以對抗的眼光來看待與中國關系的每一個方面,印度與中國兩個大國命中注定既競爭又合作,有友誼也有猜疑,“良好的判斷能確保避免沖突,而一旦發生沖突不會有勝利者”。▲
●本報駐美國、德國、日本特約記者 蕭達 青木 李珍 ●本報記者 高穎 崔杰通 ●汪析 柳直
中國今年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6.5%,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7%,19日上午,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迅速成為國際輿論熱點。外界通常將中國官方公布的GDP數據視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標。19日新數據公布之際,正值中國國內結構調整陣痛繼續顯現、外部挑戰變數明顯增多。一些西方媒體稱,這是2009年以來中國最低的增長數據,那一年,始于美國的金融危機正嚴重沖擊全球,現在,世界的焦慮幾乎全都集中在特朗普政府發動的貿易戰上。許多人繼續對中國經濟保持信心,俄羅斯總統普京大力強調與中國的經濟合作,日本富士電視臺19日稱,在華日企基本上都處于盈利增長狀態,外企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
“逆風中繼續成長”
“世界各國媒體和評論家報道、評論中國GDP增長數據時,不妨先想想本國的經濟增長數據,橫向比較一下。”19日,關注中國發布最新經濟增長數據的柏林中國問題專家夫羅里揚對《環球時報》記者如此表示。他稱,西方一些媒體抓住“2009年以來最低的增長數據”,一方面是報道噱頭,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對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憂慮,因為世界經濟增長多年來很大程度上都依靠“中國引擎”。
國家統計局周五公布的數據包括方方面面,除了GDP增長數據之外,還包括:9月工業增加值同比上漲5.8%,9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上漲9.2%,1-9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上漲5.4%,1-9月民間投資同比增長8.7%,1-9月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9.9%,前三季度工業同比增長6.4%,消費同比增長9.3%。國家統計局在新聞稿中表示,外部挑戰變數明顯增多,國內結構調整陣痛繼續顯現,經濟運行穩中有變,穩中有緩,下行壓力加大。中國今年一季度GDP增長6.8%,二季度增長為6.7%,瑞士聯合銀行首席投資官塔伊對媒體表示,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并不令人驚訝,因為中國正推動減債,同時陷入美中貿易戰。
路透社19日評論稱,當下正值中國出口開始感覺到美中貿易爭端帶來的痛苦之際,在對2500億美元中國產品加征關稅之后,華盛頓威脅進一步升級對抗,中國“面對經濟增長的逆風”。日本《朝日新聞》19日則強調,“中國經濟在逆風中繼續成長”,盡管美國對中國發起了貿易戰,中國經濟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中國市場是一個非常好、潛力巨大的市場,依靠內需也會保持增長勢頭,相信接下來中國政府會推出刺激政策。德國《奧格斯堡匯報》在感慨“德國經濟的好年景已經結束”時,對“美國對華商品加征關稅波及德企”表示不滿。該報稱,如果寶馬將更多產能轉移到中國,將很快成為特朗普強硬政策的打擊對象。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19日就當前經濟金融熱點問題接受采訪,談及最近中國股市的明顯波動和下滑、中國政府對促進股市健康發展的舉措、社會上對“國進民退”的一些議論等問題。他表示,“中國經濟總體上保持了穩中向好的基本態勢。從經濟增長、就業、物價、國際收支、企業利潤、財政收入、勞動生產率等主要指標看,我國經濟運行都處于合理區間”。
美國《華爾街日報》稱,近期股市連續大跌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擔憂,19日中國多位高層輪番發聲,繼一行兩會掌門人之后,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成為職位最高、也是最新一位安撫市場的官員。報道稱,劉鶴將近期股市波動歸因于全球股市下跌、中美貿易摩擦等外部因素,以及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市場預期生變等。
