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敏
【摘 要】目的:探討骨折術后患者實施中醫康復護理的重要性。方法:選取我院2017年3月至 2018年3月收治的60例骨折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0例患者。對照組實施常規的骨科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系統的中醫康復護理干預,并對比兩組患者康復效果。結果:觀察組康復總有效率為96.67%,對照組患者康復總有效率為73.33%,通過對比顯示觀察組康復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對骨折術后患者實施漸進性、全面性的中醫康復護理干預,能明顯提升患者康復效果,縮短康復進程,對骨折術后患者預后及改善生活質量有著積極的意義,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關鍵詞】骨折;康復護理;效果
骨折發生后不能避免地導致患者出現身體功能和活動受限,使患者身心受到很大打擊。骨折術后患者能否康復或康復程度,除了醫師的治療外,更離不開護理人員的專業護理。本文通過對骨折術后患者實施不同的康復護理方法,并對比其康復效果以此論證對骨折術后患者實施漸進性、全面性的中醫康復護理的重要性。
1 材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某三甲醫院2017年3月至 2018年3月收治的60例骨折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60例患者均為住院患者,其中男36例,女24 例;年齡12-60歲,平均年齡39歲;上肢骨折10例,下肢骨折16例,骨盆骨折1例,單純合并多處骨折8例,多發性粉碎性骨折25例。住院時間15-60天,平均29天。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執行常規護理,即術后基礎護理,包括緊密觀察并詳細記錄患者的患病情變化,配合醫生做好患者的術后治療,做好患者的用藥指導、調配合理營養及膳食、健康教育等等工作。觀察組在給予上述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同時進行漸進性、全面性的中醫康復護理干預,主要措施如下:
(1)情志護理
在中醫學中,情志表現為喜、怒、憂、思、悲、恐、驚等,屬人體正常的精神活動,患者在康復治療中保持正常、和調的情志,可以讓臟腑之氣舒暢條達,有效促進病患的康復。骨折術后患者由于突然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病患治療時間又長,往往導致有的患者害怕康復效果不佳,甚至殘疾等。對今后的工作和生活產生重重顧慮,從而情緒容易憂慮、悲觀、失望,甚至厭世等多種心理負擔。護理人員應主動關心患者與其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時時掌握患者的情志變化,積極、耐心地開導患者,消除患者各種不良情緒,促使其積極配合治療,以利于早日康復。
(2)康復理療護理
康復理療又稱康復物理治療,是集運動治療、作業治療、言語治療、物理治療、針灸、撥罐、按摩于一體的綜合性治療。筆者所工作的康復醫學科設有診療室、理療室、牽引室、針灸室、中藥熏蒸治療室、疼痛治療室、康復訓練大廳等。在此次研究過程中,觀察組30例患者均根據不同病情制定專門的、漸進性、全面性的康復理療方案,利用先進的超聲波、蠟療熱敷裝置、磁療系統、多段位手法床并結合軟組織牽伸技術、關節松動術、肌力訓練、平衡功能訓練等專科技術對患者進行綜合、全面的康復治療。治療方案應根據患者的病情及手術部位、性質、手術方法、全身健康情況,制定個人的康復理療方法和內容。在實施康復理療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應根據治療方案為患者擬訂實施護理計劃,配合好各種康復治療活動。在患者接受物理治療后,護理人員還要監督、指導、協助患者經常加以練習等等。總之,在整個康復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還應該為患者提供直接的護理照顧,并積極參與到患者各種康復活動中去,才能有效維持康復活動的連續性,使康復治療計劃更加完善,康復效果更好。
(3)康復鍛煉護理
骨折術后的康復鍛煉能夠促進血液循環,促進肌力恢復,防止費用性肌肉萎縮,促進骨折早日愈合。通常術后第2天或術后在疼痛可以忍受的范圍內患者就應該在護理人員的幫助下,適當下床活動或做床上鍛煉,以促進血液循環,恢復胃腸功能,防止并發癥,促進傷口愈合。值得注意的是,在康復鍛煉中,有利患者康復的活動比如自己刷牙、自己穿衣等等鍛煉,護理人員都應鼓勵病人堅持,但對骨折愈合不利的活動,護理人員一定要嚴加防止。
(4)飲食護理
中醫對飲食歷來講究“食治勝于藥治,藥補不如食補”的理念,骨折術后患者若飲食調節不合理,營養跟不上,將會影響骨骼和傷口的愈合及病體的康復。因此,護理人員應針對患者病情及恢復階段做好飲食宣教及管理。如:骨折初期:中醫指導應消腫止痛、活血化瘀,此時患者飲食應該以清淡、薄素、營養、易消化為主。骨折中期:中醫指導應接骨續筋。此時患者要多吃一些健脾、清補食品。骨折后期:中醫指導要多補肝腎,壯筋骨。此時患者就應該多吃滋補肝腎的食物。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康復效果標準:以顯效、有效、無效三個等級表示。
①護理后,患者手術部位功能基本恢復正常,且無明顯的功能障礙,以及獲得較好的睡眠質量為顯效。
②護理后,患者手術部位功能得到好轉,但活動功能受到一定限制,睡眠質量一般為有效。
③護理后,患者手術部位功能無任何改善及好轉為無效。
康復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分析
觀察對比兩組骨折術后患者康復效果,均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展開,計量資料以X±s表示,并進行t值檢驗;計數資料以X2檢驗。當P<0.05時,即可證明兩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將兩組患者康復效果進行比較,觀察組30例患者中顯效17例、有效1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67%。對照組30例患者中顯效8例、有效14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73.33%。通過對比,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之間存在明顯差異(P<0.05)。
3 結論
在臨床醫學中,骨科手術的治療效果與康復效果密切相關,骨折術后患者的康復護理是骨折治療過程中的重要部分。所謂“三分治療七分護理”,隨著大量骨科手術的開展,術后患者的康復護理不再是簡單的常規護理,還應盡早開展中醫康復護理,即根據患者術后恢復的不同階段,應用中醫康復專科的護理技術,給予患者漸進性、全面性的康復護理干預,從而有效提高術后患者的康復效果。
參考文獻
[1] 曹偉新,李樂之,《外科護理學》第四版,人民衛生出版社.
[2] 黃津芳,劉適瑩 ,護理健康教育學[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24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