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蕾
摘要:在世界建筑領域中,中國的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的成就,是震撼人心的珍貴的文化遺產,是美術鑒賞的重要對象,也是凝固的歷史,本文通過對江蘇古建筑的闡述,從江蘇古建筑的外觀、結構、平面布置、裝飾藝術以及中國古典園林文化等方面入手,展示了江蘇古建筑的特征和藝術特色。希望可以通過加強對中國古建筑文化的認識與了解以及宣傳,為保護與傳承中國古建筑文化做出自己的努力。
關鍵詞:江蘇古建筑的結構、平面布置、附屬藝術及古典園林文化
建筑是凝固的歷史,在中華文明的長河中,除了文字典籍和出土文物,最震撼人心的當屬博大精深的中國建筑文化,它們在人類的文明史中留下了光輝的篇章,而江蘇古建筑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建筑發展高峰疊起,建筑類型異彩紛呈,建筑藝術水平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在中國建筑史中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
一、江蘇古建筑的結構
中國的古建筑結構,千余年來,多以木結構為主,這與世界上其他的建筑體系采用石、磚、混凝土的建筑材料不同。江蘇的古建筑也不例外,但是由于氣候潮濕,木材短缺等原因,江蘇亦不乏磚石結構的建筑。在現存的古建筑中,尤以寶塔、無梁殿、橋梁等最為明顯。
江蘇的木結構建筑在沿長江和太湖流域一帶為多,屋頂用的泥灰較少,又多用輕巧的蝴蝶瓦,梁架的凈荷重小,因此立柱較高,梁架的用料也比較小。蘇南明清房屋的梁架,柱子多習慣做成“梭柱”梁用“月梁”,這是在北方各省少見的。
中國木結構建筑的墻是不承重的,墻的主要作用是用來隔斷內外和遮擋風雨以及隔音之用,而南方氣候溫和,少風雪,所以江蘇大部分地區多用空的墻和半空心的墻,這種空心墻和半空心的墻,一般都較高較薄。院子的圍墻上部多為花墻,美觀省料,在園林建筑的結構和形式上,則更為精致典雅。
江蘇古建筑的屋頂,除具有輕巧的特點之外,一般宮殿,廟宇等屋頂的坡度較大,翼角都有起翹。屋角起翹有兩種做法,一種叫“嫩戧發戧”,是在老角梁和仔角梁上安放一“嫩戧木”,使屋角的木結構本身向上翹起,然后再鋪瓦做脊。另一種叫“水戧發戧”,是用磚和筒瓦,泥灰等砌成,蘇州地區一般住宅,亭閣等屋角多采用這種形式。
江蘇古建筑房屋的基礎,靠山區房屋大多用石料,承重小的多用亂石和碎石,承重大的則多用“領疊”的石構基礎。但是如蘇北里下河地區簡陋房屋的基礎也有用泥料拌柴草的,較講究一點的房屋用泥料碎磚。臨水的建筑基礎亦有用木椿的。這種基礎牢固,耐久,蘇南一帶尤多。
二、江蘇古建筑的平面布置
江蘇古的平面布置,基本上仍是以中軸線盒對稱的形式出現,從現存的古建筑的情況看來,大多數以四合院為基礎,由兩個或多個四合院組成,如揚州南河下鹽商住宅,揚州嶺南會館,蘇州太平天國忠王府,吳江柳亞子故居,東臺戈公振故居等,其中最多的有九進。
江蘇大部分地區夏季陽光強,日曬的熱度大,而住宅又多坐北朝南,如果用方形四合院平面,都將南北的距離縮短,以減少日曬的角度,且房屋前后進門窗多為開敞,旁側還有邊門,并不影響通風,如亭、臺、樓、閣等,較常見的有方形、圓形、扇形、平行四邊形、工字形、六角、八角以及各種花瓣等形狀。這些小型平面,不但取之自由,而且又富于變化,與江蘇園林建筑的發達可能不無關系。
三、江蘇古建筑的附屬藝術
