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麗萍 謝學軍 王鵬
摘要: 多中心治理理論強調多元、互動、協調與合作,要求將政府治理功能向社會回歸,還“治”于民。本文從多中心治理理論出發,以蘭州市大氣污染治理為研究對象,在了解蘭州市大氣污染概況及治理舉措的基礎上,深刻分析了當前大氣污染治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在多中心治理理論指引下,構建了以政府為主導,企業、公眾及非政府環保組織共同參與的“四維治污”體系,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完善地方政府大氣污染治理的對策。
關鍵詞:多中心治理;地方政府;大氣污染防治;蘭州
中圖分類號:X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8)07-0044-04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8.07.025
Analysis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ir pollution by local governments under polycentric governance - A case study of Lanzhou city
Shang Liping1 ,Xie Xuejun2 ,Wang Peng2
(1. Gansu Natural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Lanzhou Gansu 730046, China;2. Lanzhou Municipal Bureau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nzhou Gansu 730000, China)
Abstract: The polycentric governance theory stresses pluralism, interaction, coordination & cooperation, and requires the government management transferring to social governance, emphasizing the power of people. By taking Lanzhou as a research example, it discusses the status quo of air pollution and its treatment measures in Lanzhou, and deeply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air pollution control there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Then a “four-dimensional pollution-control” system with government-led, corporate, public and non-governmental environmental organizations jointly participating in the governance is established, and the targeted measures to improve air pollution control of local governments are finally put forward.
Key words: Polycentric governance; Local governments; Air pollution control; Lanzhou
大氣環境問題內容復雜、涉及面廣,治理工作壓力巨大,加之污染問題主要是社會問題,而非政治問題,與社會大眾利益密切相關。因此,大氣污染治理僅靠政府和少數人是不行的,必須還要靠政府之外的企業、公眾及非政府環保組織等社會主體才能取得顯著成效。2013年9月國家發布執行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就提出要加快形成“政府統領、企業施治、市場驅動、公眾參與”的大氣污染防治新機制。多中心治理理論正是強調政府、企業、公眾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治理,這與國家政策耦合。因此,研究在多中心治理理論下,如何優化政府的大氣污染治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以蘭州市大氣污染治理為研究對象,在了解蘭州市大氣污染概況及治理舉措的基礎上,深刻分析了當前大氣污染治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在多中心治理理論指引下,構建了以政府為主導,企業、公眾及非政府環保組織共同參與的“四維治污”體系,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完善地方政府大氣污染治理的對策。
