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曉琴
摘 要:提及大學學生,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學生擁有高能力、高素質,學生即將面對就職問題。而作為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工作重點就是讓學生成為擁有高能力、高素質的人才,成為可以就職,融入社會、生活的建設性人才。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改;深化;方法
【中圖分類號】H319.3
一、英語應該融入生活
英語與我們的母語一樣,是一種應用型的交流工具,讓學生只在課堂中應用英語,或者說是只在教師劃定好的特殊區域內應用英語。學生只能成為“可學人才”,而不會成長為“可用人才”。學生學的英語總會缺少一定的“味道”。因此在筆者看來,大學生在擁有了相關的理論知識之后,最需要做的就是去品味“原汁原味”。去生活中感悟英語、應用英語。因此實踐中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去感受英語,在節假日可以鼓勵學生到英語體系的教堂聽外國傳教士用母語講圣經,將英語落實于起居、節假日、生日聚會、拜訪、打電話、看病、購物、游泳、體育活動等,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學生在常態化的用中實現深化的學,讓學生從簡簡單單的用中實現專業的、綜合化的學。
二、英語應該融入“職”教
雖然英語學習不僅僅是為了“就職”,但是,對于大學生來說,就職問題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也是驅動他們好好學習的動力之一。對于大學生來說,理想與現實都是他們關心的話題。他們的“職”往往來源于“理想”,他們的愛好、特長成為了他們進行職業規劃的首要條件。在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要想激發學生的學,我們不妨從“職”入手,用“職”教推動學生的“知”教。在筆者看來,教師需要將基礎英語與崗位英語相結合,開展以培養學生職業競爭力為主線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比如說在第九單元NewJobsToday的教學中,教師選擇將信使的工作內容作為著手點,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之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然后模擬場景進行英文演練,進行運用能力和溝通能力的實訓。這種以“職”教為動力的英語教學實踐,不但不會讓學生覺得“功利化”,反而會與學生的需求相結合,讓學生產生親和感。使得英語成為學生感興趣的、有需求的知識。
三、英語應該實現“分層”
學生分層問題在哪一個學段的教學中都存在,在哪一個學科的教學中都存在。在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雖然學生已經有了深厚的知識基礎,雖然已經有了面對“四六級考試”、“職業應用”的認知,并為此而積極地學習。但是,學生的分層現象仍然是現實存在的。基于此,在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我們不妨依然采用分層教學。從現實情況出發,實施符合現實的評價方法、教學改革。
四、英語學習來源于“問題”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總是習慣引導學生解決問題。而在改革大學英語教學的實踐中,筆者給出的建議卻是讓學生多提出問題。我們應用網絡資源也好,搭建互動平臺也好,目標指向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讓學生學會思考,從問題的應答者轉變為問題的提出者,問題的思考者。所以,即使是到了大學階段,學生參與的也不能是回歸“灌輸式”的英語教學活動。問題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仍然應該成為通法。如課前收看影視→設置問題→課中學生聽設置的問題→課后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答案→寫出反思日記→展示日記(3~5人一組)。這種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體驗情趣、欣賞精粹,在輕松的氛圍中獲得學習的樂趣。而且在問題貫穿的學習實踐中,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教成為了他們最需要的輔助,這時的他們往往會靜下心來“傾聽”,積極踴躍的“訴說”。
五、英語學習從“用”開始
在我們反思我國的教育現狀時,總是會說,我們的學生“學能力”極強,但是“用能力”不足。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問題呢?在筆者看來,就是因為在傳統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給學生的定位就是“學”生。我們很少讓學生經歷、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與獲取過程。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過程中,筆者認為要想實現教學目標,還需要從“用”開始“學”。如采用體驗式教學和任務型教學相結合的模式。重視學生對于語言學習各個環節的實際參與和感受,秉持“教為練、練為用”的教學方法,在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獲取英語語言知識和能力。
6、結束語
綜上所述,大學英語教學中,面對的學生是理性成熟的,他們可以和教師面對面的平等交流。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提供的輔助,脫離了實效、脫離了學情,是不會被學生所接受的。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不斷地實現改革的深化,讓學生從“能學”轉變為“能用”,讓學生從“能學”轉變為“能創”。
參考文獻:
[1]何文玉,伍俊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淺談[J]2016
[2]陳烽,祖冰疇,卓海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現狀及有效性措施初探[J]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