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祖杰
【摘 要】目的:研究嬰幼兒先天性心臟病術后的氣道管理。方法:抽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先心病嬰幼患兒82例,全部實施手術治療,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1例,對照組給予普通氣道護理,研究組給予綜合氣道護理。對比兩組患兒血氣分析指標及并發癥情況。結果:通過對比,研究組血氣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并發癥不良率也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先心病嬰幼兒進行術后氣道綜合護理,能減少肺部感染,降低并發癥,改善患兒呼吸及通氣功能,利于預后。
【關鍵詞】先天性心臟??;嬰幼兒;術后;氣道管理;研究
我國每年新生兒中患有先心病患兒大約占6.6‰[1],大部分患兒出生半年至2歲左右出現危重癥現象,并發癥逐漸增多,是影響兒童生命、生長發育的先天性畸形疾病[2]。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根治或介入手術治療是治療先心病的主要方法,研究發現,手術介入越早越好,隨著患兒年齡及并發癥的增加,易錯過最佳手術時間。由于嬰幼兒年齡較小,呼吸系統發育不完全,喉腔狹窄、黏膜組織疏松、肺部擴張功能不全[3],術后易發生呼吸道阻塞、肺部感染、肺不張等氣道障礙疾病。因此對患兒術后進行氣道護理十分重要,綜合氣道護理通過胸部理療、氣管插管、有效吸痰等方式,保持患兒呼吸道通暢,改善通氣,促進肺擴張。我院現對術后先心病嬰幼兒采取氣道護理,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抽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先心病嬰幼患兒82例,全部實施手術治療,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1例,對照組:男患23例,女患18例,年齡0.5~3.6歲,平均年齡(0.9±0.7)歲,房間隔缺損16例,動脈導管未閉11例,右室雙出口9例,完全性大動脈轉位5例;研究組:男患22例,女患19例,年齡0.4~3.7歲,平均年齡(0.9±0.6)歲,房間隔缺損17例,動脈導管未閉10例,右室雙出口10例,完全性大動脈轉位4例;所有患兒均行全麻低溫體外循環心內直視糾治術[4],術后轉入ICU病房,給予呼吸機輔助呼吸,兩組患兒基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取普通氣道護理,研究組采取綜合氣道護理。(1)呼吸機應用:選擇適合嬰幼患兒的呼吸機,為恒長氣流供氣,并根據患兒體重及年齡設置對應的參數,采用容量控制方式:潮氣量7~14mL/kg,呼吸頻率25~40次/min,呼氣和吸氣比例為2:1,氧濃度應低于60%,禁止長時間給予高濃度吸氧,每隔半小時應進行觀察,防止氧中毒或低氧血癥發生。(2)氣管插管護理:氣管插管是起到維持患兒生命的作用,氣管插管不宜過長,避免出現彎曲或打結現象引起窒息,另外應固定好氣管,防止脫落。術后用約束帶固定患兒四肢,采取無菌膠布粘貼氣管插管,插管應保持在患兒門牙或鼻尖深度,及時更換膠布,防止患兒鼻腔分泌物浸濕膠布,造成插管脫落。同時保證濕化瓶溫濕度,避免呼吸回路干燥,清除氣管插管中的積水,減少氣道阻力。加強輪班看護,聽診患兒兩肺呼吸音是否對稱,做好呼吸情況記錄。(3)吸痰護理:采用吸痰機之前可實行拍背和震動協助排痰。讓患兒取平臥位,實施胸部振動,護理人員手掌彎曲呈空心狀,利用患兒呼氣時輕輕向下震動,咳嗽時應停止,通過震動釋放的細微抖動壓力間歇對胸壁產生波能。拍背同樣手掌呈空心狀,從腕部到肩部輕輕拍打,通過拍擊的振幅頻率促進痰液上排,形成反應性的刺激咳嗽。然后在震動和拍背后實施機械吸痰。用小號注射器抽取0.9%生理鹽水分別滴于雙鼻腔2~3滴,保持鼻腔濕潤,給予吸痰機吸痰,每次吸痰不超過10s,當痰液較多,一次吸不凈時,應間隔5min后再吸痰,所有操作必須為無菌操作。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血氣指標及并發癥,并發癥包括肺不張、胸腔積液、肺部感染。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0處理,x±s表示計量資料,經t檢驗;%表示計數資料,經x?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比較兩組患兒血氣分析指標,研究組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比較兩組患兒并發癥情況,對照組為12.0%,研究組為7.02%,研究組并發癥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結論
先心病嬰幼兒通過手術治療后,仍有部分患兒發生術后并發癥,因此需要進一步觀察,進行細致入微的護理?;純浩髋K功能發育不完全,術后大多左向右分流,肺動脈高壓[5],排痰能力較弱,易造成呼吸道感染。應加強術后氣道管理護理,綜合護理采取適用于小兒的呼吸機,采用容量控制方式,保證了潮氣量和呼吸頻率,防止潮氣量過大或高濃度吸氧造成不良事件發生。進行氣管插管護理,固定插管粘貼,保持氣管濕度,利于患兒通氣。對患兒進行有效吸痰,通過震動和拍背為輔,吸痰機吸痰為主,間歇性吸痰,保證呼吸道通暢。通過綜合護理措施,改善了患兒通氣功能,減少并發癥發生,研究組血氣分析指標及并發癥均優于對照組(P<0.05)。
綜合上述,對先心病嬰幼兒進行術后氣道綜合護理,能減少肺部感染,降低并發癥,改善患兒呼吸及通氣功能,利于預后,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段晨初,甄立娜,張中平.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輔助治療嬰幼兒先天性心臟病合并肺炎的療效觀察Δ[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6,(8):1018-1020.
[2]陳雪榮.嬰幼兒先天性心臟病術后氣道的管理[J].吉林醫學,2009,(16):1810-1811.
[3]付會敏.28例先天性心臟病術后并發急性肺損傷嬰幼兒俯臥位通氣聯合肺復張的護理[J].護理學報,2016,(3):59-61.
[4]曹鳳娥,韋丹.PICU嬰幼兒先天性心臟病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臨床特點[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2,(5):750-751.
[5]邢泉生,段書華,曹倩.經鼻持續正壓通氣在嬰幼兒先天性心臟病術后的應用研究[J].中國循環雜志,2015,(z1):1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