1 多中心治理理論
多中心治理理論是由諾貝爾經濟學獎首位女得主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和她的丈夫文森特·奧斯特羅姆基于對公共池塘資源等治理問題的實證分析共同提出的。它強調從單一向多元主體、從命令向協商合作、從強制向引導轉變,強調合作、互通、共享的理念。多中心治理理論具有三個特征:一是多元治理。反對政府治理權力的壟斷和集中化,政府不再是簡單地發號施令或采取行政措施來解決問題,而是要借助市場、社會的協調和合作,實現治理目標。[1]二是強調自主治理。在問題治理中,為了避免他人“搭便車”或規避責任,由存在的多個權力中心同時進行治理,按照不同主體的規則,各自組織對于自身的治理。[2]三是通力配合。要求各個參與主體都能夠實現自身在治理過程中的價值,將各個主體的優勢和作用集中起來,促使治理工作取得實效。簡言之,多中心治理實質是構建多主體共同參與的“多元共治”模式。
2 蘭州市大氣污染概況及治理措施
2.1 蘭州市大氣污染概況
2017年蘭州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天數為233天,較上年減少10天,按照國家剔除沙塵天氣影響的相關考核規定,優良率達到68.9%。
蘭州市空氣主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一氧化碳(CO)和臭氧(O3)等。2017年蘭州市各項污染物中,PM10 、NO2 、PM2.5 、O3 等四項污染物超標,SO2、CO達標。其中PM10實測濃度131μg/m3,同比下降0.8%;PM2.5實測濃度54μg/m3,同比下降3.7%;O3第90百分位數161μg/m3,同比上升11.8%,超標1μg;NO2濃度57μg/m3,同比持平;SO2濃度20μg/m3,CO第95百分位數2.8mg/m3。同比主要是O3第90百分位數拉高了綜合指數,致使同比上升(具體見表1)。
按照國家剔除沙塵天氣影響的相關考核規定,2017年蘭州市PM10、PM2.5年均考核濃度分別為111μg/m3和49μg/m3,同比分別下降2.6%和3.9%。2017年蘭州市綜合質量指數6.82,PM10、PM2.5、NO2、O3、CO、SO2等六項污染物對綜合質量指數的分擔率分別為27.4%、21.8%、20.9%、14.8%、10.3%和4.9%。表明對蘭州市環境空氣質量影響最大的主要污染物因子依次為PM10 、PM2.5、NO2,且O3分擔率上升態勢顯著。這主要是由于蘭州市在包裝印刷、表面噴涂等大量行業性散源方面缺少排放控制標準,一些石化企業每年無組織排放大量揮發性有機物,以及交通主次干線機動車怠速行駛尾氣超量排放等因素,造成臭氧污染嚴重反彈,影響全市空氣質量評價。
從主要污染物因子分析,當前蘭州市在緊抓顆粒物污染源防治的基礎上,尤其要注重機動車、燃氣鍋爐、居民散煤等NO2和O3 污染源的防治,以及噴漆行業、石化產業等易造成O3 污染前體物之一VOCs的污染源。
2.2 蘭州市大氣污染治理舉措
蘭州市針對大氣污染特征著眼精準定位、對癥下藥,重點采取了立法、減排、壓煤、控塵、管車、增容、嚴管、問效等八個方面的措施治理大氣污染。一是環境立法。除修訂和制定了《蘭州市實施大氣污染防治法辦法》等12部地方性環保法律法規外, 2017年蘭州市制定出臺了《揚塵管控標準》等8個地方性標準,初步形成常態化治污的法律法規制度體系。二是工業減排。通過對老城區工業污染源采取“改、停、關、搬”的措施,加快產業布局調整優化。三是壓煤減煤。從“治、管、控”入手,減煤量、控煤質,大力調整城市能源結構。四是揚塵管控。通過采取現場守、精細管、綜合治等措施,全面控制各類揚塵污染。五是從嚴管車。就是從“車、油、路”三個方面下功夫,改善城市道路飽和度高、尾氣污染重的現狀。六是生態增容。重點實施100萬畝生態建設工程,推進三北防護林體系、退耕還林工程、黃河百里生態綠色走廊、城市六大出入口森林生態景觀工程建設,充分激發“生態增容”效應。七是嚴格監管。開展從嚴執法檢查,采用無人機監控等措施,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推行城市網格化環境監管模式,對污染源進行全天候、全方位、全過程、全時段監管。八是依法問責問效。2017年冬防期間蘭州市對黨政領導干部在冬防過程中失職失責情況進行量化問責,倒逼監管責任落實。
總之,蘭州市在大氣污染治理方面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蘭州經驗”,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從多中心治理角度來說,蘭州市政府需要充分調動相關主體的積極性,加強同企業、公眾、社會組織的溝通。
3 多中心治理視閾下蘭州市大氣污染治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分析
3.1 政府與社會主體溝通不暢
