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穎
摘要:奶牛副結核病是一種致死性傳染病,病牛主要特征是腹瀉、卡他性腸炎,是一種牛常見病,特別是奶牛癥狀嚴重,該病具有很長的潛伏期,成年牛感染后通常不會表現出癥狀,但妊娠奶牛會表現出明顯的臨床癥狀。盡管該病通常呈慢性經過,但會導致機體生產性能明顯降低,淘汰率升高,損害養牛場的效益。
關鍵詞:奶牛;副結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實驗室診斷;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S858. 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6-0124-01
1 臨床癥狀
該病具有長短不同的潛伏期,短時為6個月,長時能夠超過15年。任何奶牛感染病原后,在一定的時間內不會表現出臨床癥狀,通常在分娩后體質比較虛弱時表現出臨床癥狀,發病率最高的是3~5歲奶牛。早期癥狀是發生間斷性腹瀉,體溫基本正常,在臨床上容易與其他腹瀉疾病混淆,采取對癥治療后能夠在短期內控制病情,但如果發生氣候劇變、生產、更換飼料飼草等應激反應時會立即又表現出臨床癥狀,且反復幾次后就會形成頑固性腹瀉,失去對治療藥物的敏感性。病牛癥狀不斷加重,往往是下頜及胸垂處發生水腫,初期排出不成形的軟便,但反復發生后.逐漸排出稀糞,且其中混雜氣泡、黏液以及血凝塊,散發惡臭氣味,眼球下陷,能夠少量飲水,食欲不佳,減少采食精料,嚴重時可消瘦至“皮包骨”,最后停止采食,無法站立。
2 病理變化
剖檢變化。病死牛尸體外觀呈現極度消瘦、營養不良,剖檢可見主要是腸系膜淋巴結和消化道發生病變。消化道中局限于結腸前段、回腸和空腸發生損害,其中最明顯的是回腸。腸內含有非常少的內容物,有時腸外觀沒有出現明顯變化,但淋巴結發生腫大,腸壁往往增厚,漿膜下淋巴管以及腸系膜淋巴管一般呈索狀腫大。腸系膜和漿膜都出現明顯水腫。黏膜呈灰黃色或者黃白色,皺褶突起部位往往發生充血,黏膜表面附著混濁且黏稠的黏液,但不存在結節,沒有發生壞死,也不會形成潰瘍。腸黏膜一般可增厚至3—20倍,且會形成彎曲且硬的皺襞。腸系膜淋巴結發生腫大,質地變軟,切面濕潤并存在黃白色的病灶,但沒有干酪樣病變。
病理組織學變化。腸黏膜下層和固有層有大量的上皮樣細胞和淋巴細胞增生。小腸輕度病變時,主要是淋巴細胞增生,只有少量的上皮樣細胞,且一般出現在黏膜固有層;小腸嚴重病變時,會引起更為廣泛的增生,不僅黏膜固有層可發生,且黏膜下層也會增生有一層厚厚的細胞,其中大部分為上皮樣細胞,只在黏膜肌層存在一層薄薄的淋巴細胞。其中上皮樣細胞呈非常緊密的排列,有時會存在巨噬細胞。另外,黏膜漿膜層和肌層血管的外圍,也會浸潤有不同數量的上皮樣細胞和淋巴細胞。腸絨毛變成棒狀粗大,或者完全消失。腸腺由于受壓發生萎縮、變性或者完全消失。黏膜下層發生非常明顯的水腫。黏膜肌層也發生水腫,實質結構呈疏松狀排列,這是由于積聚水腫液而形成很多空隙。大腸發生的變化基本類似于小腸。
3 實驗室診斷
細菌學檢測。這是一種活體定性方法,且是全世界目前普遍推薦的方法。取病牛直腸病變處的糞便或者組織刮取物放在蒸餾水中,充分攪拌后進行離心,取沉淀物經過萋尼氏抗酸染色、鏡檢。如果顯微鏡下能夠看到成團的紅色球桿狀細菌,即可判為陽性。但由于直腸刮取物或者糞便中可能存在其他抗酸菌,因此會對副結核分枝桿菌的檢測產生一定干擾。
皮內變態反應診斷(PPD試驗)。該法主要是給試驗動物皮內注射提純的副結核菌素,通常用量控制在0.1 mL,經過72 h對接種處進行仔細觀察,觀察其是否出現炎性反應,如熱痛、腫脹等,同時使用卡尺測量皮皺的厚度,認真記錄結果。判定標準:陽性反應,即局部發生明顯的炎性反應,且皮厚差≥4.O mm;疑似反應,即局部發生不明顯的炎性反應,皮厚差為≥2.0 mm,但在4.0 mm以內;陰性反應,即局部沒有發生炎性反應,皮厚差<2.O mm。對于陽性和疑似反應的牛,還要分別在注射96 h和120 h后進行1次觀察,避免少數牛出現較晚的遲發型變態反應。另外,對于疑似反應的牛要立即按照相同方法在另一側皮內注射相同劑量的接種物,再在72 h之后進行觀察和測量。該法能夠檢測出大多數處于感染前期的牛,但對處于感染中后期或者耐受期的牛敏感性較弱或者沒有任何反應。
4 防治措施
預防和控制該病、減少經濟損失的有效措施是在干凈的牛場購買引進牛。另外,禁止在疫源地進行引種,且要求經過嚴格的檢疫,到場后必須經至少1個月的隔離檢疫,確認無異常后能夠混群飼養。禁止突然更換飼料,要求有一個適宜的過渡階段。牛舍內的糞便要經常清除,還要定期清理運動場上的積糞,特別是雨季更好加強清糞。牛要堅持適量運動,不僅能夠提高機體抵抗力,且能夠促使犢牛骨骼強健。一般新生犢牛在l周齡后可放人運動場進行自由活動,但在夏季要避開高溫的中午進行運動,避免發生中暑,而惡劣天氣(陰冷等)停止運動,每天最好能夠進行1h的戶外運動。日常飼養過程中,要對牛群經常進行巡視觀察,了解其采食、飲水以及排泄等情況,發現異常要立即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