如何看中國經濟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19日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表示,中國經濟增長確實有所放緩,但這個放緩是有限的,從季度來看幅度只有0.2個百分點。他說,放緩的原因主要是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陡升,美國發動的貿易摩擦帶來了不小的負面壓力,導致市場風險偏好下降和商業信心走弱。對中國這樣開放度比較大的經濟體來說,外部環境出現如此的劇烈變化,在經濟增長速度上一點沒有體現似乎是不正常的,有相應的體現倒反而是正常的。他補充說,當然中國國內也有一些問題,比如基建投資回落過快等。目前針對性的政策已經出臺,正在推進過程中,必要時應該還會加強。對當前中國經濟的總體格局,他以“緩中平穩”來形容。
中國公布三季度經濟數據的同一天,俄媒引述普京總統在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年度會議上的話稱,美國和中國之間的貿易問題為俄提供了進入中國市場的新機會,意味著俄可獲得更多市場份額。他以美中貿易中的大豆為例稱:“現在我們將悄悄地把大豆與中國市場聯系起來,如果中國合作伙伴希望投資,就讓他們在遠東地區生產大豆。俄中合作還有一個方向是飛機制造,中國是波音公司的大買家,我們現在已加緊與他們合作建造遠程寬體飛機,此外還將朝著制造重型大型直升機的方向前進。還有,俄中將共同致力于太空計劃。”還是同一天,從加拿大傳來消息,該國將派出財政部長和國際貿易部長于11月訪華,擴大貿易關系。多家媒體提到,加拿大剛與美國和墨西哥簽署新的地區貿易協定。
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學者拉迪認為,現在認為中國經濟放緩為時過早。18日他對《福布斯》表示,阿里最近一個季度的銷售額同比增長60%,黃金周中國的個人游達到約7.26億人次,包括餐飲在內的零售額同比增加9%,達到2020億美元。拉迪提醒,中國龐大的中產階層仍在擴大,他們的收入用于教育、醫療、旅游和其他沒有記錄在官方零售數據中的服務比例不斷擴大。中國的進口表現同樣良好,中國消費者也是如此。
“中國準備更艱難的時期”,瑞士《新蘇黎世報》19日報道稱,如果美中貿易戰不停止,中國未來幾個月將更多感受到貿易沖突的影響。貿易戰讓中國經濟的不確定性正在增加,而中國未來會走一條路:提高內需,加強創新。日本記者中山淳史日前在《日本經濟新聞》上撰文稱,中國型技術創新正在崛起,特朗普政權通過關稅加強對華制裁難以遏制這樣的勢頭。中國在專利申請件數上幾乎與美國并駕齊驅,在研發投資和獨角獸(企業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未上市企業)的數量上也在猛追,中國已經獲得了自律性的創新基礎。另一方面,由于移民限制和對美投資限制的強化,面臨增長放緩風險的或許是美國。
長城下的“電鉆”
“綿延起伏的群山上屹立著一道長城,某個城門外,一個人正彎腰拿著一把電鉆在城門上打洞,電鉆上纏著美國國旗。這個人一頭金發,西裝革履,咬著牙,表情陰冷。”印度newsclick網站18日刊登了這樣一幅漫畫,畫中人身份不言而喻。這篇文章稱,特朗普宣布開打一場貿易戰,這將傷害美國、中國以及其他發展中世界的工人,“在全球價值鏈中,中國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扮演著貿易橋梁的關鍵角色,中國GDP的下降以及被排斥進入美國市場,將影響新興市場,據估計,新興市場GDP將下降1.2個百分點”。
無獨有偶,英國廣播公司網站18日報道美國財政部公布半年度匯率政策報告時,也刊登一幅圖片:美國總統特朗普橫眉立目,他鼻子上增加了長長的大象鼻子,耳朵上也被加裝了蒲扇一樣的大象耳朵,圖片攝于德國美因茨,當地人將特朗普的頭像放上狂歡節彩車,他們形容特朗普是“瓷器店里的大象”。
外媒上的這兩幅圖片凸顯特朗普發動貿易戰給世界留下的印象,因此不難理解美國《福布斯》網站18日預報中國將公布第三季度GDP數據時為什么這么說:每個人都覺得增長會放緩,投資者將會譴責美國總統特朗普,這不會是假新聞。這種譴責看上去不無道理,《日經亞洲評論》上周曾引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警告稱,如果進一步升級,美中貿易戰可能使亞洲的GDP增長下降0.9個百分點,而亞洲的經濟增長占據了全球經濟增長的60%。
發動貿易戰美國得到了什么?彭博社19日報道稱,中國南方一家30年來都采購波音客機的航空公司在跟歐洲的空客公司協商,“中國人對波音的愛可能結束”。印度總理辦公室前發言人帕薩拉什的一席話不知道對特朗普有沒有一些啟發。他月初在印度媒體上撰文稱,不能以對抗的眼光來看待與中國關系的每一個方面,印度與中國兩個大國命中注定既競爭又合作,有友誼也有猜疑,“良好的判斷能確保避免沖突,而一旦發生沖突不會有勝利者”。▲
環球時報2018-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