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濃杰
摘要: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為讓學生理解某個知識點,掌握某項技能,糾正某類錯誤而絞盡腦汁,而學生的表現卻并不盡如人意。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少學生在以前的語文學習中養成了一些不良習慣,進入初中后仍然任由這些不良的學習習慣主宰自己的學習,致使學習效果處于不理想的狀態。由此可見,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初中生;語文;學習習慣
所謂習慣,都是經歷過重復練習而鞏固下來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學習習慣就是在不間斷的學習實踐中養成的那種自然表現出來額點習性。學習習慣一旦養成,它便會以情不自禁的方式持續下來,猶如物理學中的慣性力量。習慣是人生之基,習慣如何常常可以決定一個人的成敗。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種自覺行為,是一個人的終身財富,對提高學習效率而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們教師一定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培養學生大聲朗讀的習慣
名篇佳作的音韻美、節奏美、氣勢美,只有通過大聲朗讀才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的起、承、轉、合,只有通過大聲朗讀才能深刻地體會到。另外,大聲朗讀還有以下優點,如能夠改變學生自卑的性格,如能夠使腦神經處于極度興奮狀態,如有利于學生記憶材料,如有利于促使學生形成語感,等等。因此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一定要培養學生大聲朗讀的習慣。
首先,在早讀課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大聲地朗讀課文。初中生較小學生而言已經由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早讀課的時候不再是齊讀課文,而是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學生們朗朗的讀書聲絕對會是校園里一道優美的風景線。
其次,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當學生們對生字新詞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和理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站起來進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當課文的篇幅比較短時,就是引導單個學生朗讀全文,其他學生舊錯;當課文的篇幅比較長時,就是引導學生一個自然段一個自然段地開火車朗讀課文。這種朗讀形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和鑒賞能力。
再次,每兩周抽出一節課的時間,在班級中進行朗讀比賽。朗讀的內容可以是教材上的內容,也可以是教材以外的內容,學生自由選擇。每個學生有兩分鐘的朗讀時間,班級中的每個學生都要參加。教師要在課前告訴學生朗讀比賽的評分標準,像動作,神態,語言的感染力,感情的滲透,讀音的標準,普通話,等等。
二、培養學生勤于觀察,勤于練筆的習慣
如果把語文教學比作一個人的腦袋,那么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就像是這個人的左右手。寫作的源泉是生活,寫作能力的提高就要求學生有勤于觀察的思維習慣,因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只有勤于觀察,才能發現生活中可歌可泣的,值得記錄的人,事和物。寫作源于生活這股活水,學生隨心而至,文章大多是真情實感的流露,學生就不會再恐懼作文,也不會感到無話可寫了。
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寫一些觀察周記。比如某一植物在一周內的變化;比如某一動物在一周內的生長變化,等等。
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寫一些言之有物的日記。像生活中發生了有趣的、傷心的,難忘的事情;像生活中看到了或者是聽到了真實發生的,比較觸動心靈的新聞;像閱讀某篇文章或者書籍后的感受;像是親自去到了某處游覽,等等,學生都可以當作日記記錄下來。
三、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
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要在課外閱讀一定字數的文章,如明確要求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等等。“厚積言有物”,確實,閱讀積累對于知識經驗正處于成長期的中學生而言至關重要。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閱讀則是了解人生和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和最好途徑。因此我們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
首先,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教材中有很多經典的文章,有的是出自于名人,有的是出自于名篇,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的文章,由點到面地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例如教學《春》,這是一篇朱自清先生描寫的散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下閱讀朱自清先生的其他佳作,像《匆匆》、《揚州的夏日》、《一封信》,等等。還比如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老舍、葉圣陶、魯迅、史鐵生等寫的文章,教師都可以引導學生閱讀這些名人的其他佳作。
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制定閱讀計劃。學生們的課外時間是非常有限的,科學合理地閱讀計劃才能使得學生在課外閱讀過程中享受到閱讀的樂趣。比如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能力計劃好每天讀幾頁,一周讀幾頁,等等。
總而言之,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當然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不止以上內容,還有認真書寫的習慣,自學語文的習慣,整理錯題的習慣,摘抄記錄好言好句的習慣,等等。教師要循序漸進地,一點一滴地,堅持不懈地引導學生養成這些良好的學習習慣,促使學生在語文知識的海洋里揚帆遠航。
參考文獻:
[1]潤物細無聲之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J]. 冉韋. 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 2015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