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銀銀
【摘 要】目的:通過對兒童心臟中心ICU患兒的背部肩胛間及肛門部位體溫的測量和研究,比較罹患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的不同部位的測溫結果是否存在差異及其與肛溫的相關性,探討小兒心外ICU患兒體溫測量的最佳測溫部位,提高患兒體溫測量的準確性,做好體溫監測,消除體溫因素對心臟和循環的影響。方法:選取2016年2月1日至2016年6月1日,在河南省人民醫院兒童心臟中心ICU接受體外循環手術的先心病患兒100例。分別對其進行10min的背部肩胛間測溫和同時進行的30s的肛溫測量值進行對照比較。結果:嬰幼兒體溫測量法中的背部肩胛間測溫10min與肛溫測量30s所得數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嬰幼兒測量體溫可用既方便又安全的背溫測量法代替肛溫測量法。
【關鍵詞】先天性心臟病;ICU;體溫;測量
兒童心臟中心ICU是個特殊的科室,由于體外循環手術增加了炎癥反應及患兒年齡小、耐受疼痛性差,如何快速、準確、安全的測量患兒的體溫、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為判斷病情提供有效的依據,成為護士在工作中需正視與思考的問題。目前在大多數的嬰幼兒科室較常采用肛溫測量法,這種測量方法雖然比較貼近人體的核心溫度、能夠較準確的反應體溫狀況,但是由于臨床中需要打開患兒蓋被、暴露臀部及肛門,極易造成患兒受涼、增加不舒適感、引起煩躁或哭鬧,對于伴發消化道出血的患兒,易加重病情的發展。并且患兒的躁動會導致體溫計折斷破裂進而損傷直腸黏膜或者使體溫計完全進入直腸內,安全性較差。筆者通過比較背部肩胛間與肛溫的測量,發現可用背溫測量法代替肛溫測量法,既方便又安全,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月1日至2016年6月1日,在河南省人民醫院兒童心臟中心ICU收治的先心病患兒100例。納入標準:①年齡3天至5歲嬰幼兒;②術前或接受體外循環心內直視手術后的患兒。排除標準:①合并肛門閉鎖的患兒;②術后伴發消化道出血的患兒;③胸背部有炎癥、傷口、創傷等各類疾患的患兒;④極度營養不良的患兒;⑤高熱或體溫不升的患兒。該100例患兒中男61例,女39例;其中<1月齡新生兒15例,1月-1歲48例,1歲-3歲27例,3-5歲10例;術前12例,術后88例;采用機械通氣者53例,鼻導管吸氧者47例。排除出汗及潮濕等干擾因素。
1.2 方法
統一選用上海華辰醫用儀表有限公司生產的水銀柱式玻璃體溫計。測試前將所用體溫計甩至35℃以下,于同一時間放入已測好的40℃(36-40℃)以下的水中,3min后取出檢視,凡誤差在0.2℃以上、水銀柱自動下降、玻璃管有裂痕則取出不用[1],合格體溫計擦干后用作本研究。指定本科室護師職稱專科護士負責,按以下方法測量體溫,并準確記錄所得結果:①所有患兒由專人負責用同一標準體溫表在室溫25℃的ICU病房中同時測量肛溫與背部肩胛間溫度。一人兩表。②焦慶豐等[2]通過對新生兒肛溫測量時間的探討測量結果顯示:肛溫測量30s、60s、120s時所得體溫差值無差異性(P>0.05),測量新生兒肛溫在一般情況下只需測量30s,就能真實反映患兒的體溫狀況。按照其研究測量肛溫:潤滑肛溫表的水銀柱端,輕輕插入肛門約4cm,用手扶住,測溫30s,取出記錄讀數。③盛春紅[3]通過對心外ICU患者不同部位體溫測量的臨床研究顯示:胸背部5min與10min的測溫結果比較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其合適測量時間為10min。根據其分析成果測量背部肩胛間體溫10min后,取出記錄讀數。張中翠等[4]在新生兒體溫背部測量方法的可行性研究中指出:背部測量法能較準確獲得新生兒的真實體溫,不受輻射搶救臺和暖箱使用的影響。具體方法:應在測量前30min停止喂奶、喂水,在患兒安靜的狀態下取去枕平臥位,將經過消毒備用的體溫計水銀端插入脊柱與肩胛間斜方肌部位4-6cm,使體溫計與胸背部皮膚充分接觸,動作輕柔,保持患兒安靜。
1.3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以(x±s)表示,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背部肩胛間與肛溫測量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一。
3 討論
體溫是生命體的重要指征之一,也是臨床上醫護人員賴以觀察病情的直觀指標,其測量值的精確性決定了醫護人員對病情的判斷、進而影響了臨床診斷、治療及預后。然而目前臨床中使用的測溫方法多種多樣,不同年齡段、不同病情的患者適應哪種測溫方法還值得進一步研究。盛春紅[5]在體溫測量的研究進展中列舉了三類測溫方法,包括接觸式測溫法共16種、非接觸式測溫法2種及體溫遙測2種。薛瑩瑩等[6]通過背部測溫法在兒科重癥監護病房體溫監測中的應用研究顯示:背溫測量法較腋溫測量法準確性高、操作方便、工作量小,可作為兒童監護室測量體溫的方法。而喻有明[7]在小兒肛溫和腋溫測量值差異的觀察顯示:肛溫優于腋溫。為此筆者在此基礎上結合臨床研究小兒肛溫與背溫測量法的優劣。本研究結果經統計學分析顯示:背溫法與肛溫測量法所得測量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其次,肛溫法易導致患兒受涼、消毒不徹底易造成感染,且容易增加不適感、引起患兒哭鬧,加重心臟負擔;多次測量肛溫,也會損傷直腸壁,帶來或加重腸道疾病。
綜上,背溫法在兒童心臟中心ICU患兒測量體溫中是可行而有效的,既安全又準確,可代替肛溫測量法應用于臨床。
參考文獻
[1]李小平,王克芳,段功香.基礎護理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38.
[2]焦慶豐,汪小玲,鄭婷婷.新生兒肛溫測量時間的探討[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2(4):67—68.
[3]盛春紅.心外ICU患者不同部位體溫測量的臨床研究[D].山東大學2012.
[4]張中翠,鄧軍.新生兒體溫背部測量方法的可行性研究[J].中國傷殘醫學,2011,19(4):21.
[5]盛春紅.體溫測量的研究進展[J].醫學檢驗與臨床,2012,23(3):62—63.
[6]薛瑩瑩,王玲玲,金志鵬.背部測溫法在兒科重癥監護病房體溫監測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1,5(13):223—224.
[7]喻有明.小兒肛溫和腋溫測量值差異的觀察[J].當代護士,2005(5):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