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原軍
摘要:雞副嗜血桿菌病是由于感染副雞嗜血桿菌而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疾病,主要是導致鼻腔和鼻竇發炎,使病雞流鼻涕、結膜炎以及面部水腫。通常是4周齡至3歲的雞發病,且老齡雞感染后具有較重的癥狀。近年來,規模化雞場經常發生該病,盡管容易治愈但很難鞏固療效,往往出現復發,帶來更大的損失。
關鍵詞:雞;副嗜血桿菌病;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剖檢變化;類癥鑒別;防控措施
中圖分類號:S858. 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6-0132-01
1 流行病學
該病在全世界范圍內都能夠發生,且任何年齡的雞都能夠感染,其中易感性較高的是4周齡至3年的雞,但存在個體差異性,尤其是老齡雞感染后會表現出比較嚴重的癥狀。在較老的雞群中,該病一般具有較短的潛伏期,但病程可持續較長時間。該病的主要傳染源是病雞和帶菌雞,其中雞群發生該病的主要誘因是慢性病雞以及隱性帶菌雞。該病以飛沫及塵埃的形式通過呼吸道感染,但大部分是經由污染病菌的飲水、飼料通過消化道感染。該病主要發生于冬季和初春時節,且會以較快速度傳播。
2 臨床癥狀
該病具有較短的潛伏期,自然感染情況下雞往往在1—3天內表現出癥狀。發病初期,主要是鼻腔和鼻竇發炎,先有稀薄鼻液流出,后流出漿液性分泌物,有時出現打噴嚏。接著病雞眼睛四周發生水腫,眼結膜發炎,食欲不振,減少飲水,體重下降。當炎癥擴散至下呼吸道時,就會引起呼吸困難,且伴有噦音。如果變成慢性型或者并發感染其他疾病,會導致雞群散發惡臭味,病雞頻繁搖頭或者用爪抓撓喙部,以排出呼吸道內的異物。如果沒有出現并發癥,該病具有較低的死亡率。
3 剖檢變化
剖檢發現病死雞鼻腔和鼻竇黏膜發生急性卡他性炎癥,且伴有充血、水腫,有大量黏液覆蓋在黏膜表面,竇腔內存在大量的豆渣樣分泌物;發生卡他性結膜炎,肉髯皮下明顯水腫,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喉頭和氣管黏膜變得潮紅,且有黏稠性黏液附著在其上;產蛋雞輸卵管內存在干酪樣的黃色分泌物,卵巢萎縮,卵泡發生充血、變性以及出血,而其他內臟器官未發生明顯病變。如果出現繼發感染,則會出現相應疾病的病變。
4 類癥鑒別
雞傳染性喉氣管炎。二者相似之處是都具有傳染性,且病雞流鼻液,發生結膜發炎。區別是該病是由雞傳染性喉氣管炎病毒引起,不僅雞能夠感染,野雞、火雞、鵪鶉也能夠發病,病雞表現出咳嗽,呼吸時出現噦音,吸氣時會上抬頭頸,并伴有喘聲、叫聲,嚴重時出現痙咳,并有血液咳出,往往會導致體表羽毛、墊草、墻壁被污染;剖檢可見喉氣管發生壞死、出血,存在血液或者凝血塊,覆蓋有干酪樣的黃白色纖維素性假膜。
雞克雷伯氏菌病。二者相似之處是都具有傳染性,病雞精神萎靡,低頭縮頸,流淚,眼瞼腫脹,結膜發炎,眶下竇腫脹,一側或者兩側顏面發生腫脹,剖檢沒有任何內臟發生明顯變化。區別是該病由感染克雷伯氏桿菌引起,癥狀嚴重時頭頸也會發生腫脹,眶下竇內存在干酪樣物,呈黃豆大小,甚至眼球發生腫脹,角膜容易碎裂,沒有漿性鼻液流出,也不會打噴嚏和甩頭。
雞腫頭綜合征。二者相似之處是都具有傳染性,病雞經常甩頭、打噴嚏,眼結膜腫脹、充血,眼瞼、顏面發生腫脹,肉髯、下頜部發生水腫,蛋產量降低。區別是該病是有感染禽肺炎病毒而引起,病雞淚腺發生腫脹,頭部在發病12—24 h之后才開始出現腫脹,一般從眼周圍開始發生,且早期就會用爪抓撓面部;肉用種雞還表現出精神萎靡、持續昏迷和反復搖頭,斜頸,角弓反張,如同仰頭觀星;剖檢發現鼻甲骨黏膜略微充血,頭皮下組織發生黃色水腫后化膿。
5 防控措施
疫苗接種。雞群可通過直接接種菌苗,增強機體抗病力,預防發病。我國目前常選擇使用A型、C型副雞嗜血桿菌的二價油乳劑菌苗,另外也可選擇使用ABC型三價鼻炎疫苗。雞在40日齡進行首免,每只肌肉注射0.3 mL疫苗;在在120日齡前后進行二次免疫,接種等量疫苗。另外,蛋雞在產蛋前還要注射0.5 mL疫苗,能夠使其在整個產蛋期不會感染該病。
加強飼養管理。雞場最好采取自繁自養,盡可能不從外地引進種雞,如果需要引種禁止在發生過該病的雞場進行引種。采取全進全出的飼養模式,即從育雛開始至出欄,中途不可補充新雞,要求全群售出,接著全面消毒雞舍,并將清除的全部糞便以及異物送至統一地點進行消毒和發酵處理,且雞舍經過幾天空置才可轉入新的雞群。
藥物治療。成年雞患病后,可每只每次注射100~200 mg鏈霉素,輕時使用1次,重時連續使用2~3次。如果是群發性發病,可使用鏈霉素進行氣霧處理,具有較好的療效。在使用鏈霉素治療的同時,還要采取對癥治療,如發生眼炎、鼻炎時,可使用2%硼酸水沖洗,接著滴人青霉素眼藥水,具有更好的療效;鼻竇腔內存在豆腐渣樣的凝固物時,可采取手術療法,將其切開后將其用鑷子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