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莎莎
摘要: 當今中國經濟建設高速發展,城市的人口數量不斷上升,交通壓力與日俱增,為緩解交通壓力各大城市積極建設軌道交通。城市軌道交通是城市發展的標志,也是現代化城市的明信片,軌道交通的秩序,穩定可靠的運行代表著城市的綜合實力。城市軌道交通與其它交通形式相比有著運載量大、準時、方便可靠的優點,同時利用地上與地下的空間尤其是乘車站臺的換乘設計,緩解了交通壓力,方便了人民的出行。本文從軌道交通換乘的作用,換乘的形式出發,重點介紹同站臺平行換乘的形式及其優勢。
關鍵詞:平行換乘;換乘形式;軌道交通;同站臺
隨著我國城市化腳步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人均汽車的保有量持續增加,這為城市道路交通帶來了不小的壓力。為了方便人民出行,解決交通堵塞,繁榮城市經濟,城市軌道交通的發展十分迅猛。我國當前已經成為高鐵輸出的大國,可見軌道交通對國家發展的作用與意義。軌道交通是運輸的樞紐,隨著軌道交通的增多,站臺的換乘起到了樞紐的作用。當前站臺換乘有著多種形式,各種形式都有著自身的優缺點,本文重點針對同臺平行換乘的形式進行探究與分析,希望對讀者了解軌道交通的換乘形式有所幫助。
一、軌道交通換乘的介紹
換乘即為了到達目的地,更換乘坐車輛,變換行駛路線的過程。城市軌道交通的線路固定,通常換乘站臺設置在同一空間區域,或同站臺平行設計,或垂直上下站臺交叉設計。站臺是軌道交通轉換的樞紐,由于軌道交通的線路與方向固定,很多目的地無法直達,需要換乘,換乘的設計縮短了人們更換線路的時間,方便了人們對不同線路車輛的選擇。換乘的形式有很多種,有不同運輸方式之間的換乘,也有相同運輸方式的換乘,例如,高鐵換乘輕軌,火車換乘地鐵,地鐵線路之間的換乘等。 換乘的車站一般設置在大型的樞紐中心,同臺平行換乘或者交叉換乘,也有平行換乘與交叉換乘相結合的換乘方式,換乘豐富了乘客到達目的的選擇,提高了軌道交通運輸的效率。
二、軌道交通換乘的形式
軌道交通換乘的形式主要有平行換乘、交叉換乘以及混合換乘三種:
(一)平行換乘
平行換乘是指換乘的車輛線路相互平行,方向相反,這種換乘方式結構簡單,空間利用率高,是當前普遍采用的換乘方式。如圖(1)平行換乘站臺所示,在地下站臺的負2層與負3層,分別是軌道交通不同線路的平行換乘站臺,為了節省空間的利用率,平行站臺通常設計為同站臺形式[1]。
圖(1)平行換乘站臺
(二)交叉換乘
交叉換乘是指換乘車輛線路交叉,方向呈90度,這種換乘方式要求站臺在上下不同平行空間,如圖(2)交叉換乘站臺所示,該站臺建設在地下,地上是城市交通公路,地下第二層為軌道交通1號線,最下面一層是軌道交通的2號線,1號線與2號線的換乘需要通過上下層的電梯上下,或通過樓梯到達上下換乘站臺。
圖(2)交叉換乘站臺
(三)混合換乘
混合換乘也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種換乘形式,在站臺的空間區域內既有同臺平行換乘,也有上下層的交叉換乘站臺,兩種站臺設計方式交叉設計,滿足不同乘客的出行需求。
三、平行換乘形式的優勢分析
平行換乘是當前軌道交通站臺設計的普遍形式,相對其他站臺形式其有如下優點:
(一)平行站臺換乘效率更高
如圖(1)所示,相對其他換乘形式,平行換乘方式可以將軌道線路設置在同一站臺,同一平面,乘客從一條線路換乘另外一條線路的時間更短,并且省去了由于時間緊張,找扶梯,找樓梯,尋找出口的時間,也節省了上下樓梯的時間,方便了乘客,提高了換乘效率[2]。
(二)避免不同線路乘客相互干擾
對于大型的交通樞紐中心,其換乘的方式豐富,交叉與平行并行,對同方向不同目的的乘客在換乘期間容易發生干擾與堵塞,而平行站臺由于在同一站臺,同一平面,減少了換乘人流的相互干擾與堵塞問題。
(三)站臺設計簡潔流暢,空間寬闊
從圖(1)與圖(2)的站臺結構對比可以看出,平行站臺的空間設計更加簡潔,流暢,空間開闊,進出口位置更容易識別。另外平行站臺相比其他站臺方式,其設備包括管線以及整個站臺的建造都更加容易,減少了設計與建筑施工成本,投入更少。
(四)有利于突發事件人流的疏通
平行站臺的設計本身簡潔,空間利用率高,而且防火區域設計分明,避免了火災以及其他突發事件發生后產生的混亂,有利于人流的及時疏通。其他換乘形式由于其線路本身相互交叉,各個方向的出口更加復雜,突發事件發生時,容易造成混亂,不利于人流的疏通以及其他應急措施的實施。
四、結束語
城市軌道交通是城市交通的樞紐,而樞紐站的換乘更是樞紐中的樞紐,當前換乘的方式主要有三種,平行式、交叉式與混合式,平行式換乘方式相比其他兩種形式其空間利用率更高,避免了人流的相互干擾,設計更加簡潔,空間寬敞,有利于突發事件發生時人流的疏通與應急措施的實施。
參考文獻:
[1] 王丹, 趙提, 劉浩然,等. 基于城市軌道交通車站換乘能力的合理發車間隔研究[J]. 現代城市軌道交通, 2016(4):79-84.
[2] 黃可強. 分階段建設的城市軌道交通換乘站運營組織研究[J]. 中國新技術新產品, 2017(10):127-128.
(作者單位:蘇州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運營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