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勤 金薇薇
摘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加上現如今街頭的公共藝術表達早已呈現出豐富多彩的表現特征,越來越多的公共藝術的表達形式與表達元素也開始出現在城市街頭,并開始被接受,也成為和人們公共生活空間聯系在一起的藝術表現活動,它為市民搭建了一個富有文化底蘊的生活藝術環境,人們也越來越多的接觸藝術、親近藝術、關注藝術。藝術家們也在公共藝術的發展中意識到自己與人們的關系,意識到公共藝術與人們的關系,并形成與人密切的交流與聯系,形成了一種思想上的共識。筆者舉例上海街頭公共藝術,希望由此對其藝術表現的形象以及表現形式等進行研究,弄清楚公共藝術怎樣來形象表意,以及怎樣拉近公共藝術的藝術形象與人們的交流溝通。
關鍵詞:街頭公共藝術 藝術形象 表現形式 藝術意義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11-0179-03
一、溫暖民心的表現形式
公共藝術要在內心深處與面對它的民眾產生共識,就要能反映出真切而又大眾的民眾生活,要能夠表現出民情現象。地鐵一號線的淮海中路與茂名南路的地鐵出口就有一銅鑄雕像,名為《打電話的少女》,描述的是一個女孩子在電話亭打電話的情景,這個形象的表現就被人描述為:“天使般的少女,在傾聽城市的心跳”。少女身穿迷你短裙,十分時髦,右手拿著電話放在耳邊,左手插在腰上,左腿作為支點,右腿向后略微彎曲,呈現出一副非常放松而又隨意的面容,總體來看這個女孩全身散發著一種摩登大都市人的生活氣息。大眾而又溫柔漂亮的女孩形象,很像在摩登上海這座城市每時每刻都能遇到的一些人,她是生活在摩登上海這座城市里的其中一位。這座銅鑄雕像的設計完全打破了雕像與民眾的距離感。在人們從地鐵出出進進的時候都能夠與她相見,正如雕像的締造者何勇說的一樣:“從這個雕像中,我們能夠清楚的發現雕像所呈現的就是生活在上海這座摩登大都市里的人,這個人可能就是我們自己身邊的好友,也可能是鄰家的小女孩,這中感覺的雕像呈現,事實上表現的也是生活的本質”。[1]當這件公共藝術展現在眾人面前的時候,也許會讓人們重溫在這個人際關系趨于復雜的城市中的境遇。作品呈現了生活在上海的普通人的生活日常,它與居住在上海普通人群的日常生活與情感產生共識,這就是這件作品獲得了與民眾的情感溝通以及人們喜愛的原因。
城市中的公共藝術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它的存在不僅可以讓空間變得更有趣更有意味,更能使某些公共空間成為真正的能夠促進民眾溝通以及交流的戶外媒介,與民眾的切身生活產生共識。《打電話的少女》這件雕塑,就是通過藝術家的藝術表現形式,明確了這個空間存在的意義,也體現了這個空間具有與民眾進行“溝通與交流”的意義,這些都能強化民眾對這個公共藝術品的所思所想,使這個空間的存在更加有意義,與此同時,也增強了生活在上海的人們對這座摩登城市的認同感、歸屬感以及存在感。公共藝術的完美設計也讓不屬于這里的人記住了這座摩登城市本身所固有的藝術性,融入這座城市典型的文化記憶符號。
二、獨具上海發展特色的表現形式
這座城市給人體會最深的就是忙忙碌碌的快節奏生活以及城市的迅速發展。生活在上海的民眾,他們對自我的身份認同也與這座城市的變化有很大的聯系,所以這座城市最大的特點也是“時間”“發展”與“速度”,這種公共藝術的表現主題在上海也是隨處可見的。例如設立在地鐵十二號線地鐵出口的嘉華中心有一個名為《時間的精神》,這個雕像就是有關上海城市發展的時間主題,它的底座形象是一個大的蝸牛殼,上面坐落著幾個動物,整體造型集合了豬、大象、牛以及馬。用雕像創造者查德·塔克西埃的話講:“這個變體動物就代表了‘集大成者”[2]。其蝸牛殼的形象是從地面向上卷曲,在視覺形象上塑造了一種向上運動的視覺錯覺,其意義在于:從地底上發出滔滔不絕的強大力量。這些動物集成的雕塑特征,在某些方面也象征著上海,因為上海本身也是多樣化結合的國際大都市。雕像下半部分蝸牛殼上的螺旋紋路在某種程度上象征著時間,意大利的藝術家們大多都用螺旋紋路表現時間。總得來說,《時間的精神》這個巨大的雕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體現了一種堅實的力量,力量其實就是一種隱喻的說法,其實是象征著上海這座大摩登城市的迅速發展。
城市公共藝術的設計不單是對城市空間的設計建設,更多的是藝術家運用藝術的表現特性、大膽浮夸的藝術造型線以及靚麗的藝術色彩等,緊緊迎合著城市的古老文化以及城市建設的理念,締造出有文化素養、體現文化底蘊的公共藝術形象。席勒說過:“能夠讓社會統一起來的中介只有美,原因是它與全部成員的共同點發生關聯”[3]。對美的喜愛以及追求是世人生而有之的欲望,而藝術本身是很單純的藝術,不帶有任何功利目的。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可以通過公共藝術這個媒介,可以不計較得失去與他人溝通交流,彼此間都是真誠相待以達到共鳴,以此來促進人們交往的融洽性以及社會發展的合理性。