蘭州市在治污過程中,尚未充分有效地協調與不同社會主體之間的關系,導致與企業、公眾、非政府環保組織之間溝通不暢,影響了治污成效。這主要歸因于:一是治理理念傳統守舊。我國長期以來實行以政府為主導的自上而下的單中心環境管理模式。蘭州市政府因此不僅主導著本市經濟發展、社會運行、資源分配,也承擔著環境保護的重任,扮演著主管一切大小事情的角色,對大氣污染問題實行單一向度的管理。例如,蘭州市政府在制定具體的治理政策時,很少征求公眾或者與之密切相關企業的意見,政府行為由上至下主導于治污的各個環節,導致各方主體不能真正發揮自己的優勢。二是治理方式單一。政府多以“關、停”等嚴格的行政命令迫使企業參與治污,缺少以“鼓勵”、“合作”的方式引導企業參與治污,這種以命令與控制為表征的政府主導型治理策略,致使政府與企業之間形成一種博弈關系,治理效率低下。
3.2 治污市場機制運行不健全
由于大氣環境作為公共物品的外部性,市場無法發揮其資源優化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其產權界定不明確,造成企業排污行為泛濫。在蘭州市大氣污染治理中,企業基本上都是作為政府的監管對象存在,參與大氣污染治理的積極性不高,屬于消極的被動參與。究其原因,主要是企業片面追求利潤,缺乏社會責任感。企業任何經營決策的做出都是以經濟效益為前提,治理大氣污染必將增加企業生產成本,削弱企業盈利能力,這就使得他們缺乏治污的主動性和內生動力。同時,企業片面追求利潤,拼命降低環境投入或不投入,甚至通過偷排投放、篡改在線監測數據等非法途徑轉嫁成本,使內部成本外部化,將利潤建立在污染環境的基礎上。此外,企業缺乏參與治污的資金和技術保障。例如,為使污染物排放達標,企業需要購買環保凈化設備,并需花費資金用于后期的運行與維修,這些成本對于規模小、產品利潤偏低的企業來說負擔過重,因此,他們寧愿偷排偷放,試圖躲避檢查,也不愿購買環保設備,一些企業“晝停夜排”等現象也就不足為怪了[3]。另外,企業在治污過程中會面臨諸如工程改造,行業技術難題等困難,僅靠企業難以單獨解決,還需政府、研究機構、非政府組織等提供技術扶持。
3.3 公眾參與自覺性不高
根據對蘭州市民參與大氣污染治理現狀的問卷調查,蘭州市公眾參與不足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公眾參與意識淡薄,主體地位不明顯。受傳統文化和體制的影響,蘭州市民在大氣污染治理方面的權利義務觀念薄弱,自主參與意識不強,對政府存在很強的依賴心理。二是公眾參與信息受限,參與積極性不高。信息公開是實現公眾有效參與的前提。蘭州市的環境信息公開僅限于城區空氣質量狀況信息包括城區空氣質量日報、周報、月報等,這對于公眾真正參與治污所需的信息相差甚遠。公眾無法多渠道獲知政府治污的政策、措施,企業污染物排放情況等信息,無法實現公眾對企業、政府的有效監督,極大限制了參與積極性。三是公眾參與方式單一,參與決策水平低。蘭州市民參與治污依舊處于低層次階段,大多以政府的宣傳活動為主,方式單一陳舊,參與的內容和深度不夠,沒有觸及和深入到環境決策方面,這些都決定了公眾參與水平較低。
3.4 法律法規體系不完善
一是缺乏鼓勵社會主體參與治污的法律保障。在《蘭州市實施大氣污染防治法辦法》這個基礎性文件中,除指出“在全市普及環境保護知識,提高市民環境保護意識,并有權對污染大氣環境的行為進行舉報”外,并沒有明確規定公眾具體如何參與污染治理,如參與方式、途徑、階段等均沒有在法律條文中體現。對于企業參與治污,更多的是從被監督者的角度談及企業應該履行的義務,以及違反相關規定后的懲罰措施。二是處罰標準的規定與市場化規律不符。《蘭州市實施大氣污染防治法辦法》規定,對造成污染事故的企業年內最高罰款不超過五十萬元,這與企業造成的嚴重大氣污染問題極不相稱,懲罰力度不夠,對污染企業處罰遠小于其在污染當中獲得的利益,導致重污染企業寧愿選擇接受環保部門的罰款,也不情愿進行清潔生產,或更換先進的環保設備。三是缺乏公眾、非政府組織對大氣污染治理的有效監督機制。目前我國包括蘭州市對政府治理大氣污染的監督主要是上級部門對下級部門的監督和政府的自我監督,即自上而下的監督。但是畢竟處于下層的單位、組織和個人數量龐大,這種監督無法滿足實際要求。
3.5 非政府環保組織作用發揮有限
蘭州非政府環保組織發展滯后,規模普遍較小,力量薄弱,不能滿足公眾參與的發展趨勢。現有的環保組織包括蘭州義工聯盟、綠駝鈴、蒲公英公益平臺以及蘭州各高校的環保志愿社團等,從數量、資金、組織能力、號召力以及對環境決策的影響力等方面都很有限,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和職能。一方面,由于嚴格的準入制度,非政府組織參與治污的自主性受到了影響。其登記注冊及業務活動開展,一般需同時得到民政部門和業務主管單位的批準。在雙重管理體制下,那些正式注冊的環保組織本身應該具有的各項權力得不到發揮,而且很容易內化為政府的附屬物,更多代表的是政府的利益和立場,未能充分表達公眾意愿。另一方面,由于技術支撐不夠,其自身專業性較弱。大氣污染問題是一個涉及多領域多學科的綜合性問題,因此,環保組織的專業技術水平直接影響其參與環境治理的效果。然而蘭州環保組織的專業性水平與其他發達城市的環保組織還有很大差距,在參與環境決策等治理進程中顯得力不從心。此外,由于經費不足,蘭州市環保組織對政府的依賴性強,獨立活動能力弱,與社會公眾溝通少,導致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
