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硯良
摘要:蛋雞組織滴蟲病通常是夏季比較常見的一種原蟲病,有時在衛生較差或者在溫暖潮濕的時節也會發生。雛雞15~60日齡感染后會影響生長發育,而超過150日齡感染后會使其產蛋量降低,但沒有其他明顯癥狀。若未及時進行治療,會促使發病率和病死率升高,嚴重損害養殖戶的經濟效益,應采取有效防治。
關鍵詞:蛋雞;組織滴蟲痛;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實驗室診斷;藥物治療;飼養管理
中圖分類號:S858. 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6-0110-01
1 流行病學
蟲體生理特點。組織滴蟲的生長發育比較簡單,屬于單宿主型,即整個過程中無需中間宿主的參與。蟲體可經由糞便排到體外,導致墊料、飲水、飼料以及飼養用具等被污染,當健康雞采食以上污物就會被感染。蟲體具有很強的繁殖力,一般侵入雞體1個蟲體能夠在體內進行無性繁殖,并生成較多的組織滴蟲。
發病特點。該病全年任何季節都能夠發生,其中在氣候溫暖、雨水較多季節具有較高的發病率、病死率。通過實踐發現,發病率最高的是15 -60日齡雞,150日齡蛋雞具有較低的發病率和病死率。
2 臨床癥狀
病雞表現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廢絕;羽毛污穢、松亂,雙翅下垂,軀體蜷縮;發生下痢,排出綠色或者淡黃色的糞便,嚴重時糞便中混雜一些血液,少數病雞糞便中含有較多血液;體重下降,機體消瘦,部分死前還表現出痙攣;個別死前頭部變成暗紫色。病程通常能夠持續大約9天,最后發生死亡。
3 剖檢變化
剖檢病死雞,主要是盲腸和肝臟發生病變,其中盲腸一般呈兩側發生病變,個別輕度病變時為單側發生,往往是腫大、變短、增粗,觸感堅硬,將其切開可見內壁肥厚,里面含有大量豆腐渣樣的滲出物或者壞死物,且層次結構清晰,外周為一層層干酪樣的灰白色壞死物,中心為黑紅色的血凝塊;肝臟外觀如同銅錢狀、菊花狀或者鈕扣狀等,中心部位顏色變暗,且發生腫大,存在彌漫性的黃色壞死灶,有時肝臟只出現局灶性或者彌漫性灰白色的壞死灶,少數肝臟存在腫瘤樣變化;嚴重病變時,或受到某些誘因的刺激,可導致肝臟破裂、出血。有時由于盲腸發生穿孔而引起腸壁黏連、腹膜炎。
4 實驗室診斷
盲腸黏膜刮取物檢查。將盲腸剪開,清除內容物以及腸黏膜上的壞死痂,刮取盲腸黏膜表面,將病料放在載玻片上,滴加少量溫度為40℃的生理鹽水,混合均勻后進行鏡檢,能夠看到液體中存在橢圓形或圓形的蟲體,且有一個折光性的囊泡狀核位于胞質中央或偏側,往往單個散布或者成簇分布。
組織學觀察。在病死雞體內取發生典型病變的盲腸、肝臟組織,放在10%中性福爾馬林液中進行48 h固定,接著用流水沖洗,再使用梯度乙醇溶液進行脫水,然后使用二甲苯處理至透明,采取常規石蠟包埋,切片厚度適宜為4 μm,經過H.E.染色、鏡檢。結果發現:盲腸,可滲出纖維素性物質,黏膜發生充血、出血,上皮細胞發生脫落,固有層存在紅色的橢圓形或者圓形蟲體,并浸潤有淋巴細胞、巨噬細胞以及異嗜性粒細胞,嚴重病變部位的肌層內也會出現病灶,其中含有蟲體;肝臟,壞死灶外圍區域的肝細胞索排列紊亂,肝細胞發生變性、壞死和崩解,中心的肝細胞也發生壞死、崩解,并會形成質地均勻的團塊,其中分布有大量蟲體、巨噬細胞,且均勻有淋巴細胞,巨噬細胞的胞漿內也寄生有組織滴蟲。組織滴蟲的包囊通常是沿著門管區分布,且相比于周圍的肝組織著色較淺,包囊往往會形成四疊體、五疊體或者六疊體。
5 防治措施
藥物治療。在病雞每千克飼料中添加1000 mg甲硝唑6萬IU維生素A 15 mg維生素K3,每天3次,連續使用5天;癥狀嚴重時,可采取個別填食喂藥,即取適量的甲硝唑、護肝藥物.充分磨碎后與少量飼料混合,再添加適量水,攪拌均勻后填入病雞嗉囊內,每天2次,通常經過2~3天即可明顯好轉。該病不僅可使用甲硝唑治療,還可使用痢特靈、異丙硝咪唑等,其中痢特靈在飼料中添加0. 04%的比例,混合均勻后任其自由采食,連續使用10天;異丙硝咪唑在飼料中添加0.025%的比例,連續使用7天;但都要求同時使用適宜的保肝藥物,才可確保治療效果較好。
加強飼養管理。雞場要求采取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且每次進雞前都要將舍內雜物清除干凈,接著用水進行徹底沖洗,然后進行全面消毒。如果場地條件允許,可進行連續消毒,并空置7~12天。如果雞群采取散養方式,應選擇在地勢較高的地方,且確保場地干燥。育雛階段,最好采取網上飼養,防止接觸地面。確保雞舍環境衛生良好,經常清理糞便,并采取集中堆積發酵,以將大多數病原殺滅。另外,可飼用中草藥方劑來預防該病,可取40 g白頭翁,苦參、雙花各12 g,秦皮、黃連各10 g,20 g烏梅,郁金、白芍、甘草各15 g,加水煎煮后供大群飲用。此外,雞群還要定期使用驅蟲凈來驅除異刺線蟲,一般按體重使用40~50 mg/kg,添加在飼料中混飼。雞群出現發病后,要立即對飼養場以及周邊環境進行全面清掃,接著使用20%消特靈溶液進行徹底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