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大雷
摘 要:本文從時代背景、教育環境、實際案例等方面解析了日本建筑大師伊東豐雄的建筑作品和建筑哲學觀。通過總結出伊東豐雄的建筑觀的來源與發展歷程,以及進行對同時期的其他日本建筑師與建筑作品進行了具體比較,展現出伊東豐雄的大師風采。
關鍵詞:日本建筑;伊東豐雄;建筑哲學
1 前言
伊東豐雄是日本建筑界乃至世界建筑舞臺最先鋒的建筑師之一,他開創了未來建筑的一個新層面,并且正在影響著一代代建筑師的設計思想和全世界看待建筑的態度。他認為在二十一世紀,人或建筑都需要與自然環境建立一種節能的、生態的、與社會相協調的連續性。他的這種建造環境生態建筑的哲學觀念,體現在設計思路和設計手法上不斷追求的三種性質——即建筑的臨時性、功能的模糊性與自然的融合性。
2 建筑的臨時性
伊東豐雄說:“我認為我的建筑沒有必要存在100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在我設計某個項目時,我只是關心它在當時或其后20年作何用。極有可能,隨著建筑材料以及建筑技術的進一步的更新發展,或者是經濟及社會條件的變化,在其竣工之后,就根本沒有人需要它了。”
在一次醉酒后,伊東豐雄對著自己的學生西澤立衛說,建筑就像是捏扁的啤酒罐。一瞬,學生領悟了老師的建筑哲學。一個鋁制啤酒罐,便是一個建筑的一生,或者說叫臨時性的建筑。
這種臨時性在伊東1984年的自宅銀色小屋中體現的尤為突出。他在這個作品中大膽采用輕盈的銀色鋼架拱形屋頂,從而與粗獷的混凝土柱子形成對比,鋼架的各個菱形組件都是由工廠預制并運輸到現場。正因為建造時使用了快速便捷的干式施工法,僅僅使用螺栓將預制構件緊固在一起,所以給這棟住宅強烈地表達了伊東推崇的暫設性。
3 功能的模糊性
從功能上說,城市到建筑,都可以看作是容納人們生活的裝置。我們的城市和建筑的功能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變得愈發復雜多樣,甚至一天之內一個空間需要承擔幾種功能。現代校園里的多功能報告廳便是典型實例。
正如伊東豐雄所認為的,當代城市空間是不停流動和生長的,城市環境不停變化。建筑師的挑戰便是要在這樣不斷變化的“流動”的社會城市關系中,創造包含持久物質的建筑作品。
仙臺媒體中心是伊東豐雄的代表作之一,在這個作品他中用十三根“管道”徹底瓦解傳統建筑概念里沉重的承重體系。這些管道每一根都有不同的功能,有的作為樓梯,有的作為通風管道,有的則是安裝電梯的結構體。
這個作品便是典型的均質化平面,沒有將功能限定在一個個房間內,而是徹底打開房間,表現空間的通透性和功能的模糊性。這一點上伊東也或多或少受到了坂本一成“去階級化”的空間思想的影響。
4 與自然的融合性
伊東豐雄說:“好的建筑就像是一棵樹;樹,無論從內在還是外在,都非常符合自然結構又益于生態平衡;它們的成長過程與周圍植被、地理環境置、陽光雨水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同時樹葉枝干會彼此觸碰、紛紜交錯。建筑也應該向樹學習,這是樹給我的啟示。”
在伊東豐雄設計的TODS表參道總部中,他提取環境里的櫸樹作為概念來源,表現出他與自然融合的思想。同時,模仿櫸樹枝干的“表皮”并非只有裝飾作用,正像樹木靠枝干屹立一般,這種建筑全靠外圍的水泥交錯結構支撐,并非傳統的立柱支撐。
在伊東豐雄的論文《從一棵樹學到的》中,對于現在的高層的質問:“可不可以不是一個巨大的垂直的箱子。將光、風和水蔓延到系統中去,構筑一個密集的與自然環境融合的生命體一樣的高層建筑。一棵大樹一樣的建筑。而最終將一棵樹的多樣性引用到建筑上。”我們可以看到伊東不僅僅是要將建筑與自然融合,更是要讓建筑成為樹一樣的有機體,呼吸成長,生生不息。
5 伊東豐雄與新陳代謝派
日本至今依然保持著匠人的傳承技藝習俗。戰后的日本建筑師保持著事務所性質的持業形式,畢業后的學生相繼去往自己向往的建筑師工作室,這樣就形成了傳統匠人的師徒傳承關系。