4 多中心治理模式下各主體間的良性互動關系圖
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論,結合蘭州市大氣污染治理的現狀,構建以政府為主導,企業、公眾和非政府環保組織共同參與治理的“四維治污”體系(見圖1)。
圖1 多中心治理模式下“四維治污”框架示意圖
根據“四維治污”框架示意圖,在多中心治理模式下,各行為主體之間存在以下六種關系。(1)政府與企業:除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更應是一種合作關系,互為補充,即政府運用宏觀調控糾正企業行為,企業在著眼利益最大化和環境保護的視角下開展經濟行為,成為治污的主動參與者。[4](2)政府與公眾:政府向公眾公開環境空氣質量、治理政策與措施等信息,為公眾參與污染治理創造條件;公眾參與政府政策制定,監督政府治理措施,并提供合理化建議。(3)政府與非政府環保組織:形成一種伙伴關系,通過自身優勢,為政府提供更加直接的環境治理信息,為環境政策制定提供決策參考。(4)企業與公眾:企業采取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全面、真實的公開環境信息,自覺接受公眾對企業生產和環境治理情況的監督。(5)非政府組織與企業:除監督企業排污行為外,非政府組織與企業廣泛開展合作,爭取資金支持;同時,交流環保技術,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幫助企業進行技術革新,提升節能減排能力。[5](6)公眾與非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使公眾參與具有組織性,通過集體的力量維護環境權利、影響政府決策、監督企業行為;非政府組織向公眾普及環保知識,幫助公眾提升參與治理的能力,并獲取大氣污染治理的第一手資料。
由此可見,政府、企業、公眾和非政府環保組織四者彼此之間是相互關聯的“利益共同體”,唯有四個主體共同協商、積極互動、通力合作,才能形成大氣污染防治的多元治理體制。
5 多中心治理視閾下地方政府完善大氣污染治理的對策
5.1 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5.1.1 轉變治理理念
政府要樹立“多中心”治理理念,轉變自身角色與任務,由“全權”、“全能”的政府轉變為“有限”、“服務”的政府,應是“掌舵者”,而非“劃槳者”[6]。也就是說,多元主體要各歸其位、各擔其責,推動形成政府治理和市場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局面。要在發揮好政府主導作用的同時,更好地動員企業、社會組織、人民群眾參與社會治理,引導社會成員增強主人翁精神,通過多元力量攜手共創,建設美好家園,使地方經濟發展和治污成效能夠在更大范圍內惠及全體民眾。
5.1.2 治理方式多元化
政府應謀求治理手段的多元化,實現強制性與指導性并存,探索與企業的良性合作關系。一方面,在強制性之外,應重視體現柔性治理方式的“交流”、“引導”、“協商”等指導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直接管制的嚴苛,提高環境執法效率。[6]例如,除了對超排企業征排污稅外,還可以對排污企業予以獎勵或者給予環保專項資金補貼,利用行政和金融手段,倒逼企業自行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借鑒美、日等發達國家經驗,與企業簽訂自愿減排協議,即政府與企業或第三方就減排承諾和實現目標、時間進度表進行協商,簽訂執行協議。[7]這是一種非強制性舉措,實行方式比較靈活,是企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有效的政策工具。
5.1.3 完善治理法律法規體系
一要完善社會主體參與大氣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規。明確行動主體各自角色與責任,建章立制防治責任推卸,激勵與處罰措施并重。政府應對企業的準入、競爭到與政府的合作,以及公眾、非政府組織的參與都在相關的法律法規中有所體現,修改和完善已有的公眾參與法律中的不足,打破不必要的限制因素,放寬公眾參與的范圍,從而使得多元主體在參與污染治理的協同合作過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最終實現大氣污染治理體系的順利建構。[5]二要建立適用于多中心治理主體的沖突解決機制。在多中心治理模式下,各主體間難免會爆發各種矛盾與沖突,但多中心不同于單中心,不能只依靠行政命令解決問題,必須要通過健全的法律,建立環境治理中的沖突解決機制來解決。三要完善有關提高企業環境污染成本的法律制度。順應市場化規律,提高高能耗企業行業進入門檻,加大環境污染的懲罰力度,提升高污染、高耗能產品的征稅額度,制定科學的環保懲罰標準,倒逼企業履行環保責任;而從事環保行業的企業實施差別政策,如免征增值稅、營業稅等。四要完善社會主體監督機制。在法律條文中進一步明確公眾、非政府組織等的監督職責,詳細公開投訴舉報程序,如公眾發現污染問題應如何舉報,向誰舉報等。這些在法律中應該有詳盡的闡述,以確保社會對政府、企業的有效監督。
