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鐵軍
摘要:縱觀當前的教育現狀,我們發現小學生在家庭生活的“溫室效應”下,嬌寵、依賴而脆弱。有些7、8歲的孩子連最簡單的系鞋帶、疊被子、整理書包都不會,很多孩子自己的事情還要父母去包辦代替。學校教育中,盡管課程改革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倡導學生全面發展,而在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往往偏重于知識的傳授、積累、鞏固,忽視學生的親身體驗,忽視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都不強。試想:這些坐享其成,連基本的生活能力都不具備的孩子如何能成人?這些死讀書本,缺少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孩子又如何能成才?
關鍵詞:創新,成才,助力
分類號:G266
2、剖析思考
近十年來,“錢學森之問”引發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熱議。“為什么我們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大師級的杰出人才?”,這一“天問”也啟發了廣大教育者從人才培養的視角去重新面對與思考。
隨著國家的發展,全民素質的提高,對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從國家的需求來看,創新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民族進步的標志,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們更需要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從教育的發展來看,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創新不實踐如同只言談不行動,創新是實踐的前提,實踐是創新的基礎。
3、梳理確立
我們小學階段是打基礎的關鍵期,孩子們濃厚的學習興趣、良好的學習習慣、實踐能力的培養、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小學教育中是至關重要的。全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渴求,為我們小學教育指明了培養方向。基于以上現狀與思考,我們望湖路小學積極嘗試,深入研發了學科實踐活動課程。
課程研發經歷了一個疑惑、曲折、努力、堅持的成長過程,更是一個快樂的、賦與挑戰的幸福歷程。學科實踐培養了孩子們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科實踐讓孩子們快樂體驗、積極思維、主動發展!
二、實踐呼喚——課程準確定位
什么是學科實踐活動課呢?就是各學科內的綜合實踐活動,是以教材資源為基本出發點,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經驗資源為拓展延伸點,通過尋求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尋找方法加以解決,它能反向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層理解。它使學科知識能力化、校本化、實踐化,從而達到學以致用、以用治學、知行統一的目的。這項課程的研發,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最終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完美統一。
三、實踐研發——在摸索中前行
(一)有效構建、扎實推進
為了更好地在實踐中發展,我們對課程實施涉及的方方面面進行了全方位研究和部署,制定了較詳實的方案,對方案實施的每一個步驟都做了具體安排,使課程實施得以穩步推進。建立健全校本課程組織機構,專人負責、各司其職;廣泛宣傳動員,將實踐課程納入課程計劃;定期組織培訓,引導教師學習并開發課程資源;以班為單位,成立實踐研究小組;建立評價機制,激發師生參與熱情。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實施辦法,使我校的“學科實踐活動課程”走上了一條健康發展之路。
(二)深入研究、開發課程
如何開發學科實踐活動課程?實踐內容如何找?又采用何種方法教與學?我們展開了多層面、多主題的深入研究。
1、依標靠本,拓展教材內容。
何謂“依標靠本”?就是以《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為依據,以鉆研教材、挖掘教材、用好教材為目的。一切按課程標準的理念,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擴展實踐課教學,這樣我們才能準確把握實踐課內容的生長點,才能使教學有章可循。我們集中名師工作室部分骨干教師先行,嘗試推出了幾節語數學科實踐研討課,取得了初步效果。
2、鼓勵創新,提高綜合技能。
為了“以賽代訓”、“以賽促提高”,我校科任學科開展了實踐活動課的教學展示活動。29位不同年級、不同學科的教師積極動腦開發內容,把課堂所學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去,課堂教學生動而精彩。如英語學科運用流利的語言帶孩子們折紙;音樂學科尋找、創編生活中的節奏;美術學科利用對稱知識巧手裝飾;品德學科現場體驗包餃子、整理書包……
3、家校互動,共促學力提升。
生活是學習成長的大課堂。讓學習回歸生活,為生活服務,讓學習回歸教育本質,為學生的成長助力,這既能讓學科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又能讓學生積極學到富有真情實感的、有活力的知識,主動獲得全面發展。
為此,我校學科教師在實踐活動課后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把實踐帶回家,在家中繼續鞏固實踐成果。將《課程標準》的精神落到實處,更好地通過實踐課程的學習促進學生發展,讓孩子更加熱愛學習,樂觀生活,回報社會,最終達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升華。
如果說生動的學科實踐課堂促進了教師專長和學生特長的發展,那么豐富多元的校本課程體系則積淀了我校深厚的文化底蘊,引領了我校的特色辦學。全體望湖人將以滿腔熱情的創新精神,積極尋求不斷注入教育發展新動力,為每個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為望湖路燦爛美好的明天而執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