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培蕾
摘要:奶牛耐寒怕熱,炎熱的天氣常對奶牛的舒適性產生沖擊,采食量減少、繁殖功能下降、產奶量降低和對經濟效益產生不利影響。當總的熱負荷超出奶牛的散熱能力,奶牛就會表現為熱應激。現闡述三方面的內容:奶牛場溫濕度指數(THI)、降溫原理和給奶牛降溫的措施。現重點介紹給奶牛降溫的具體措施,如風扇降溫、噴水(霧)降溫、涼棚降溫等。
關鍵詞:牧場;奶牛;降溫;THI
中圖分類號:S82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6-0025-01
1 溫濕度指數(THI)
熱負荷包括奶牛的產熱(包括瘤胃發酵產熱)和高溫環境。環境負荷受許多因素影響;而溫濕度指數(THI)包括了其中大部分的因素,可用于評估環境熱應激。對于奶牛,THI的計算公式是:THI=Tdb- (0.55-0. 55×RH/100)×(Tdb-58)。式中:Tdb是周圍空氣的溫度;RH是相對濕度(%)。當RH= 1005,那么THI= Tdb。一般當THI> 70時,出現輕微熱應激;當THI> 90時,表示嚴重熱應激。嚴重環境熱應激情況下奶牛的反應取決于牛舍的除熱措施。奶牛對應激環境的反應程度決定于應激刺激的強度和時間的長短。
2 降溫原理
發生熱應激的反應,奶牛采用幾種方式與環境進行熱交換:如蒸發、對流、傳導和輻射。喘氣和出汗都能散發熱量,奶牛的呼吸散熱是蒸發散熱的主要途徑。急速淺表呼吸使氣流通過鼻腔的潮濕黏膜量最大;黏膜濕氣的蒸發起到了冷卻吸入空氣的作用,此時散熱是通過肺組織完成。出汗是另一種蒸發散熱的途徑,雖然奶牛有大量的汗腺,但是腺體的分泌速度很低,影響了這種方式的散熱效果。對流的熱交換是與空氣進行的熱交換。雖然這種散熱方式不是奶牛的主要散熱途徑,但是如果空氣流動快,這種散熱見效很快。熱量從奶牛傳導到其他物體的運動稱為傳導散熱。這不是奶牛的主要散熱途徑,除非它們躺臥的地方是濕的或奶牛半臥在水里。輻射熱交換取決于來自太陽的光能,雖然對散熱沒有作用,但它是增加牛熱應激的最重要的形式,因此減少輻射能對減輕熱負荷有重要的作用。
3 降溫措施
奶牛對熱應激的生理反應包括外周血流增加(直腸溫度超過39.2℃)、呼吸頻率增加(超過80次/min)和出汗。在極熱的情況下,飲水量增加1倍。這些生理反應降低飼料采食量、產奶量、抵抗微生物的免疫力以及繁殖性能,因而影響生產性能。在極熱的情況下,成年個體失水量增加1倍,而幼年個體失水更多,因為它們的體表面積與自身體重之比更大;應大量飲水,否則脫水危險很大。雖然大多數情況下熱應激影響奶牛生產性能的生理機制是一樣的,但降溫措施的效果卻因地區而異。減少熱應激的有效對策包括冷卻通道或池塘、灑水或噴霧、提供額外的納涼面積、風扇和其他蒸發降溫設施系統。
風扇降溫。風扇吹動空氣經過牛體,增加了對流的熱傳導。因此只有當周圍的空氣溫度低于奶牛的體溫或者如果奶牛體表潮濕時,風扇才有效的。風扇的風速應是123~183 m/min。安裝在母牛頭頂直徑為92 cm的風扇間隔應為9.2 m,而直徑為122 cm時安裝間隔應為12.2 m。為取得最佳的空氣和奶牛之間熱傳導的效果,風扇應有向下傾斜30℃。為在奶牛之間制造最佳氣流,應在飼槽、牛欄、出口通道和圍欄緩沖區頂部設置電風扇。圍欄緩沖區風扇的密度應隨奶牛密度增加而增加。在擠奶廳內,風應從擠奶機架吹向奶牛的面部。在干燥的氣候條件下,為冷卻空氣應在使用風扇基礎上增加噴霧并在奶牛身上灑水,由此來增加蒸發散熱。在非常潮濕的條件下,這種方法不能改善降溫效果,而且還對奶牛的健康產生危害。
噴水(霧)降溫。在奶牛場,噴霧器和灑水裝置都可用做奶牛的降溫系統。灑水裝置通過低壓水泵抽水,而噴霧器或彌霧機是用高壓泵,大大減少了用水量。一般在溫度高于26℃時啟動這些降溫系統。風扇連續運轉,噴淋則每間隔15 min工作l min。灑水裝置相對便宜且易安裝、操作和維護。灑水裝置直接給牛降溫(蒸發散熱)而不是給空氣降溫;但灑水裝置用水量大,這個缺點在水源有限或水價很貴時更明顯。理想狀況下,安置的灑水裝置應直接把牛淋濕,通過低壓噴嘴滴下的大水滴能浸透被毛。噴霧不會淋濕周圍的環境,與灑水裝置相關疾病發生的風險大大降低。噴霧通過蒸發降溫可以冷卻空氣,冷卻空氣的流動可以為奶牛降溫。它們與灑水裝置使用的水量相同,但不僅設備更加昂貴,而且其過濾系統需要更高水準的維護。使用噴淋系統降溫時另一個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是防止水積存在奶牛身上;奶牛身上大量積水則不會迅速蒸發而形成絕緣作用,實際上增加了熱負荷。存留在被毛上的水滴阻礙了對流散熱。
涼棚降溫。使用涼棚可以減少奶牛輻射熱的負荷。自然的陰涼,在牧場和較小的活動區里,偶爾有成年大樹可用來乘涼,但必須加以保護防止過度使用;樹根附近過多的糞尿堆積會危及樹木的生存。對奶牛運動場可以考慮建設人工遮陰棚,否則不能有效預防持續周期性的輻射熱。可移動的遮陰棚可增加使用的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