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基層有些地方,牌子越掛越多,制度越掛越多。每年做牌子少則幾千元,多則上萬元,有時候只是為了應付檢查考核。您覺得“牌子滿墻”,到底值不值?
是“牌子”更是責任
牌子多一個 責任多一分
關于“牌子滿墻”,必須要辯證看待,若只是掛牌子不干事,那肯定是不可取的,必須要禁止,但這種情況在我所處的基層政府里是不存在的。現在我的職務是民政干事,民政辦有優撫、有民政、有慈善、有殘聯,這樣的牌子多掛一個,我們基層干部的責任就增加一分。牌子掛得多,不止是為了檢查,更是為了給老百姓多干事、干實事、干好事。百姓到政府來,一看牌子就能知道找哪個部門,減少了中間環節,增加了工作效率,何樂而不為?我認為掛牌子只是手段,目的都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檢查也是通過監督來為人民服務,三者并不沖突。 (來鳳 姚涵飛)
有制度 也要有牌子
基層的確牌子制度比較多,因為每一項工作每一個項目都要有程序規范,規范就得有制度,制度一定就要有牌子。但是,互聯網時代亦可采用集中采購的形式,將制度牌與宣傳牌有機融合,建立平臺或大屏幕,要辦什么事用什么制度,上平臺一查便知。平時可以用大屏幕滾動播出,聯網后查詢也方便省事。
(五峰 陳振洲)
“牌子滿墻”是雙刃劍
“牌子滿墻”的確好,各項規章制度上墻了,說明宣傳了、重視了,領導檢查會十分高興;“牌子滿墻”的確壞,各項規章制度上墻了,年終結賬,“奉獻”給廣告打印公司的費用嚇了一跳。其實基層掛很多牌子,是為了服務群眾,為群眾提供辦事指南和程序。與此同時,很多地方掛牌子是為了起到宣傳作用,這也是應該肯定的。但是為了應付檢查,為了應付工作,不計成本在墻上掛無關緊要的各項制度,這是必須糾正的,是畫蛇添足,必須堅決反對。 (紅安 李華濤)
“牌子意識”要下崗
是時候叫牌子下崗了!
牌子滿墻,對于基層來說,也是無奈之舉,這個要上墻,那個要上墻,能有多少面墻可上?今天釘一塊,明天釘一塊,后天取下來換一塊,干凈整潔的墻面變得千瘡百孔。做了牌子,上了墻,看似宣傳到了位,工作留了痕跡,形勢一片大好,但是真正銘記于心、貫徹落實,就看這滿墻的牌子嗎?應付檢查做牌子,這是不是一種形式主義?進行檢查看牌子,這是不是一種官僚主義?是時候叫牌子下崗了!QQ、微信、網站……如此多的宣傳平臺,何必鐘情于幾塊牌子,和墻過不去呢?
(黃州 祖學梅)
有了“牌子”丟了“牌面”
冗余的牌子是“形式主義”影響下的現時反映,反復更換的牌子也是“無為無能”的本領恐慌下所尋求的自我安慰。在農村基層,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水平、貧困群眾的生活變化、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村灣環境的整治效果都能成為一張張閃亮的“名片”?!芭谱印笨捎锌蔁o,但為人民群眾出實功干實事的“牌面”不可輕棄。 (大悟 葉龍)
莫讓牌子淪為應付檢查的遮羞布
曾幾何時,基層單位開始流行懸掛各類制度的牌子。領導在調研檢查時也有意無意的被引導去看這些制度牌子,似乎是牌子越多越能展示工作,牌子淪為應付檢查的遮羞布。但事實上,這些“精心”制作的牌子不僅帶來了巨大的浪費,更助長了形式主義之風。牌子的初衷是簡要展示工作、高效服務群眾,其本質是要實而管用。一個管用的牌子其本身并不在于長,不在于多,就像基層黨組織懸掛的入黨誓詞,雖然只有短短80個字,但每每看到都是一次對心靈的洗滌,時時提醒我們每一名共產黨員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丹江口 李正剛)
要“上墻”更要“落地”
鄉村振興亟待“清牌減負”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是基層工作最形象、最真實的寫照,基層干部不僅要服務群眾,還要應付政府職能部門諸多檢查和考核,這就使得基層“牌子何其多”,制度“上墻不上心”?;鶎咏M織建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抓手,而“牌子泛濫”不僅加重了基層負擔,而且助長了形式主義。在基層,老百姓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掛了多少牌子,老百姓根本不看,與其掛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形式牌,不如深入田間地頭把政策講好、講透,入心入腦更重要! (來鳳 易秋秋)
牌子制度不能止于上墻,更要落地
有些基層單位,牌子和制度滿面墻,每年花費不少。這種做法值不值?關鍵看責任和制度是否落地。牌子和制度上墻是第一步,是形式,落實才是最重要的一步,是內容,形式要為內容服務。黨的十九大要求增強“狠抓落實本領”,這是力戒形式主義的法寶。牌子和制度上墻,怕就怕只上墻,不落地。責任和制度落地,黨的政策才能落實,群眾的利益才能落袋。要讓滿墻的牌子和制度,變成群眾滿堂的喝彩。 (武漢 李穎)
制度既要“上墻”更要“落實”
規章制度本是工作的標準、行為的準則、監督的手段,適度“上墻”能起到指導、警示、鞭策、便民的潛在作用。當前“牌子滿墻”現象泛濫,無形加重了基層工作量,加大了財政負擔,助長了形式主義之風。要為“制度減負”,將制度整合規類,統一通用制度,特設專業制度,開設動態制度,便于熟記;要為“制度增效”,以規章制度規范工作程序,鞭策工作常態化開展,督促干部履職盡責,利于實用;要為“制度轉型”,轉變考核問責風向標,既看墻上的牌子,也問干部熟知的政策,更看群眾得到的實惠,重于落實。 (麻城 聶丹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