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剛
摘要:奶牛業是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和農業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奶牛營養代謝病是臨床上常見的病癥,特別是亞臨床型所致的生長發育遲緩和生產性能降低,給奶牛業造成很大經濟損失,所以掌握奶牛營養代謝病的發生原因及發病特點的基本規律,對診斷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奶牛;營養代謝病;發病原因;發病特點
中圖分類號:S858. 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6-0086-01
營養代謝是奶牛機體生命活動的基礎,營養物質則是營養代謝的物質基礎。營養物質的缺乏或過多,都可引起營養物質平衡失調,導致營養代謝障礙,致使牛體生長發育遲滯、生產力、生殖能力和抗病能力降低,甚至危及生命。奶牛營養代謝疾病包括糖、脂肪和蛋白質代謝障礙,礦物質和水、鹽代謝紊亂,維生素缺乏癥及微量元素缺乏癥和過多癥等四個主要部分。在現代化生產中,奶牛將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特種奶牛建筑結構、管理設施和制度、內外理化生物學環境因素、日糧配合、飼養方法及對營養需求等一系列生產流程的嚴格控制和支配,只要產生任何與健康、生產不相適應的內外環境因素的變化,都可能導致這樣或那樣的機體代謝失調或營養障礙。奶牛就發生酮病、生產癱瘓、臥地不起綜合征、低鎂血癥性抽搦、產后血紅蛋白尿等營養代謝疾病。在現代養牛業中對高產奶牛的母牛產后更具有威脅性。因此研究奶牛營養代謝疾病的病因、特點、發病機理、診斷和防治問題,是現代獸醫臨床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使命。
1 發病原因
營養物質攝入不足。主要見于日糧不足、品種單一、品質不良、營養不平衡及飼養不當等使奶牛機體缺乏某種營養物質。查哈陽農場地處土壤貧硒、貧銅、貧鋅地帶,導致當地的野生牧草及種植的糧食和飼料中硒、銅或鋅含量不足而發生的奶牛硒缺乏癥、銅缺乏癥及鋅缺乏癥等。農場地處東北高寒地區,冬季漫長,在冬、春枯草季節或自然災害(如干旱、大雪覆蓋草場及大雪覆蓋農作物秸稈)引起奶牛飼草短缺,放牧奶牛長期處于饑餓或半饑餓狀態,不能滿足最低的營養需求,可使大批奶牛出現營養不良,甚至死亡,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
營養物質攝入過剩。主要是以提高奶牛生產性能為目的,供給高營養的飼料,導致營養過剩而發生代謝性疾病。如奶牛干乳期日糧中蛋白質含量過多、碳水化合物不足是酮病發生的主要原因。
營養物質消化吸收障礙。主要見于奶牛患某些影響消化吸收的慢性疾病,如慢性胃腸炎、肝臟疾病及胰腺疾病等,影響奶牛機體對一些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另外,日糧中某些物質過多或比例不當可影響奶牛機體對另一些營養物質的吸收,如日糧中植酸過多與許多金屬元素形成植酸鹽,降低奶牛機體對這些元素的吸收。日糧中鈣、磷比例不當可發生骨營養不良。
營養物質需要量增加。奶牛在妊娠、泌乳和生長發育階段對各種營養物質的需要量明顯增加,此時若不及時補充,即不能滿足奶牛機體的營養需要而發生代謝紊亂。東北飼養的育成奶牛多數以放牧為主,懷孕后期及泌乳早期主要在枯草期和青草初期,牧草青黃不接,奶牛經常處于營養不良狀態,容易發生流產或導致幼牛成活率低,幼牛生長發育緩慢。在病理情況下,例如熱性病、寄生蟲病、結核病等,其奶牛體內營養消耗過多。
飼料中存在抗營養物質。飼料中存在一些能使其營養價值降低的物質稱為抗營養物質。如鉀與鈉對神經肌肉的應激性,起著對鈣的拮抗作用。充足的鋅和鐵,可以防止銅中毒。維生素E的補給,可以防止鐵中毒。草酸在消化道與鈣結合形成不溶性草酸鈣,影響奶牛機體對鈣的吸收利用。如豆科植物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與小腸中的胰蛋白酶結合,生成無活性的復合物,導致腸道對蛋白質的消化、吸收及利用能力下降,同時可使胰腺肥大和增生,影響消化和吸收功能。
2 發病特點
奶牛營養代謝病種類繁多,發病機理復雜,一般缺乏特征性的臨床癥狀,但與其他疾病相比,具有以下顯著特點。
群發性和地方流行性。有許多營養代謝病在一個養殖場或某一地區大群發生,不同奶牛品種均有發生,癥狀基本相同或相似。在奶牛養殖戶常見于日糧配合不當,過量使用飼料添加劑以及飼養管理粗放,導致機體吸收的營養物質不能滿足奶牛生長發育和生產性能的需要,或引發體內某些代謝紊亂而發病,嚴重者造成大批死亡。對放牧奶牛主要見于牧草和農作物秸稈中某些營養物質不足或比例不當,如地方性貧硒、鋅、銅而發病。
發病與生理階段和生產性能有關。某些營養代謝病發生在不同的生理階段,如白肌病主要發生在犢牛,高產奶牛在產后容易發生低血鈣性癱瘓、酮病。
病程較長、發病緩慢。營養代謝病的發生從病因作用到表現臨床癥狀,往往需要數周、數月甚至更長的時間。一般要經過體內組織器官機能和結構的改變,才出現臨床癥狀。
無傳染性。雖然營養代謝病在養殖場或一定區域大批發病,但沒有傳染性。體溫一般在正常范圍內。當供給缺乏的營養或改善機體的代謝狀況后,疾病可在短時間內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