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牧仁
摘要:雞群的均勻度對于養雞生產來說非常的重要,可以確保雞群的生產性能,因此在日常雞群的飼養管理過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提高雞群的均勻度,進行科學的飼喂,做好日常的管理。另外,在日常的飼養管理過程中合理分群也是提高均勻度的重要措施。
關鍵詞:雞群;均勻度;限制飼喂;科學管理;飼養密度;分群管理
中圖分類號:S83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6-0049-01
1 科學飼喂
雞群采食飼料是否均勻是影響雞群均勻度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提高雞群的均勻度需要進行合理的飼喂,以保證喂料均勻。而保證喂料均勻的一個重要的前提是要保證有充足的料位,保證每只雞在吃料時都有自己的位置,確保每只雞都能吃到充足的飼料。但是如果料位過多,同樣會對雞群的均勻度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料位的數量要根據雞群的飼養密度來確定。在喂料時要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使所有料位都布滿飼料。另外,在喂料前雞群在雞舍的分布情況也會影響到雞群吃料是否均勻,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將雞舍分為幾個欄,可以使雞群的分布更均勻一些。在分欄時要注意每欄中雞的數量,如果在飼養過程中發生死淘,要及時的補欄。在喂料時要給雞群提供優質的全價飼料,以保證雞均衡的生長發育,如果日糧的營養不平衡、適口性差,就會導致雞群采食不均勻,勢必會導致雞群的生長不均勻。除了要給雞群提供充足的料位外,還要給其提供充足的水位。如果水位不足會影響飼料的消化吸收能力,影響生長速度。
為了維持雞群的均勻度,同時保持雞群有必要的增重,需要根據雞群不同的周齡采用不同的限飼方式,進行合理的限飼,來保證雞群有足夠的采食時間。在進行限飼時,需要注意避免限飼過度,如果限飼過度,雞群會出現一系列不良的反應,會造成較大的應激,不但均勻度會降低,還會影響到生長發育,對健康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限飼的主要方法包括飼喂量的限制和日糧營養濃度的限制飼喂。限飼時要根據實際的養殖情況選擇合適的限飼方式,這樣利于提高雞群的均勻度。
2 科學管理
除了日糧會影響到雞群的均勻度外,不良的管理方法也會對雞群的均勻度造成不良的影響,如飼養密度過大,養殖環境過于惡劣,雞群發生應激反應等。因此要想提高雞群的均勻度還需要加強日常的管理工作。
優質雛雞對雞群是否能均衡生長影響較大,還影響了雞成年后的生長發育,因此需要加強育雛期雞的管理工作,這是提高雞群均勻度的關鍵。為了保證雛雞均勻生長,采食均勻,要對其進行正確的斷喙,如果斷喙不當,會影響采食,甚至會造成雛雞吃不到料而影響生長發育。還要做好保溫工作,如果溫差過大,或者溫度不適宜都會影響到雛雞的生長。
給雞群提供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控制好雞舍內的環境,保持雞舍良好的養殖環境,雞舍的環境衛生、溫度、相對濕度、空氣質量等都會影響到雞的正常生長發育和生產性能,因此要做好環境的控制工作,保持適宜的溫度、相對濕度,進行合理的通風換氣,降低舍內有害氣體的濃度。雞群的飼養密度要適宜,如果密度過大,不但不利于飼養管理,還會導致雞群過于擁擠,甚至會造成損傷,影響到均勻度,調控飼養密度時要根據飼養季節、雞的周齡等確定合適的飼養密度。
應激是影響雞群均勻度的重要因素。而雞極易受到不良的刺激發生應激反應,因此在日常的飼養管理過程中要做好雞群應激的預防工作,引起雞群應激的因素較多,轉群、接種、管理不當、受到驚嚇等都可能造成雞群應激,雞群發生應激后采食量下降,抗病能力下降,均勻度降低,因此要加強日常的飼養管理,避免或者減輕雞群應激的發生。
3 合理分群
對雞群進行科學的分群是提高雞群均勻度的重要措施。要根據雞的活力、體況、采食情況等進行合理的分群。一般在4周齡之前進行第一次分群,在第8周齡和第12周齡再根據雞的實際養殖情況進行分群。在雞群的管理過程中如果發現雞群的均勻度不好時需要進行分群管理,分群飼養是對均勻度不好的雞群的一種良好的補救措施。在分群時將雞群分為大、中、小群,根據該群體的實際情況提供不同的飼料,控制好飼喂量,以控制雞群的體重,提高均勻度。
在分群前需要稱重,稱重一般選擇在限飼日進行,這樣稱重分群更為準確一些,稱重選擇抽樣稱重,在體重抽測時,每欄至少要稱重20%,在稱重時要做到在同一時間、同一稱重器、同一地點、同一人員讀數,以提高稱重的準確性。分群時可將雞舍分為若干小欄,每一欄中的數量都要確定,密度也要適宜。要加強各個欄的雞群管理工作,對于小體重的雞群要注意加強飼喂,以使其在140日齡時達到標準體重。對于中等體重的雞群,則要求在49日齡時達到標準體重,而對于大體重的雞群,則要注意避免超重。分群后大小雞的日常管理要尤其注意,否則不但起不到提高均勻度的效果,反而會增加飼養管理的成本和發生疾病的風險。注意分群的次數并不是越多越好,而要通過分群后日常的飼養管理來控制好雞群的均勻度,盡可能的減少分群的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