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兵
摘 要:為了進一步做好房建監理工作,在監理工作開展前,必然要重視預控工作如何進行,通過對預控工作要點的有效分析,希望能夠促使房建建設工程質量不斷提高,從而為房建各項工作開展提供有效保證。
關鍵詞:房建;監理;預控工作
引言
在房屋建設過程,重視開展房建監理工作是必要的,對于此本文重點分析了房建監理開展前的預控工作要點,結合實踐總結,提出了相關研究策略,下面具體分析:
1 房建監理開展前的安全預控重點
進行房屋建設時,安全始終是第一位,因此在進行房屋設計、建設、投資時,每個環境操作都應當堅持安全施工的原則,以安全為第一要素進行方案監管、控制施工進度,進而保證房屋建設滿足使用者的居住、使用需求。在進行監理工作時,需要相關人員以業主的生命、健康、財產為核心,進行施工前,對機械設備進行安全檢查、對施工人員相關工作證書證明進行審查,仔細核查施工雙方的合同材料等,進而建立完善的監管體系,構建全方位的房屋建設防御系統。
2 房建監理開展前的進度預控重點
在進行房屋建設時,施工中存在多種因素制約施工如期進展,如:拆遷因素、機械因素、圖紙更改因素等導致施工進度被耽誤。對此,需要監工人員對工程現場進行把控、統籌規劃細節方案,重視制定應急方案,根據事情輕重緩急合理安排施工措施,結合施工詳情想施工單位提出對應的安全防御措施等。在控制施工進度時,監理人員要重視與施工單位的聯系,保證雙方對施工進度進行合理調控、對施工問題進行有效解決。在此過程中,還應結合天氣變化、季節更替、特殊氣候等對施工進度進行合理調整、采用針對性措施結合應急方案,保證施工如期進展。與此同時,監理人員需要全面了解工程進展、對施工單位的相關要求的進行分析,保證工程進度符合設計方案的要求、滿足施工單位的要求。以此提升監管人員的服務針對性、提升服務質量,促進雙贏發展。
3 房建監理開展前的質量預控重點
為有效提升房建監理質量,應當提升從業人員的職業水平、專業素養,保證監理人員始終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對整個工程的質量進行監管,對居住者的生命財產健康負責。因此,在進行房屋建設監理時,需要事先對監理計劃進行制定、預先選擇有效的監理措施,對相關不安全因素進行預防,降低質量問題發生幾率。除此之外,監理從業人員,需要具備過硬的專業素養,可認真細致的檢查工程實際情況,工作嚴謹、態度認真,腳踏實地、注意細節。嚴格按照相關規定進行細節檢查,透過現象看本質,提升質量監理的有效性。
對此,在施工前進行監理施工預防的主要重點包括:
第一,對施工單位報告進行審查,核查。保證各項測量工具、操作設備、技術方案等符合設計要求、符合施工要求、滿足安全性能要求,當各項準備要素達標后便可使用。施工設備的質量問題是影響施工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須要進行嚴格的質檢,否則后患無窮。
如:在某房屋建設工程中,建筑尺寸的準確性成為影響施工質量的主要因素,經監理人員查明,導致建筑尺寸不足的主要原因為使用不合格的鋼尺進行放線,同時相關工作人員未能及時發現,繼而導致整棟樓房均存在尺寸不足的隱患。通過法院最終判決,房產開發公司不僅需要補交罰款同時要退賠資金給用戶。由此可見,即使再小的細節也會影響施工質量,帶來巨大隱患。不僅如此,在監理工程開工前,必須要檢測待使用準備使用設備的質量、性能等,必要時需要對相關技術檢測合格證進行審查,滿足要求后才可投入使用。在使用各種設備、器材、材料時必須要詳細記錄,做好備案。及時妥善處理不合格設備,重新配備合格產品并達標后才能繼續使用。
第二,對相關委托實驗室的具體情況進行審查。當必須由獨立的第三方進行施工準備委托實驗時,需要經過監理人員的認證,保證試驗結果的真實準確性,通過客觀精準的檢測結果實驗為工程施工提供數據支撐。進行第三方選擇時,可通過對比分析的方式擇優選擇更具權威的單位,保證結果的有效率。同時,監理人員要保證材料、樣本等均取自施工現場,證取、送樣過程由監理人員監督管理。以此,保證材料質量為施工環境的真實代表,避免檢測結果與實際不符。在施工現場,監理人員需要對施工人員進行監管、指導,保證取樣辦法、操作等符合規范要求,將無差降到最低。
如:根據不同地質類型進行砂、石取樣,以上、中、下三層為主進行等量分層樣品,合并后作為試樣,避免僅以下層或某一層為試樣,導致實驗室樣本缺乏代表性,增加檢驗結果與真實情況的差異。
結束語
總之,建筑工程建設過程,應該以質量和安全為主,這也給監理工作人員提出了新要求,為進一步提高房建監理開展前的預控能力,工作人員應該深入實際,并且要不斷總結有效的預控經驗,不斷加強自我專業水平,從而更好地為房建工作開展提供保證。
參考文獻
[1]袁桂兵.房建工程施工監理全過程與注意事項探析[J].住宅與房地產,2018(28):137.
[2]石廣華.房建監理開展前的預控工作分析[J].山西建筑,2018,44(24):202-203.
[3]呂兵.房建混凝土澆筑的監理控制措施分析[J].山東工業技術,2018(1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