5.2 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
5.2.1 提高企業社會責任感和環境治理意識
企業作為污染排放的主體,要改變以往以犧牲環境而獲取經濟利益的經營模式。一方面,需認識到環境污染不僅會損害企業社會形象,更會影響到自身的長遠經濟效益。另一方面,需加強自律性,積極參與節能減排和環境治理,提升生產技術,增強自身的行業競爭力。同時,可以參與政府環境治理政策制定、排污權交易市場建設,接受公眾和非政府組織的監督,形成企業自發、自覺參與大氣污染治理的新模式。總之,所有企業都應承擔起大氣環境治理的義務,立足于社會需求與環境保護,加強自我管理,實現企業的社會責任。
5.2.2 拓寬企業多元投融資渠道
政府要為企業在資金方面創造良好條件,支持和鼓勵在環境污染治理上有創新突破的企業。通過解決融資、轉變經營方式、產業升級、技術改造等措施,實現生產的科技化、現代化。一是充分利用排污權交易制度解決大氣污染治理資金不足的問題。目前蘭州市已探索建立了排污權交易制度,開展了插卡排污、燃煤電廠超低排放試點工作。二是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大氣污染治理。充分借鑒鎮江新區大氣污染綜合防治PPP項目案例,在蘭州也試推行PPP模式,即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運營模式。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杰在2018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指出,未來三年,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重中之重是打贏藍天保衛戰,進一步明顯降低PM2.5濃度,明顯改善大氣環境質量。這意味著“藍天保衛戰”之下,大氣污染治理市場可期。三是借助外力,敢于啟動綠色信貸機制。搭建政府、企業和金融機構間的溝通合作平臺,引導和推動金融機構為第三方治理企業提供融資服務,推動綠色信貸發展。
5.2.3 發展綠色經濟
一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界定清晰的生態保護紅線,培育并支持一批以先進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為主體的新興產業,鼓勵企業加大技術改造投資力度,推廣新技術、新設備,實現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8]二是進行清潔生產。企業要不斷改進設計、使用清潔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進的工藝技術與設備、改善管理、綜合利用等措施,從源頭消減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或者避免生產、服務和產品使用過程中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以減輕對環境的危害。三是大力發展新能源技術。企業要不斷實現技術革新,特別是選擇發展技術成熟、市場競爭力強的風電、太陽能光伏、光熱、沼氣等新能源,不斷推廣其使用范圍,比如新能源汽車的普及。政府可以通過強化財稅、技術、金融等傾斜政策,加大引導和支持力度,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6]
5.3 充分發揮公眾的參與作用
5.3.1 加強環保教育宣傳
一要善于整合社區資源,通過社區宣傳欄制作“大氣污染防治”宣傳海報,組織居民參加宣傳活動、收看電視或錄像片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政府治理大氣污染的政策措施,普及大氣污染對人類身體健康的危害性,以此不斷增強公眾保護空氣質量意識。社區還可積極與政府銜接溝通,定期舉行有關參與治污的培訓活動,指引公眾有效地參與大氣污染防治,發揮公眾的主體作用。二要借助電視、互聯網、微博、微信等媒體力量宣傳環保知識,讓公眾感知空氣質量惡化帶來的危害性,推動公眾養成良好的環境友好型行為習慣。比如,選擇乘坐公交車、騎共享單車等綠色出行方式,而非私家車,從而緩解因道路擁擠機動車怠速行駛尾氣超量排放所引起的污染問題。
5.3.2 暢通公眾參與渠道
一要充分發揮社區的基層組織作用。以社區圓桌會議、社區公眾咨詢小組和社區訪談等形式鼓勵公眾積極參與大氣污染治理,為政府環保部門提供更加直接的信息反饋和決策參考。二要推動公眾決策參與。可通過立法調研、書面征求意見、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見、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公開征集立法項目建議、委托起草法案以及列席和旁聽等形式更加主動、有效地參與到決策和立法過程中,實現公眾對環境決策、立法的理解和認同。三要充分發揮 “12369”環保舉報專線作用。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公眾反映強烈的環境問題,并對群眾舉報的問題限時查處和反饋,對重大舉報案件實行公示制。四要完善網格化監管體系。進一步發揮網格員的環境監督職責,真正做到全面覆蓋、層層履職、網格到底、責任到人。