江蘇古建筑在附屬藝術上也具有一定的特色,中國房屋用格扇較多,而大部分在建筑物的立面,所以對格扇的形式,花紋,各部分的比例都很注意,格扇在江蘇通常有兩種,一種是不鏤空的,在裙板上雕飾有花、鳥、魚、蟲、獸、山水等。而在格心上多雕以名人字畫,另一種格心是鏤空的,用紙糊上,或配上玻璃,考究一點的格扇,在裙板和格心上嵌上蚌殼、翡翠、瑪瑙制成的人物、花鳥、戲文等。
建筑物的室內還有用落地罩,天灣罩,屏風,掛落等,一般多為木制,但也有用漆制格扇和屏風的。門窗,欄桿,藻井,天花的形式也各種各樣,在蘇南一帶也有用竹制窗和磚制漏窗的,磚雕門樓和磚刻欄桿亦較多,天花也有竹制上面糊紙的。
江蘇古建筑中的“蘇式”彩畫,令人矚目,其構畫自由,多花卉,山水人物等,色彩鮮艷,調和,給人以輕松活潑之感,多用于園林建筑。
江蘇古建筑中的磚刻裝飾,以南京,揚州和太湖流域一帶較多,尤以蘇州。吳縣洞庭東西山最為普遍,磚刻的形式和內容相當豐富,包括建筑,雕刻,繪畫,書法,戲曲,故事等方面的技術和藝術。磚刻藝術的主要特點是清晰,細致,在一幅構畫上能表現進深很遠的景象,立體感很強。故有人將磚刻與南朝陵墓石刻,漢畫像石刻并列,稱之為江蘇古建筑的“三寶”。
四、江蘇古典園林建筑的特點
中國的古典園林是由自然和人工巧妙結合的產物,一年四季都蘊含著勃發的活力,體現出一種模仿自然,完善自然,藝術手段又不外露的完美境界。而江南風光之勝,更為文人雅士所好,古典園林建筑尤多,園中理山輟水之美、回廊漏窗之勝、步移景異之妙、內外借景之巧、體現了江南園林的精致之美,其中以蘇州園林居首。
在江蘇古建園林中,多有人工建筑的假山,按照材質可以分為土山,石山和土石相間三種,其中最為常見的是土石相間的假山,這種假山既便于塑造山形,也節省石料和人力,石的作用是擋住泥土外流,也使外觀嶙峋多姿,土則能種樹,樹根深入土中,盤根錯節,宛如天然而有畫意。在小庭院中則常有石山點綴,或稱疊石,另一種做法是將有特征的石塊散布于山坡或者庭院中,稱為置石。在江蘇的古典園林中,使用的石頭的材質多為南太湖石,石質堅硬,表面布滿坎溝,宛轉險怪,紋理縱橫,這是因為太湖石在水中受波浪蕩滌,所有孔穴自生,宋代的米元章認為,太湖石之美應具備“瘦、皺、漏、透“,清代李漁又作了具體的闡述:“言山之美著具有在透、漏、瘦三字。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行,所謂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瓏,所謂漏也。壁立當空,孤峙無依,可謂瘦也。”蘇州獅子林、無錫寄暢園、揚州何園、泰州喬園、南京瞻園等園林和庭院中的假山,均是以玲瓏而奇巧著稱于世的。
江蘇古典園林建筑中對窗的運用也非常成功,窗的結構和形式是多樣的,有木窗、磚窗、石窗、鐵窗、竹窗等,窗子的中間多半是空的,窗子的后面設有假山、竹木、花草等,看上去就一副生動的畫面。有的還把園外的自然景色借進來,如無錫的寄暢園借取惠山的景觀,就使人感到園外有園,憑窗遠眺,不禁心曠神怡。
五、結語
江蘇古建筑在思想、材質、結構、繪畫、雕刻、裝飾等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特征,在中國古建筑藝術之林中獨樹一幟,隨著時代的變革,外來的先進建筑文化對古建筑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因此我們更應該加強對中國古建筑文化的認識與了解,為保護與傳承中國古建筑文化做出努力。
(作者單位:南京市博物總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