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啟迪 周守珍
摘要:據DSM——IV標準,人格障礙的發生率為11.1%。通過分析大學生人格障礙癥狀水平,類型及其成因,提出針對性的措施和建議,對患有人格障礙的大學生早加析,早做防范十分重要。在大學生人格障礙癥狀水平評估研究中多采用量表的形式;人格障礙產生的原因包括遺傳、家庭環境、教養和社會影響四個因素考慮,人格障礙對個體和社會都會產生不可小覷的危害,而對人格障礙的改善和矯正方法包括認知行為療法和團體治療等。
關鍵詞: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類型 矯正
一、 人格障礙的定義和類型
1.1人格障礙的定義
變態心理學范疇內,人格障礙是一種介乎精神疾病與正常行為之間的行為特征,心理學百科全書認為人格障礙指的是“從童年或少年時期開始,并持續終身的顯著偏離常態的人格”,DSM—IV認為,人格障礙是指在沒有智力缺陷和認知障礙的情況下人格明顯偏離正常。
1.2人格障礙的類型
人格障礙的主要類型有如下幾類:悖德型人格障礙,臨床表現的核心是缺乏自我控制能力。邊緣型人格障礙(BPD)、表演型人格障礙、分裂型人格障礙。偏執型人格障礙、強迫型人格障礙、回避型人格障礙、依賴型人格障礙、依賴型人格障礙。 值得注意的是在臨床上,多種類型的人格障礙也常常會發生在同一個個體身上。也就是說很多人格障礙的個體并不是單一的類型,而是多種類型的綜合。
二、人格障礙診斷工具
人格障礙得研究相對來說已經有比較長的一段歷史了,因此人格障礙的的診斷量表在國內和國外都相對較為成熟了。在國外對人格障礙的診斷量表也是多種多類的。國際人格障礙檢查表(簡稱IPDE)是由Loranger等人根據PDE于1991年修改制定的。MMP1中的人格障礙分量表(MMP1-PD)它發展到今天,己經是使用最廣泛的人格障礙評估工具之一。MCMI-III人格障礙量表,MCMI—III是一個廣泛使用的人格評價工具,地位僅僅次于MMPL。Wisconsin Personality Disorders Inventory—IV 是基于 DSM—IV 的自我報告形式。SCID—II是DSM標準的結構化面談診斷形式。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幾種專門的診斷工具外,還可以從一些個體的行為因素或者人 格信念來判斷其人格障礙類型。
三、 大學生人格障礙的成因
(1)遺傳因素,生理因素和腦發育因素
根據對人格障礙者的家譜調查,雙生子調查,染色體調查,認為遺傳與人格障礙有關,生物因素是形成人格障礙的原因之一。但可能不是主要的,腦部和神經系統的發育異常以及神經損傷等也會對人格障礙的形成造成影響。
(2)童年期精神創傷以及不合理教養
童年時期遭遇精神創傷,過度驚嚇,過分緊張,過度悲傷等對人格會產生直接地影響,而父母離異,親人亡故,家庭不和睦,家暴,不合理的家庭教育,家長不良的言行影響,易使人長期緊張,憂慮,興奮,形成自尊,自卑,感情脆弱,導致人格障礙。
(3)后天生活環境和社會因素
人際關系,工作環境,工作狀態,社會上的各種思潮文化的沖擊,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大學生的人格和生活,部分大學生對環境的應變能力差,收到挫折和不良打擊等容易造成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從而對人格造成不良影響。
四、大學生人格障礙的矯正研究。
4.1 認知行為療法
認知-行為療法是繼精神分析和行為療法之后產生的并在當今西方心理治療領域 有著廣泛影響的心理治療范式。由于每個治療家所受的專業訓練、理論的興趣、所關注的角度以及所面臨的問題都各不相同,所以,便出現了許多相互間具有若干差別的新模式,總體說來,可將它們概括為三大類,即認知重組療法、應對技巧療法和問題解決療法。
4.2團體治療
又稱為集體療法,即把一群人集合起來,以群體的方式與關系,共同接受輔導工作。譬如,一群有行為問題或情緒問題的學生,由于他們有共同的背景,也有相同的問題,可經由彼此的比較、協助、鼓勵,發生作用。團體治疔并不是一種獨立的治療方法,它必須以其它的治療方法為基礎。
4.3 巢形療法(Nidotherapy)
巢形療法是一種全新的治療理論,旨在調整個體的個人環境,而不是癥狀或行為 任何可以降低人格反常的影響,而又可以在本質方面發生變化的措施,都是有價值的。 對人格障礙的治療通常都是集中在改善一些行為,如自傷;而治療的成果則是測量這些行為的減少。并且是在沒有人格改變的條件下進行的。人格障礙治療的一個選擇途徑是把人格障礙看作是反常的、對千涉不受影響的,但是可以來試圖降低它對外界及其自身造成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伯格,《人格心理學》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年9月
[2] 劉秀芬.《大學生人格障礙的流行病學調查》包頭醫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