三、言簡意賅的表現形式
公共藝術是由大眾自主參加和認可的公共藝術開放空間中的藝術創造,它建立了大眾與公共藝術密切相融、生動有趣的欣賞方式,使觀者與公共藝術之間的主客體關系趨于平淡以及內在情感趨于提升,從而能夠安撫人的內心世界,調節人的心理感受,關切人的真正需求。例如地鐵十號線的豫園站墻面就裝配了裝飾壁畫,呈現了之前老上海人的工作方式、生活場景以及與如今休閑舒適和諧的生活場景,從歷史生活與社會文化的角度來講,這是上海本土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的展現,成為豫園靚麗的風景線。
純粹的精神與藝術表現的形式并不是公共藝術存在的最初的理想狀態,只不過是作為視覺形象的欣賞而存在的,公共藝術更多的是服務于市民和游客的日常生活。南京西路站的繪畫是以幾何圖形為繪畫要素,天頂是由紅色、藍色、黃色和格子等色彩拼成的,這種風格的表現是“風格派”代表蒙德里安的“紅、藍、黃構圖”的創意效果,這種效果的展現使車站的輪廓線呈現輕快的韻律,對照南京西路上的燈紅酒綠與交織人潮,形成歷史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傳承音律。
四、含義延伸的表現形式
在上海,有一條有名的“涂鴉街”,第一次聽到“涂鴉街”這個名詞時,以為僅僅是如柏林墻一樣的街頭公共藝術。每當在夜幕降臨時分踏上這條涂鴉街,會讓人不由得心生贊美之情,這何止僅僅是幾面墻這么簡單啊!當街頭涂鴉較早的零散的出現在中國上海時,就引來了眾人的關注,毫無疑問的是對其評價很自然的也分為兩種態度:肯定、否定。一部分人認為街頭涂鴉是“對城市環境的一種污染”,另外一部分人則認為街頭涂鴉是“對城市街頭文化的一種豐富”,這兩種觀點的爭議與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因涂鴉引起的爭議大有不同。相同的是無論是中國街頭涂鴉藝術還是美國街頭涂鴉藝術人們都持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 不同的是中國城市街頭出現的涂鴉藝術是中國對外來文化的引進甚至于抄襲的結果,加上一批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中國新生代特殊的成長背景導致他們更加突出自我的重要性,強調個性的表達,追求刺激與冒險,而街頭涂鴉的過程恰恰滿足了這一點。
街頭涂鴉藝術以率真直面大眾,使用幾瓶色彩不同的噴漆,在一面潔凈的墻上,涂鴉者在上面盡情發揮他的創意設計。隨著上海迅速發展,以及政府的許可,涂鴉藝術創作以其公開化、透明化以及多樣化的方式出現于城市公共空間,服務于這座城市,服務于這座城市中的人,與城市和諧共存。城市涂鴉藝術不再是簡單、粗暴的藝術表現形式,新時期的上海涂鴉藝術,每一個元素每一個筆觸每一個色彩都充滿了藝術個性,既溫和又客觀,其呈現出的涂鴉藝術之美也越來越得到民眾的認可與喜愛。
五、結語
通過對上海街頭具體公共藝術形象及其意義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在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市,它的公共藝術表現并不是單一的,這座大都市的公共藝術并不會因為它的公共性與面向全體開放性而變得同質化,每個公共空間的主要內容都限定為某個特定人群的固定活動,他們不同的生活方式、觀念意識以及價值觀念決定了上海城市公共藝術形象的形式和內容。
參考文獻:
[1]翁劍青.城市公共藝術[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
[2]孫振華.公共藝術時代[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3.
[3]王洪義.公共藝術的文化觀概論[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7.
[4]孫振華.什么是公共藝術[J].雕塑,2002,(04).
[5]孫一丹.城市公共藝術與城市形象相關性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03年.
[6]劉克俊.當代公共藝術的核心觀念[J].藝術與設計(理論版),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