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殿武
摘要:養豬生產對環境的污染較大,大多數養殖場都是通過提高本場糞污處理能力的方法來解決環境污染的問題,但是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從幾個方面著手。為了降低養豬生產對環境污染,需要進行營養的調控,從根源上解決環境污染的問題,降低養殖成本。
關鍵詞:養殖生產;環境污染;營養調控;日糧;分群;營養物質;飼料添加劑
中圖分類號:S828.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6-0054-01
1 評估豬的營養需要和飼料的營養價值
生豬日糧的營養不平衡或者營養過剩,不但會導致豬攝人的營養不足、造成飼料的浪費,還會導致過量營養物質不能被消化吸收而隨著糞尿排出體外,對環境造成污染。因此要想從根源上降低生豬養殖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減少日糧中營養物質的浪費,就要設計出營養水平與豬營養需要相一致的日糧,避免出現營養不平衡或者營養過剩的現象。通過精準的根據整個群體中每一階段生豬實際的營養需要量和科學合理的設計日糧配方,提供營養物質,可能有效的提高日糧中各營養物質,如氮、磷等的利用率,是降低飼料成本和降低營養物質排出的有效手段。這就需要養殖戶充分了解生豬的營養需要和飼料原料的營養價值。
每一階段的生豬對營養物質需要的側重點不同,如仔豬階段骨骼和內臟器官的發育旺盛,此時對礦物質、蛋白質的需求增加,生長育肥階段的豬主要是肌肉的生長,對蛋白質的需求量較多,而種豬為了維持較強的繁殖性能,需要尤其注意微量元素以及維生素的添加量和配比等,以做到精準飼養。除此之外,在設計與配制飼料時還要充分的考慮到飼料原料的選擇和飼料原料中營養成分的差異。用于飼喂生豬的飼料原料繁多,其利用率也存在著明顯差異,在選擇飼料時要盡可能的選擇消化利用率高的飼料原料,以確保其能夠被充分的吸收和利用,從而減少營養物質排出體外。在選擇飼料原料時要注意,同一種飼料,不同的產地以及品種間,其營養物質的含量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在生豬生產實際中也要將此差異考慮進去,盡可能在配制日糧時使用的飼料原料營養物質含量的實際測定值。
2 合理分群分階段飼養
生豬各階段對營養的需要不同,因此生豬養殖需要對群體進行分群分階段飼養,實行分階段飼養,飼喂不同階段的日糧可以滿足生豬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要。隨著生豬的生長發育、體重的增加,進行不同的生理階段,對營養物質的需要量也在發生著改變,根據不同階段豬的營養變化量來調整日糧的配方,可以有效的縮小日糧營養與豬群實際營養需求量的差距,從而減少了飼料的浪費,降低了養分的排泄。豬群的各階段劃分較細,因此各養豬場將群體分為不同階段,并且各階段還進行細分,仔豬可分為哺乳仔豬、斷奶仔豬,育肥豬還可分為生長階段和育肥階段,母豬分為后備母豬、空懷母豬、妊娠母豬、哺乳母豬,公豬可分為后備公豬,配種階段公豬和非配種階段公豬,不同的階段飼喂不同的日糧,有針對性的提供營養物質,不但可以提高飼喂效果,還可以減少營養物質的浪費,降低對環境的污染程度。
3 調整日糧中的營養物質
生豬各營養物質對環境造成污染最多的營養物質是氮、磷、微量元素。要注意這些營養物質的調控工作。日糧中蛋白質水平不應該只考慮蛋白質水平,要考慮到氨酸酸的水平,根據豬的生長需要提供等量的各種氨基酸,即理想蛋白質技術。日糧中的各種氨基酸的比例與理想蛋白質模式越接近,氮的利用率越高,氮的排出量越少,污染程度越低。
飼料中磷的存在形式會直接影響磷的利用率。其中植物性原料中磷主要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大,占總磷量約為60%~80%,而植磷酸需要經過酶的作用才能釋放出無機磷被豬體利用,而豬作為單胃動物,并沒有可降解植酸酶的內源酶,因此對植物性原料中磷的利用率極低,從而使得不能被利用的磷通過糞尿排出體外,進入環境中污染環境。有研究表明,日糧中只有36%的磷可被豬利用。通過在飼料中添加植酸酶的方式可以提高磷的利用率。有研究表明,在斷奶仔豬低磷日糧中添加植酸酶,隨著植酸酶添加量的增加,磷的排泄量呈線性降低。
日糧中添加適量的微量元素可以有效的提高生豬的生產性能,但是機體對微量元素的吸收量較少,大部分都會排出體外,從而導致環境中的微量元素的含量過高,當土壤中的銅、鋅等含量達到每千克100 mg以上時就會對土壤造成污染,會導致植株中毒,因此在配制日糧時可以在日糧中添加有機微量元素來代替無機微量元素,如在飼料中使用微量元素的螯合物,因其接近動物體的天然形態可以直接被利用,從而提高微量元素的利用率,從而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4 合理使用飼料添加劑
為了從營養環節降低養豬生產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可以在生豬的日糧中添加飼料添加劑。飼料添加劑可以作為配合飼料的重要微量活性成分,起到完善飼料營養、提高飼料利用率、促進生長發育、預防疾病、降低飼料營養物質損失和改善畜產品質量的作用。如在豬飼料中添加酸化劑,可以促進有益酸的繁殖,抑制有害菌的生長,從而促進日糧中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提高飼料轉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