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日舉
摘要:羊肺絲蟲病也叫做網尾線蟲病,是由于羊支氣管、氣管內寄生有絲狀網尾線蟲而發生的一種寄生蟲病,通常在夏秋季節發生。病羊臨床上主要表現出咳嗽、呼吸困難。該病往往呈地方性流行,對幼年羊造成較大的危害,容易發生死亡。現介紹該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實驗室檢查以及防治措施。
關鍵詞:羊;肺絲蟲?。涣餍胁W;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實驗室檢查;藥物治療
中圖分類號:S858. 2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6-0081-01
1 流行病學
病原特性。肺絲蟲是引起該病的病原,可分成兩種類型。一種為大型肺絲蟲,也就是絲狀網胃線蟲,蟲體呈乳白色,主要在羊支氣管和氣管內寄生,致病力較強;成蟲產出的蟲卵一部分隨著宿主咳嗽排到體外,并繼續發育為幼蟲,另一部分會被咽下,并逐漸移動到消化道,發育為幼蟲后經由糞便排到體外。幼蟲在秋冬低溫條件下的存活率依舊較高,當羊食人污染有侵襲性幼蟲的青草和飲水后,會透過消化道進入血液,再通過血液循環侵入肺臟。另一種為小型肺絲蟲,也就是原圓科線蟲,蟲體呈棕紅色或者棕褐色,體型比較細小,主要在羊細支氣管和肺泡中寄生,通常對幼齡羊造成危害,使其表現出明顯的癥狀。感染初期,由于幼蟲在羊體內的移動,會損傷腸黏膜、肺組織,如果繼發細菌感染就會引起廣泛性肺炎;發育為成蟲后會引起支氣管炎、細支氣管炎,嚴重時甚至會將其阻塞。
流行特點。任何品種的綿羊、山羊都能夠感染該病,通常對羔羊造成較大危害。該病通常在夏秋季節容易發生,尤其是連綿陰雨和低濕牧場最容易感染,發病率較高,往往呈地方性流行。
2 臨床癥狀
病羊體型消瘦、被毛粗亂、貧血,精神萎靡,癥狀嚴重時走動搖晃,經常流鼻涕、咳嗽,呼吸困難,部分在咳嗽時氣管如同被異物堵住,用力搖頭伸頸,呈現出明顯痛苦。對癥狀嚴重的病羊進行仔細檢查,發現鼻孔被鼻痂(即干涸后的咳出的黏性分泌物)堵住,導致呼吸受到影響,部分唇、眼瞼、下頜、腹部、胸部以及四肢皮膚發生水腫;通過聽診發現呼吸音增強,呈現濕性噦音;癥狀較輕時體溫不會升高,癥狀嚴重時體溫顯著升高。減少活動,往往躺臥,食欲減退,最終由于體質虛弱并發肺炎而發生死亡。
3 剖檢變化
剖檢病死羊,發現尸體明顯消瘦,伴有貧血,可視黏膜蒼白,主要是肺臟發生病變,其邊緣存在發白的小結節,硬度如同肉樣,并在表面突出;其底部存在不規則的透明狀的大斑塊,周圍存在充血。肺臟的氣管和支氣管黏膜發生充血、腫脹,并存在小點狀出血。氣管和支氣管內含有大量紅色或者黃白色的黏液,其中存在大量伸直或者成團的細小白色蟲體。管壁增厚,管腔擴張。管腔周圍出現發炎,肺臟局部膨脹和發生氣脹,寄生蟲體處的表面明顯隆起,形成灰白色的結節,觸診手感堅硬。
4 實驗室檢查
主要是采取飽和鹽水漂浮法檢查糞便中是否存在幼蟲。采集病羊排出的新鮮且沒有污染的糞便。取380 g精鹽添加在1000 mL水中,加熱煮沸至完全溶解,接著使用兩層紗布過濾即為飽和食鹽水。在燒杯中放人Sg糞便樣本,添加少量的飽和鹽水,用干凈的玻璃棒搗碎糞便,并完全混合均勻,注意用力適中,防止碰碎燒杯。之后繼續添加飽和鹽水,直至達到燒杯的大約2/3。用40~60目的銅篩對混勻的糞便溶液進行過濾,濾液裝入另一個燒杯中,室溫靜置20~30 min,以使蟲卵上浮。最后取吊環(金屬吊圈)平行放人杯中輕輕接觸液膜,取出后在載玻片上抖動,經過2~3次,放上蓋片使用低倍鏡下檢查。
另外,也可取糞便采取貝爾曼氏幼蟲分離法檢查,即取15~20 g病羊排出的新鮮糞便,放在貝爾曼氏分離器漏斗內的金屬篩(內置有2層紗布)上,沿著漏斗內壁添加溫度為37~40℃的水,直到沒過糞樣為止。經過1h靜置取上層液進行1 min離心,接著倒出上層液,用吸管吸取少量的沉淀物放在載玻片上,蓋上蓋玻片后進行鏡檢。結果發現羊肺絲蟲的第1期幼蟲體型較大,體內存在大量較深顏色的顆粒,頭端存在一個鈕扣狀突起,尾端相對較鈍。
5 防治措施
病羊要采取隔離治療,感染大型肺絲蟲可按體重內服7~25 mg/kg四咪唑,也可配制成水溶液后進行肌肉注射。為避免繼發細菌感染,病羊可配合使用抗生素或者注射營養劑。感染小型肺絲蟲可取5g水楊酸鈉,添加在100 mL蒸餾水中充分溶解,經過滅菌消毒后注射到氣管內,一般幼齡羊用量為10~15 mL,成年羊用量為20 mL。對于病情嚴重的病羊,可緩慢靜脈滴注500 mL 10%葡萄糖、10 mL 5%鹽酸普魯卡因、30 mL維生素C、70 mL 3%氨茶堿,同時配合使用適量的能量合劑(其中含有100萬IU輔酶、0.4 g肌苷、80 mg A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