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環境影響評價是在人類行動沒有改變環境以前,記載該地區的自然環境現狀,預測它將產生的變化,并對預測的結果進行評價。環境影響評價中所指的“環境影響”或“環境后果”包括對各種環境因素或環境介質的影響、對動植物和人類健康的影響,有時還涉及對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影響。環境影響評價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工具,多數國家都要求對建設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開始要求對國家的政策、計劃和規劃的環境影響進行評價,目的是把環境保護目標和措施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規劃中,使環境因素與經濟、社會因素一起,在規劃形成的早期階段得到重視。為此,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將圍繞土地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方面進行詳細分析,希望能夠給相關人士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土地規劃;環境影響評價
1 引言
土地利用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對提高政府決策的科學化具有重要意義。國外相關方面的研究已有30年之久,但我國剛剛起步。對于評價內涵及內容的探討是開展這一領域研究的基礎。為此,文章針對土地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進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 土地規劃利用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和評價方法
2.1 評價指標體系的確定原則
一般而論,確定評價指標體系的原則有:第一,代表性原則。評價指標的確定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要反映土地利用方式對環境影響的現狀及變化特征。第二,綜合性原則。全面衡量各種環境因素,嚴格進行綜合性的分析評價。第三,系統性原則。確定相應的評價層次,按系統論的觀點評價各個指標,構成完整的評價指標體系。第四,科學性原則。土地規劃利用環境影響評價指標應具有明確的科學內涵、較好的度量性,要便于不同地區之間的比較。第五,可操作性原則。土地規劃利用環境影響評價的指標應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易于從國民經濟統計數據、相關部門資料以及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現有資料中獲取,便于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使用。
2.2 選取指標的方法
一般評價指標的選取有范圍法、目標法、部門法、問題法、復合法等方法。其中范圍法主要根據土地用途進行分類,然后確定指標,但這種方法的主要缺陷是不能直接把土地利用目標與指標掛鉤,而目標法則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部門法是按土地利用的各個部門進行分類并選取指標,該方法的缺點是不能揭示部門之間的聯系;問題法則是從土地利用的主要問題出發來選取指標,該方法往往出現因問題錯綜復雜等而無法選取指標;因果法是根據土地利用的各種結果導出原因,通過對原因的分析構建指標體系,但作為一個復合體,其內部各種現象的聯系遠比因果關系復雜,因此因果法不能很好地反映土地利用中的各種關系。復合法是把上述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指標體系組合在一起,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原有指標體系各自的缺點,但指標體系的選取過于復雜。
2.3 指標體系的設置及框架
土地規劃的環境評價應著重考慮選擇相對指標,盡可能減少選取絕對指標,以反映宏觀層面的影響。土地規劃利用環境影響指標體系可以分為三個層次:首先,土地利用綜合環境影響度;其次,土地利用分項環境影響層。三大土地利用類型的環境影響度為農業用地環境影響度、建設用地環境影響度、未利用土地環境影響度;最后,指標層。具體反映影響生態環境質量的多項指標,包括對土地利用方式產生的用以反映某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狀況的指標和衡量環境影響程度的指標。土地規劃利用環境影響指標體系框架則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環境要素(或環境主題)層:土地規劃利用活動涉及的環境要素;第二,準則層(可持續發展目標層):針對環境要素的環境目標和可持續發展標準;第三,指標層:具體反映影響生態環境質量的多項指標。土地規劃利用環境影響評價的指標可以采用狀態指標和影響指標。狀態指標是反映某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狀況的指標,影響指標指那些用來衡量環境影響的指標。
2.4 評價方法
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在國內外已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其做法通常是分析建設項目對環境要素的影響程度,再作綜合評價。在土地規劃利用的環境評價上,可以借鑒國內外環境影響評價的理論和方法,如Delphi法、回歸分析法、灰色預測、加權比較法、逼近理想狀態排列法、費用效益分析法、有無對比法、敏感性分析等。依照區域范圍的大小,土地規劃利用環境影響評價可以采用指標法與圖形疊置法相結合的方法。指標法可以反映土地結構數量調整可能引起的環境影響;圖形疊置法可以反映土地利用空間布局調整可能引起的環境影響。國家級土地規劃利用環境影響評價由于研究尺度大,可偏重指標法。
3 開展土地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對策建議
3.1 加強領導、科學組織、注重與相關部門的協調