伊東豐雄的老師菊竹青訓是日本建筑界新陳代謝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東京空中住宅標志著“新陳代謝”派最早的建筑實例的出現。在這個建筑中,建筑利用四片立于四面的承重墻將建筑支撐起來,打破傳統的支撐體系的排布方式。而建筑的其他部位都是標準化的工業產品,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將就得部件依次換下來,達到新陳代謝派自己說的更替變化。
我們可以清晰的感知到新陳代謝派的思想極大地影響了伊東豐雄,可以說直接導致了他產生建筑的臨時性的想法。
6 伊東豐雄與坂本一成
當然,日本建筑師的交流并不局限于自己的學校和工作室。伊東豐雄在參觀過筱原一男的作品后,與坂本一成、多木浩二從建筑評論的角度經常聚在一起分析點評筱原一男的建筑。石油危機下的日本建筑業又是格外蕭條,接不到活的三個人慢慢把評論會發展成了加入了妹島和世與長谷川逸子的讀書會。而討論的內容從筱原一男的建筑形式慢慢就變成了對建筑的意義的思考。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對筱原一男也越來越欽佩,討論的話題就從單純的建筑批判轉為了對建筑哲學的探討,從“凡丘里對現代主義的攻擊”,最后深入到了海格爾的哲學,也就是對建造、居住和思想這三者關系的思考。
在閱讀《反高潮的詩學-坂本一成的建筑》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感知到坂本一成的作品對伊東豐雄的影響。不同于筱原一男追求的對立性,坂本在代田的町家中,并置的空間開始試圖抹平“套匣”的階級性。盡管有著傳統町屋窄面寬與長進深的形制,但在“代田的町家”的內部,卻洋溢著一種勻質的扁平感。這種勻質與扁平感也往往是伊東的作品帶給我們的。
7 伊東豐雄與學生
在師承制的日本,伊東豐雄最有名的學生當屬同為普利策克獎獲得者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從他們的工作室SANAA的作品中不難發現一個得到發展的伊東豐雄。在形式上,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無疑在伊東豐雄的基礎上取得了明顯的進步,遺憾的是是妹島和西澤很少出現在建筑理論領域,他們在這方面并沒有像他們的老師伊東那樣將建筑作品的拔高到海格爾的哲學的高度。或許是伊東的思想已經非常成熟,因而他的學生站在他的肩膀上自然能依托這一套理論體系發展出自己的特點。
從妹島和西澤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相較于伊東更為極致的輕盈性與勻質性。正像坂本一成提出的反高潮與去階級化理念,西澤與妹島更加注重空間的透明性,他們傾向于使用大面積的玻璃來保持空間的通透從而使整個空間的勻質性清楚地展現在使用者面前。這種手法基于他們“弱”的建筑觀,建筑不再把自己作為中心主題,而是放棄中心地位讓對象物、人和人的沽動在建筑中成為主導因素。在他們的作品中,對深度(推而廣之到空間))的感知是和感受他者以及他者的身體在空間中的位置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
而妹島的學生石上純也同樣在也是基于前輩的理論基礎在建筑形式上做了進一步的推廣和發展。在石上設計的KAIT工坊中,他進一步將老師妹島所追求的建筑的純粹與曖昧表現到了新的高度,僅僅用三百零五根細柱將整個大空間進行曖昧地區分,功能上的不確定性與形式上的去階級化達到了極致。
盡管現在很多日本建筑師的作品看上去更加純粹、簡潔,充滿著曖昧的美感以及展現出人與建筑微妙的情感從而受很多建筑學生追捧,但這些作品大部分的思想起點都是來源于伊東豐雄,我們在欣賞妹島、西澤以及石上的作品時還需猶記他們的老師伊東的作品以及他的哲學思想。
參考文獻:
[1] 顧孟潮.伊東豐雄的建筑哲學觀與建筑風格[J].藝術評論,2013.
[2] 馬宏.談伊東的仙臺媒體中心[J].山西建筑,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