5.3.3 完善公眾參與機制建設
一要進一步推進環境信息公開機制。除公開空氣質量信息外,環保部門還應將治理的政策、措施,治污的行動方案等予以公布。同時積極推動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定期公開重點企業排污狀況,營造濃厚公眾參與氛圍,切實保障市民參與治污的環境知情權和監督權。二要建立對話協商反饋機制。實現平等的雙向交流是公眾參與的核心。在重大決策、重要規劃、重點項目的醞釀階段、方案出臺前,廣泛征求公眾意見,依靠公眾掌握的第一手資料把好源頭控制關。同時,對公眾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必須予以慎重考慮,并對是否采納做出解釋和說明,避免流于形式。三要建立公眾參與跟蹤機制。公眾通過一定程序或途徑參與大氣污染防治有關的活動,必須包括事前參與、事中參與和末端參與的全過程參與,避免只注重事后參與治理,做好公眾全過程參與的跟蹤和落實。
5.4 充分發揮非政府環保組織的第三部門作用
5.4.1 加強自身基礎建設
非政府環保組織作為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最重要的主體形式,一要增強自身專業性。環保組織需加強自身能力培養,定期開展環保培訓,提升成員的環保業務水平;同時積極吸引高水平人才的參與,與科研機構、專家學者展開合作,增加對政府環境決策的影響力。二要樹立大局觀念,加強與政府、企業的互動與配合,全身心地投入到治污過程中,搭建政府與公眾、企業間的溝通橋梁。
5.4.2 加大培育和支持力度
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壯大治理大氣污染的社會力量。一要適當放寬非政府組織的準入門檻,將一些具有官方色彩的行業協會逐漸轉變為以促進環保為宗旨的非營利性組織。二要通過政府協調、項目資助、企業捐贈等方式加大對非政府組織的資金支持力度。三要鼓勵環保組織參政議政。積極參與對政府和企業環境行為的執法監督、環境管理制度的實施以及相關決策、方案的制定等工作,對政府制定的專項規劃和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提出合理專業的意見,以阻止可能危害公眾利益的決策實施,發揮好監督職能。四要完善對環保組織的法律法規,保障其參與治理的合法性。明確非政府組織的權利和義務,進一步完善其參與途徑、參與方式、參與程序。通過法律權威強化環保組織與政府間平等的治理主體關系,并給予環保組織充分的治理權責。[5]
6 結語
環境好壞關乎每個社會成員切身利益。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市場的調節作用、公眾的參與作用、非政府組織的第三部門作用,構建多中心治理體系,將各個主體的優勢和長處集為一體,實現大氣污染治理的良性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Ostrom E. Polycentric systems for coping with collective action and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0, 20(4):550-557.
[2]陳宏泉.地方政府環境污染的多中心治理-以山西省大同市為例[J].政治文明,2014,487(3).
[3]劉一瑋. 社會主體參與空氣治理的問題及其解決[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7,37(4).
[4]周承龍. 多元主體視角下中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困境與對策研究[D].重慶大學,2017.
[5]李曉龍. 多中心治理視角下中國環境治理體系的變遷與重構[D].重慶:重慶大學,2016.
[6]張魯萍.從管理到多中心治理:我國霧霾治理模式創新[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16,85(1).
[7]汪澤波,王鴻雁.多中心治理理論視角下京津冀區域環境協同治理探析[J].生態經濟,2016,32(6).
[8]馬旭龍,毛春梅,賈秀飛. 大氣污染防治的多主體協同機制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5,40(9).
收稿日期:2018-07-02
作者簡介:尚麗萍(1984-),女,畢業于新西蘭林肯大學資源研究與環境政策專業,碩士,助理研究員,從事可再生能源、環境管理與環境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