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成
摘要:高校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專業綜合素質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同時也影響著國內高校的發展。高校教師的專業發展不但與高校教學核心競爭力的提高密切相關,同時也關系到國內高等教育的質量和水平。目前國內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教師由于工作量較大,心理壓力大,科研環境不完善,創新研究難和回報較低等問題,高校青年教師的個人專業發展存在較大障礙,因此,對高效教師專業發展的困境和出路進行相關的分析是至關重要的。
關鍵詞:高校教師;專業發展;困境;對策
一、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困境與挑戰
(一)高校準入不完善,對教師的專業素養關注不夠
現在大部分高校,特別是地方高等學校在進行教師招聘的時候,盡管對應聘老師有著較為明確的專業要求和學歷要求,然而并沒有對教師的從教學背景或者是從教經驗等提出相關的要求。目前的高校教師招聘一般都是將重點放在科研成功、學歷水平等,常常使得教師招聘過于單一,趨向高端、海歸等,并不關注教師的專業素養。招聘者只重視教師是否鍍金,招聘入職標準單一而沒有關注教師能否勝任學校的崗位,教師的專業能不能很好的符合崗位的要求,這樣很容易導致較多的老師在進入崗位后并不能完成學校的教學任務。當然對于教師而言,其科研成果使其專業水平和能力的一個顯著標志,高校依然要重視教師科研成果的評價??傊咝嗜牒驮u價并沒有重視和關注高校教師的研究潛力以及專業,職業操守,所以往往導致招聘的教師專業與崗位無法匹配,教師專業沒有發展空間,這不僅阻礙了人才的發展,同時也影響了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1]。
(二)高校教師忽略了自身教學水平和技能的提高
高校教師作為學校的師資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的職責就是教書育人,然而部分教師在這一方面的認識不足,所以并沒有重視個人的教學技能的培養和提高,教學素養較為薄弱,因此教學技能成為很多高校青年教師專業發展和提高的一個薄弱環節。很多老師在專業研究上存在一定的優勢,但是由于并不能很好的將專業研究和專業教學相平衡,導致大部分教師的工作缺乏豐富的教學技能,不管是在專業教學策略方面還是在課堂教學管理方面,部分老師都是無法完全勝任的,這樣的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所在高校教學質量和水平的提高??偠灾咝=處熯^于重視學術研究而輕視專業教學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同時在平時的教學中也不注重總結專業教學經驗強化教學技能,所以很多高校教師的專業發展脫離教學,并不利于專業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解決高校教師專業發展困境的對策措施
(一)緊抓專業評價標準,完善高校準入評價標準
對于高等學校而言,教師作為其師資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進行教師招聘和選拔的過程中,必須將專業評價當作高校教師準入的關鍵標準,從而在教師資格上確保高校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高校在招聘教師的時候,不但要重視其學歷專業水平,還要重視其專業素養,以及科研學術成果,綜合評價高效教師,才能確保教師的專業與學校的崗位相匹配,才能保證教師專業健康成長和發展,進而確保高校教育水平和質量的提升。
(二)要重視教師教學技能的培養
由于目前部分高校青年教師對學術研究和專業教學認識不夠充分,所以很多青年教師在專業教學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缺乏豐富的專業教學經驗和技能,所以高校應當及時的糾正這種認識,重視教師專業教學方面的培養,完善高校教師的培養制度和系統,將高校教師專業能力,專業素養,教學技能綜合到教師評價體系中,不斷提高高校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水平,確保青年教師的質量和水平,不斷充實高校教育資源和提高高校的教學水平[2]。
(三)建設并完善對教師的績效和獎勵機制
高等院校要建設并完善對高校教師的績效和評優獎勵制度,一定要結合高校教師當前的職業本身性質與特點,在制度上和管理上對高校教師目前的現實工作成果給予關注,要多觀察高校教師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素養引導方面的所付出努力和創新,從各個方面對高校教師進行全方位的考核,倘若高校教師在學校教育建設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績,要及時給予獎勵,從而使高校教師獲得工作成就感,并進一步提高專業教育的積極性。
(四)引導高校教師認真規劃自己職業發展,明確專業發展方向
高校教師的工作崗位并不普通,也不是任何人可以替代的,它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因此,引導高校教師認真思考,做出一份合理的科學的專業發展規劃,充分發現和挖掘自身的優點,搞清楚自身的發展目標和明確發展方向,憑借和充分運用所在崗位平臺的優勢條件,高校教師可以充分的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和管理水平,以求共贏發展。
結語:
高校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是高等院校能否持續不斷發展的動力源泉,由于青年教師專業素養和教學技能薄弱,專業身份認同不夠,自主發展意識不足,所以很多高校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存在一定的困境。因此,要提高高校教師的職業認同以及專業教育能力,培養和增強專業自主發展意識,同時學校也要重視和提供專業發展的相關資源和平臺,不斷促進高校教師專業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周芬.高校青年教師專業發展的困境與出路[J]寧波教育學報,2015(3):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