首先要盡快完善土地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管理制度和組織機構建設。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盡快建立評價工作的執行標準,以規范、監督評價工作的執行和界定各評價工作涉及部門的權利和職責。同時,應當盡快建立土地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專項組織機構主管這項工作。其次,要積極進行試點探索,并以試點地區實例研究為基礎促進土地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規范化。三是加快人員培訓,組建一支既有環境方面的知識背景,又了解土地規劃本身的制定過程的專業化隊伍。四是進一步加強部門間交流與合作,在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下沖破行業壁壘,對規劃替代方案的選擇與污染減緩措施的修訂進行深入研討。
3.2 做好前期研究
根據國辦[2005]32號文的指示精神,開展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基礎在于做好“協調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建設研究”的專題研究工作。該專題研究有6項任務:其一,調查土地生態環境問題;其二,分析土地利用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了其三,提出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建議;其四,提出進行土地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分區,確定管制規則;其五,提出重點區域的土地利用調控指標建議;其六,提出生態改善目標和生態建設用地安排的建議。要以“改善、協調、預防和減緩”生態環境問題為目標,提出一系列考慮充分、全面的規劃方案建議。
3.3 建立土地利用規劃環境評價的空間體系
土地利用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是為土地規劃服務的。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規劃功能和所針對的問題不同,與此相對應的環境影響評價也有不同的內容和評價的指標體系。為此,土地利用規劃空間體系的建立是首要問題。FAO在“土地利用規劃指南”把土地利用規劃分為三個層次,即國家級、地區級和地方級,分別針對國家的戰略性問題、地區的方案跨地方的問題以及地方的具體項目。戰略環境影響評價的層次性與此基本對應,因此,建立科學的與土地利用規劃空間體系相對應的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空間體系同樣重要。
3.4 加強多學科的合作和公眾參與
不僅土地利用規劃本身具有綜合性的特點,涉及土地資源學、土地經濟學和土地生態學等諸多學科的知識,對規劃指標的理解和把握需要有多學科的知識背景。而土地利用規劃的環境評價更綜合考慮規劃實施后對各種環境因素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系統可能造成的影響,因此以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問題為核心,整合多學科人才,凝聚多學科知識,集成多學科的方法是有益的。同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土地使用者主體更多的參與到土地利用中,而且土地利用規劃本身就是為不同的土地使用主體服務的,與土地利用規劃相同,土地利用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也應該加強公眾的參與。
3.5 構建土地利用規劃環境評價基礎數據庫和指標體系
數據是評價的基礎。廣義的土地利用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數據庫包括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庫、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土地生態環境本底數據庫,土地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庫等,在此基礎上研究不同層次、不同地區和不同生態環境下的指標體系框架,為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研究和實踐服務。同時,建立必要的環境影響評價信息共享制度,提高環境影響評價的參與性。
3.6 加強土地利用規劃環境評價的應用基礎研究
土地利用規劃的環境評價是一門應用技術,評價的效果除了依賴基礎數據的數量和質量、評價指標選取的科學性、評價方法的合理性等外,土地利用變化與環境效應之間的關系、土地評價的方法等應用基礎研究、基本方法的研究非常重要。比如土地利用變化對水資源的影響方面,截止目前還不能形成土地利用變化對區域水資源影響的完整清晰認識。研究的空間尺度較多地集中于徑流小區、自然坡面和小流域等方面,很難應用于大尺度區域。而這一大尺度區域的研究對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具有重要意義。
4 結語
目前各地正在積極進行新一輪土地利用規劃修編工作,開展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是其中的重要一環。之前,我國已開展過兩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貫徹“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但由于我國長期實行計劃經濟,土地規劃與管理工作停滯多年,前兩輪規劃又都是處于經濟轉型和土地利用制度進行較大的改革時期所為,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在處理土地利用與環境保護、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中產生的問題,需要進行認真地總結。在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中如何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文章作出了詳細分析。
參考文獻:
[1]陸書玉主編.環境影響評價.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
[2]錢海濱等.土地資源合理利用評價研究綜述.中國土地科學,2016,15(3).
[3]彭建等.國內外土地持續利用評價研究進展.資源科學,2013,25(2).
(作者單位:安徽永祥房地產土地評估測繪有限公司)
作者簡介:趙曉輝,男,1982.01,安徽池州,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地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