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麗
摘要:雞痘是由于感染雞痘病毒而發生的一種高度接觸性、熱性、急性傳染病,主要特征是皮膚出現特征性痘疹,且口腔和咽喉部黏膜發生纖維素性壞死性炎癥。該病全年任何季節都能夠發生,具有較高的發病率,盡管較少死亡,但會對菌體生產性能產生明顯影響,嚴重損害養雞業的經濟效益,應采取有效的防控。
關鍵詞:雞痘;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實驗室診斷;疫苗接種;飼養管理;治療措施
中圖分類號:S858. 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6-0119-01
1 流行病學
雞、火雞、金絲雀以及鴿都對該病具有易感性。一般在病禽脫落的皮屑、排出的糞便以及咳嗽、打噴嚏等形成的飛沫中都含有禽痘病毒,當健康家禽損傷的皮膚和黏膜接觸以上污物時,就會出現發病。大部分是經由家禽間斗架、互啄或者抓破而感染發病。另外,吸血昆蟲(如蚊等)也能夠傳播該病,且蚊感染后能夠持續幾個月都攜帶病毒。該病全年任何季節都可發生,一般是秋季和冬季采取舍飼的成年雞容易發生,尤其是冬季主要是產蛋雞群發病,夏季主要是肉用仔雞發病。雞舍潮濕陰暗、通風不良、氨氣濃度過高、雞群過于擁擠、缺乏維生素以及感染體外寄生蟲等,都能夠誘發該病,且并發其他傳染病時會導致大批量死亡。
2 臨床癥狀
病雞的雞冠以及眼睛四周都會持續痘斑,并表現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減少飲水,趴臥不動,且會不時用爪子抓撓眼睛四周長出痘斑的部位。通過仔細檢查,發現軀體沒有羽毛處也會存在不同大小的痘斑,尤其是眼睛四周出現嚴重結節病變時體重明顯減輕。部分病肉雞會表現出呼吸道癥狀,如打噴嚏次數略微增加,部分會張嘴呼吸,有時發出嗚叫。同一雞籠內會有多只雞出現發病,且雞舍前部和兩側的病雞數量要比雞舍尾部和中間明顯增多。雞群可在較長時間內不斷發病,一般從4周齡開始直到46日齡出欄始終在發生。
3 剖檢變化
病雞的雞冠、眼睛四周以及軀體未生長羽毛處通常都存在結節痘斑,并逐漸形成結節。有時可形成厚痂,將其剝離會導致出血或者濕潤,并有漿液濃性滲出物流出。口腔黏膜上存在黃白色斑點,少數在舌以及食管黏膜上也存在痘斑。基本上所有死亡病雞的上呼吸道尤其是咽喉存在大量奶酪樣的黃色壞死痘斑,嚴重時會將咽喉部完全堵塞。但其他內臟器官沒有發生明顯的眼觀病變。
4 實驗室診斷
病毒分離,無菌添加下取病雞患處的結節和皮膚,先將其表面的灰塵用經過滅菌的生理鹽水洗去,再按1: 50比例添加生理鹽水,接著以3000 r/min的速度進行5 min離心。取上清液添加雙抗,即確保每毫升含有1000萬IU青霉素、1000萬IU鏈霉素,之后在室溫下靜置2h。然后取懸液在SPF雞胚(10~12日齡)的絨毛尿囊膜上接種,每胚用量為0.2 mL,一共接種10個雞胚,放于37℃下繼續孵化5天后取出,可見絨毛尿囊膜上都出現白色痘斑樣增生性病灶,且排列非常致密。
5 防控措施
疫苗接種。常用喉痘二聯苗,春季育雛時,首免適宜在25~35日齡進行,每只刺種1倍量;在120日齡上籠前,每只肌肉注射2倍量或者刺種2~3倍量;夏、秋、冬季育雛時,首免適宜在2日齡首免進行,每只刺種1倍量;在28日齡再刺種1倍量;在120日齡上籠前,也要肌肉注射2倍量或者刺種2~3倍量,能夠有效預防發生雞痘。
加強飼養管理。保持雞舍及環境的干凈衛生,加強滅蚊。一般要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在進入蚊蟲滋生季節前檢查并消毒全部雜草、水源、污物等,盡可能清除滋生蚊蟲的源頭,同時在雞舍安裝紗門、紗窗,避免進入蚊蟲,且對環境中和舍內存在的蚊蟲使用滅蚊藥消滅,并注意保持通風良好,定期進行消毒。
西藥治療。主要采取對癥治療,緩解病雞的癥狀,避免出現并發癥。病雞的雞冠、肉垂、腿、爪上的痘疹,要先用鑷子將痘痂剝離,接著用1%高錳酸鉀溶液涂擦患處。病雞發生喉型雞痘,可先用小鑷子剝離黏膜上的偽膜,接著使用1%高錳酸鉀溶液沖洗,最后涂抹魚肝油、碘甘油等。如果眼部發生腫脹,可對眼部使用2%硼酸水沖洗;如果眼睛已經被損壞,可先清除眼部存在的干酪樣物,接著用1%高錳酸鉀或者2%硼酸溶液沖洗干凈,之后滴人適量的5%蛋白液。另外,也可采集康復病雞的血液進行治療,一般每只適宜每天注射0.5 mL,連續使用2~3天就能夠痊愈。
中藥治療。首選藥物為黃芪多糖散,主要成分為黃芪多糖等,每只成雞每次口服5~8 g,雛雞用量適當減少,每天2劑,連續使用3~5天。也可試用以下驗方,即取適量的大蒜(紫皮蒜)鮮品、蒲公英,混合后充分搗碎,除去病雞患處痂皮后涂抹,連續使用3天能夠見效;也可取大量魚腥草和少量甘草,加水煎煮后供病雞自由飲用,連續使用1周可見效;也取適量的新鮮魚腥草,切碎后任雞自由采食,每天早、晚都飼喂1次,連續使用6天能夠見效。實際用藥量要根據病雞體重、具體癥狀等各項方面狀況適當加減,禁止隨意用藥或者任意增減某一味藥物的用量,否則會導致組方治療作用明顯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