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峻宇
摘 要:結合“三亞華泓海棠灣項目”探討新建社區空間結構適老化設計策略。
關鍵詞:機理;空間形態;庭院空間
1 社區空間結構適老化
1.1 延續城市肌理
對于認知一個城市的特色,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將自身融到這個城市的空間形態中,親身去感受。而“城市肌理”則是對此做出了更為概念性的概括。城市的肌理不單純反映在建筑的視覺感官以及景觀視覺效果上,城市肌理也可同時反映在街區尺度,路網形態,質感色彩等方面。現以“三亞華泓海棠灣項目”為例簡要社區與城市肌理的相互關系。
1.1.1 前期分析與規劃格局
“三亞華泓海棠灣溫泉國際度假養生文化村”項目位于三亞市的海棠灣南田溫泉旅游區,距離三亞市中心40公里,距鳳凰國際機場50公里,海棠灣未來將打造“濱海新城,國家海岸”的特色港灣,地理位置非常優越。同時本項目場地依山靠湖,植被覆蓋率高,置于一天然的“生態大氧吧”臨近神泉國際高爾夫,三亞南田溫泉度假區,乃宜居居養生之地,度假養生首選之地。項目西側緊臨鐵鋼嶺山景,北側距赤田水庫僅1.5公里,周邊具備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非常適宜打造一個休閑、度假、宜居、養生的居住場所。
本項目用地屬于度假公寓用地,本項目周邊約1公里范圍內,有規劃小學、商業、科研、文化娛樂、市政設施等。周邊這些配套設施用地為本項目提供教育科研、商業服務、娛樂休閑、溫泉度假、交通停車等基礎設施,本項目周邊基礎設施配套較為完善,具備打造國際溫泉度假養生文化村的條件(項目地塊附圖1)。
本項目位于山體區域,地形高差較大本項目以及其周邊用地均為度假公寓用地。項目北側道路與地塊之間道路均為城市支路。基地豎向現狀:整個項目用地呈西高東低,北高南低。用地最大高差為17m, 用地南側有一條現狀泄洪溝從基地內部穿過,基地兩地塊中間規劃路的設計絕對標高為38.0(如圖2)。
項目整體傳承 “聚”的理念它就像“土樓”一樣承載了中國人獨特文化與情感的一種內向的空間形態。
我們需要提供高品質溫泉度假場所,又要提供人文關懷,從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進行規劃設計。“聚”融入了物質生活也承載了精神需求,體現了老年人的需求: 不愿孤獨,更需要交往,開放同時兼顧私密。我們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提煉聚的概念,運用于養老空間,更符合中國老人的需求特點。基于這種理念下提出地塊規劃形態,角部的小區會所及老年公寓衍生出兩種形式—“龍抬頭”及”天圓地方”(圖3)。
1.1.2 街道尺度
本項目北臨規劃路(緯六路,道路紅線12米)兩地塊中間穿規劃路(經一路,道路紅線12米),控規要求建筑后退道路5米。本項目北側最不利點建筑后退用地紅線12米。根據當地技術規范和要求,H1(緯六路)≤43.5米,H2(經一路)≤45米。本項目建筑高度最高為37米(12層)布置在用地周邊,中部為2層聯排住宅,局部布置了少量多層住宅(8、9層),建筑高度復合兩條規劃支路的道路街廊尺寸的實現要求。并且本項目規劃沿經一路兩側大部分排布了2層產品,不會對片區道路街廊空間視線造成壓迫感(圖4)。
1.2 重構社區空間形態
規劃整體采用周邊式布局形態,用地邊緣防止12層小高層產品,區內放置低層產品,整個地塊的建筑排布由外向內逐漸降低,形成向心式的圍合感,產生聚合的空間形態,并利用中間的景觀帶作為鏈子整個規劃形態的樞紐,將兩個地塊有機地融為一體。沿景觀帶插入小部分9層多層產品,小區利用不用的產品類型劃分出豐富多變的空間層次,景觀資源利用充分,中心景觀輻射整個小區,環境品質得到大幅提升(如圖5)。
從片區空間形態及建筑天際線輪廓分析,本項目建筑布局利用聚合空間的理念,建筑高度由外而內逐漸降低,形成向心式的圍合形態。建筑高低錯落的布置,不僅緩解了群體對于市政道路的壓迫感,同時讓出更開闊的山體景觀通廊,使得山景向基地內部滲透,給居民帶來美好的空間視覺享受。
1.3 突出庭院空間
項目景觀體系采用“四軸”+“一中心”的模式。“四軸”即水平豎直兩條景觀軸,“一中心”即景觀中心節點,它們共同形成一個完整的景觀體系。軸線景觀運用水系、風雨連廊、人行步道等景觀元素形成自由、活潑的動態景觀軸線,中心景觀用露天泳池、室外活動場地、休閑草坪來打造(圖6)。
社區空間有多重空間形態,開放、半開放、私密、半私密。一個合格的社區應該是能夠使居住在其中的人能夠感受到不同的空間體驗(如圖7)。
本案以中央景觀為中心,聯排住宅景觀區、小高層組團景觀區、屋頂景觀綠化、公共綠化景觀區圍繞中央景觀形成小區完整的景觀體系。各組團景觀區、屋頂綠化和公共綠化通過景觀軸線聯系起來,形成一個相互滲透,既私密又相對開放的一個景觀系統。
2 結語
要想營造良好的養老社區環境滿足社區功能結構的適老化建設,需要充分考慮城市機理的延續、社區空間形態的重構、以及豐富日常使用的各類庭院空間形態,這些共同組成了社區空間結構適老化的組成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