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營
摘要:雞氣囊炎通常是由于上段呼吸道發病后逐漸擴散至氣囊而導致的一種常見呼吸性疾病。該病在全年任何季節都能夠發生,但在氣候多變的春秋季節以及飼養環境改變時發病率較高。該病特點是急性發病、快速傳染、病程持續時間長、不容易治愈,只要未有效控制,就會大量死亡,嚴重損害養雞業的經濟效益。
關鍵詞:雞;氣囊炎;病因分析;臨床癥狀;剖檢變化;藥物治療;飼養管理
中圖分類號:S858. 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6-0079-01
1 病因分析
生理因素。禽類具有上呼吸道、肺臟、氣囊、骨骼彼此連通的特點,導致機體構成一個半開放的系統,因此存在于空氣中病原微生物非常容易侵入上呼吸道侵入機體,導致全身感染,這也容易發生氣囊炎的一個主要原因。只要病原微生物突破呼吸系統的黏膜屏障,就會快速通過氣囊侵入胸腔和腹腔,導致內部器官發生感染,臨床上就會呈現出氣囊炎。
環境因素。飼養環境惡化也是引起發病的一個重要原因,常見為舍內溫度大幅度波動,早晚或者日間溫差波動達到7~10℃以上,加上過舍風速較快,即形成賊風穿舍等,會導致雛雞群發生最強烈的反應,而育成雞群大部分個體會發生即時性不良應激,使其容易感染病病原微生物而引起發病。舍內衛生管理不嚴,沒有加強防疫消毒,空氣中含有大量的粉塵、有害氣體,飼養環境嚴重污染、存在大量病原微生物,容易誘發該病。特殊地理環境下或者特殊季節,氣候明顯干燥、空氣濕度過低等,都能夠誘發該病。
營養因素。主要是由于日糧搭配不合理或者飼喂方式不規范,導致雞無法攝取均衡的飼料能量物質、蛋白、微量元素以及水等重要營養物質,或者攝取較少,尤其采取密集型飼養,往往無法供給充足的某些維生素,如B族維生素以及維生素C、E等,導致雞群發生嚴重的應激,只要稍不注意就會使其體質變差、免疫力減弱,促使內、外源性病原占據競爭優勢,從而誘發相關的呼吸性、消化性疾病。
病原感染。臨床上,主要是以下病原體容易誘發該病:病毒類,常見的有雞痘病毒、禽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禽新城疫病毒、傳染性鼻炎病毒、傳染性法氏囊炎病毒等;細菌類,常見的有雞大腸桿菌(氣囊炎、嗜肺型大腸桿菌)、支原體、部分鏈球菌等;霉菌類,常見的為曲霉菌毒素中毒;部分寄生蟲,如雞住白細胞原蟲、隱孢子蟲、器官吸蟲等。
2 臨床癥狀
一般來說,氣囊炎不是一種單獨的疾病,臨床上主要是由于感染大腸桿菌而導致發病。該病快速傳播,一般在前期表現出較輕的癥狀,容易被忽略,中后期通常發生混合感染,造成大批量死亡。病程持續時間較長,如果沒有及時治療或者耽誤病情時,具有較高的死淘率。如果沒有徹底治療,會繼發引起肝周炎、心包炎,導致死亡率更高。病雞表現出精神萎靡,采食量明顯減少,咳嗽,甩鼻,呼吸困難,伴有噦音。在雞群中不斷擴散,眼睛出現變形,流淚增多,眼結膜發炎,甚至明顯腫脹而發生失明。排出黃綠色或者黃白色稀糞,機體生長遲緩,不斷出現雙眼緊閉、打蔫,死亡率升高。部分癥狀嚴重的病雞會趴在地上,略微張口喘氣,少數精神狀況較好,突然發生死亡。
3 剖檢變化
對病死雞剖檢,發現口腔內存在濃稠黏液,癥狀嚴重時腹下皮脂發黃或者存在炎性滲出物;胸、腹腔氣囊內含有大量干酪樣的黃色物質,心包積液,大部分繼發有肝周炎、心包炎等;脾臟發生腫大,呼吸道(鼻腔、支氣管、氣管)內通常都含有大量黏液,小腸空扁;肝臟通常沒有發生明顯變化或者輕度腫脹,氣囊發生異變、變得渾濁,嚴重時會存在于酪樣的黃白色物質,并繼發有腹膜炎;喉頭、氣管以及肺臟等部位發生程度不同的充血或者出血;肌胃、腺胃乳頭沒有發生明顯變化,腸道黏膜發生水腫或者壞死脫落,腸道充血,腎臟出現水腫,且間質發生出血。一般來說,該病的特點是呼吸系統發生明顯病變,另外周圍器官、組織,尤其是消化系統,通常也發生程度不同的病變。
4 防治措施
藥物治療。病雞癥狀較輕,上午可在每千克飲水中加入0.25 g雙黃連、0.25 g安乃近、0.5 g泰樂菌素,混合均勻后飲用;下午在每千克飲水中添加0.25 g桿凈(主要成分為鹽酸洛美沙星、頭孢噻呋鈉、阿米卡星、甲替沙星等),混合均勻飲用,連續使用3天,能夠有效控制病情。病雞癥狀嚴重,可先注射1~2針由毒滅(主要成分為黃連、黃芪、黃柏等)、頭孢曲松組成的混合藥液,然后在使用以上藥物治療3~6天,確保療程足夠。
加強飼養管理。控制舍內溫度適宜,沒有一個固定具體數值,要結合養雞季節、舍內通風情況以及雞群的實際表現來進行調控,一般1~3日齡適宜控制在34℃,4~7日齡控制在33~30℃,2周齡控制在28~30℃,3周齡控制在25~27℃,4周齡控制在22~25℃,5周齡之后控制在20~21℃。保持舍內濕度適宜,一般第1周齡濕度適宜控制在75%,2~4周齡控制在60%~70%,5周齡至出欄控制在55%~60%。合理調控飼養密度,一般1~2周齡30一34只/m2,3~5周齡15~20只/m2,6周齡至出欄8~10只/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