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香 王德淑 范永青 殷桂珍
摘要:隨著奶牛養殖模式由分散飼養向規模化飼養的轉變,奶牛蹄病成為影響奶牛養殖效益的三大疾病之一,因此對于養殖者來說必須了解奶牛蹄病的各種類型,了解本類型蹄病的致病因素、蹄浴藥品的選擇與使用,靈活進行蹄病的預防與治療,保證奶牛的趾蹄健康,保證奶牛養殖的高產出,提高經濟效益。
關鍵詞:奶牛;蹄病類型;致病因素;預防與治療
中圖分類號:S858. 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6-0104-01
奶牛發生趾蹄病后,會因趾蹄腫脹疼痛、出現跛行、不能持久站立等影響采食,嚴重的會出現關節化膿,臥床不起,奶產量下降,嚴重的病體會導致淘汰,嚴重影響奶牛個體的健康發展,給養殖者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傷,影響了奶牛產業的的健康發展。
1 奶牛蹄病的類型
變形蹄是奶牛蹄角質的形態發生了改變,高產奶牛高發,可根據變形的外形特點,將其分為寬蹄、長蹄和翻卷蹄。
蹄疣病通常發生于懸蹄和兩蹄踵(“腳后跟”)、兩趾間的三角區域,一般認為是密螺旋體,通過被污染的土壤或糞漿傳播而引起的一種高度接觸傳染的蹄病,多發生于后蹄,患病率可高達半數,
趾間皮炎多為良性,不會引起跛行、體況損失,發熱和奶量下降,是兩趾間表皮的輕微感染。
腐蹄病是牛蹄皮膚物理防御受損后,病原體入侵皮膚深部組織造成的感染,病灶部位細菌(壞死梭桿菌、化膿隱秘菌、螺旋體、葡萄球菌、鏈球菌等)進入血液循環以后還可引起其他部位感染,如心內膜炎等,該病可引起發熱,最常見于趾間增生(雞眼)的牛。
2 奶牛不同類型蹄病的致病因素
變形蹄的致病因素:規模化奶牛場奶牛修蹄制度不夠完善,未責任到人,未定期檢查保證修蹄質量。牛舍的設計不夠合理:如飼槽設計過低(與牛床相比),奶牛在采食時,需兩前肢叉開,前傾姿勢伸向食槽,使其前肢內側肢蹄比后肢蹄負重多,引起該肢蹄的角質形成過多而變形,形成長趾或蹄裂。奶牛在飼養環境過于干燥的情況下,也會發生蹄裂。圈舍通風不暢,陰暗潮濕,導致氨氣聚集,高濃度的氨會分解質蛋白,造成奶牛蹄底變質而呈粉末狀,即可能出現臨床上常見的“粉蹄”。飼料配方中營養不均衡也可導致蹄變形。
蹄疣的致病因素:環境衛生差,管理不到位,不能保證良好的牛蹄衛生,密螺旋體通過被污染的土壤或糞漿傳播,導致蹄疣的發生。修蹄不及時、不到位,未建立良好的蹄弓,也加劇了該病的發生。
趾間皮炎的致病因素:該病多發于深秋季節,管理不到位,這個季節環境濕度較低,導致牛蹄沾染的糞便容易結成干痂,但在干痂覆蓋下的污物仍然會很潮濕,會損傷牛蹄角質和皮膚,造成兩趾間表皮的輕微感染,導致趾間皮炎的發生。
腐蹄病的致病因素:腐蹄病是牛蹄皮膚物理防御受損后,病原體(壞死梭桿菌、化膿隱秘菌、螺旋體、葡萄球菌、鏈球菌、各種真菌和病毒等)入侵皮膚深部組織造成的感染。腐蹄病的總患病率一般低于5%,病情暴發以后的個別牧場可能高達20%,因此病原菌感染是引發奶牛蹄病發生的主要原因。
3 奶牛蹄病的預防
奶牛場的建設方面。在規模化奶牛場,運動場不能用爐渣、生石灰等作墊料,可用側立的機制紅磚鋪制而成。運動場的排水應通暢,夏季無積水。建造大小適合、舒適度良好的牛床,牛床可使用沙子、稻殼或橡膠墊等軟質物作墊料。場內通道特別是擠奶通道不宜用光滑的水泥地面砌抹,以防奶牛摔倒;地面也不能過于粗糙,以防過度磨損牛蹄。
奶牛遺傳育種方面。加強奶牛遺傳育種方面的管理,選用蹄形及蹄質較好種公牛的精液配種,淘汰有嚴重缺陷肢蹄的母牛,從源頭上扼殺住肢蹄先天缺陷的犢牛。
配制營養日糧方面。一定要堅持正常的飼養管理制度,按各生產階段的不同需求,掌控好精、粗飼料的飼喂量,配制科學、合理的日糧。不能突然變更飼料或飼養管理制度,嚴防為追求高產奶量而隨意增加日糧中精飼料的比例,從而導致因營養水平過高而誘發奶牛蹄病。加工的谷物精料顆粒大小要勻稱,不可過細,注意滿足奶牛對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元素的正常需求,保持日糧中陰陽離子的平衡,防止瘤胃發酵異常,導致酸中毒而誘發奶牛蹄病。
做好蹄的保健工作,應及時修蹄,每年2次,防止奶牛變形蹄的出現。飼養管理中注意提高動物福利,禁止鞭打奶牛,減少對奶牛的驚嚇刺激,防止奶牛運動異常而摔倒,損傷蹄部,引發蹄病。
做好浴蹄,蹄浴的主要目的是防控蹄疣、趾間皮炎和腐蹄病等傳染性蹄病的發生。注意選擇合適的蹄浴液,如果牛群蹄部感染性疾病嚴重,可以優先選擇福爾馬林浴液進行蹄浴。福爾馬林蹄浴濃度一般為3%~5%,4%的濃度最為經濟,用于控制腐蹄病更為理想。蹄病感染性風險較低時,可選用3%的福爾馬林浴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