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青
【摘 要】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嚴重危害著患者的生命安全。由于患者病情與治療的需要,患兒體內留置多種導管,導致其血管內膜產生一定程度損傷,進而刺激其機體啟動內源性與外源性凝血系統,增大血栓的形成風險。本文通過分析先心術后患兒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具體闡述了臨床上常用的下肢靜脈血栓的治療及護理措施,并總結了目前臨床上下肢靜脈血栓治療與護理以及肺動脈血栓栓塞預防的最新進展。最后本文得出,深靜脈血栓已經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一大不可忽視因素,我們必須重視對深靜脈血栓的提早診斷與及時治療等結論,特別是對于ICU中的高危人群,應定期及時的做超聲檢查,并適當采取預防靜脈血栓的相關治療,從而將深靜脈血栓的危害降至最低。
【關鍵詞】下肢靜脈血栓;原因;護理措施
1 前言
深靜脈血栓是一種由于血液在深靜脈內凝結,而導致患者靜脈血液回流出現障礙的疾病,好發生于下肢深靜脈。深靜脈血栓易使患者會出現身體局部區域疼痛、壓痛、水腫等癥狀,但有時也可無癥狀。而下肢深靜脈血栓則是常見的周邊血管疾病,患者自身由于長期臥床或手術等因素,導致自身血流滯緩、血液高凝或血管壁損傷,從而引起其下肢出現靜脈血栓,如若不及時治療,則容易引發靜脈血栓脫落,進而引起肺動脈栓塞,形成靜脈血栓栓塞癥,嚴重時可致使其出現休克或猝死等現象。
2 患兒資料
2.1患兒一般資料
患兒,女,出生10天,于2018年4月11日急診收治入院,診斷:先天性心臟病,完全性肺靜脈異位引流,房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由于患兒病情危重,積極完善術前檢查,于2018年4月13日在全麻低溫體外循環下行“完全型肺靜脈異位引流矯治+動脈導管結扎術”,患兒年齡小,危重,應用血管活性藥物多,術中麻醉醫生給予穿刺右側股靜脈,維持靜脈通路,保證患兒藥物應用。
2.2患兒血栓形成過程
患兒術后轉入兒童心臟ICU,病情危重,循環不穩定,遵醫囑給予大量止血藥物以及收縮血管藥物的應用,充分鎮靜。查看右側股靜脈針眼處發青,無硬節,回血好,右下肢較左下肢稍腫脹,皮膚顏色及溫度接近正常,遵醫囑給予抬高右下肢,嚴密觀察,q2h抽回血。術后第二天醫生查房,右下肢腫脹較前無加重趨勢,但皮膚顏色較左下肢加深,成紫色,回血可,遵醫囑依然給予抬高右腿,嚴密觀察,q2h抽回血。術后第三天早上查房,患兒右下肢腫脹無減輕,且皮膚顏色較左下肢明顯加深,成深紫色(回抽右股靜脈回血依舊很好,推注依舊很順暢),醫生給予急診床旁彩超,結果顯示:右下肢有一2cm*1cm的血栓,附著在血管壁上。
3 患兒下肢靜脈血栓的成因剖析及護理
3.1患兒下肢靜脈血栓的成因剖析
右下肢出現靜脈血栓的成因有:(1)心臟手術的刺激使其本身凝血功能增強,低溫的環境使其血液流動緩慢以及血液體外循環時導致的血液抗凝不夠充分;(2)術中使用的多種止血藥物有增強患兒機體的凝血功能;(3)術中及術后使用肌松藥物、鎮靜藥物以及收縮血管藥物減緩患兒體內血液流速;(4)由于病情和治療的需要,患兒體內留置多種導管(如:中心靜脈置管,胸腔引流管,動脈測壓導管,漂浮導管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其血管內膜損傷,刺激機體啟動內源性外源性凝血系統,增強患兒本身的凝血功能;(5)患兒術后由于循環不穩定,外加低血壓及大量輸注液體等,都極易促使靜脈血栓的形成。尤其對于青紫型心臟病來說,在解剖方面存在缺陷,氧合差,血流緩慢,術中及術后易發生靜脈回流受阻,從而促進血栓的形成。
3.2患兒下肢靜脈血栓的治療與護理
一般針對患有下肢靜脈血栓的患者,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一般治療、抗凝治療、溶栓治療和介入治療等。而針對此患兒,我們首先采取了最佳治療方案:(1)診斷結果確定后,ICU醫護人員立即拔除患兒右股靜脈的留置針(方法:邊抽回血,邊往外拔),并適當抬高患肢,嚴禁患兒進行活動(靜脈血栓一旦脫落,可隨血流進入并堵塞肺動脈,引起肺栓塞)。(2)對患兒進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加強患兒病情的觀察,及時發現出血增加的跡象,并調整藥物治療的方案,以應對可能增加的出血風險。(3)減少富含凝血因子的血制品輸入,補充晶體,降低患兒血液粘稠度。(4)嚴密觀察患肢的病情變化,及時進行彩超復查。
最后,ICU醫護人員日常還注意給患兒提供安靜、舒適的環境,包括保持床單等用品的清潔、平整,并控制病房內的溫度保持在25℃等。而在飲食方面,在患兒病情許可的情況下,給患兒補給一些低脂、高纖維易消化的食物。并注意記錄患兒每天的大便情況,以防患兒因大便不通暢而引起腹壓增高,影響下肢靜脈回流。同時還要密切關注患兒患肢的病情變化,包括患肢皮膚的溫度,腫脹程度,皮膚的顏色及其足背動脈波動等指標,及時做好記錄,如發現有異常狀況要及時匯報給醫生以便做好對癥處理。最終,在ICU醫護人員的精心護理下,血栓逐漸溶解,患兒的右下肢皮膚顏色也逐漸正常,二周后復查彩超,血栓已經不翼而飛。
3.3 患兒肺動脈血栓栓塞癥的預防
鑒于靜脈以上的近端深靜脈血栓是肺血栓栓塞癥栓子的重要來源,因此在對患有靜脈血栓的患者進行靜脈血栓的治療和護理的同時,還要做好對其進行肺血栓栓塞的預防。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預防栓塞的藥物有低劑量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黃達肝葵鈉、新型口服抗凝藥和華法林等。這些藥物大部分具有活血化瘀、阻礙凝血因子的作用,從而能夠阻礙血栓的形成。除了以上用藥物來預防患者發生肺動脈血栓栓塞以外,更重要的是護理人員要做好對患者的生命體征的觀察與記錄,以便當患者出現肺栓塞的可能時,及時做好預防與處理措施。包括配合醫生做好患者凝血時間、血小板計數及凝血酶原時間等的檢查,觀察患者術區刀口是否有出血及滲血的現象,以及患者的呼吸、意識、瞳孔反應、有無嘔吐及黑便等情況,如有緊急情況應立即報告醫生,已便及時治療。同時還要平復患者情緒,讓患者臥床休息,盡量減少大幅度地搬動或翻動患者的患肢。
4 總結
靜脈血栓是臨床上常見的并發癥,其形成多半是由于患者身體局部區域血液流通不暢而致,特別是對于長期臥床及剛進行過手術的患者而言,更加容易患靜脈血栓。一般而言,靜脈血栓會導致患者的患肢出現一定的腫脹,疼痛,發紫等癥狀,如不及時進行治療和護理極易誘發患者肺血栓栓塞的發生,從而容易引起患者呼吸困難,胸悶、胸痛,嚴重時會致使患者出現血壓、休克或者猝死等癥狀,因此對于患者靜脈血栓的及時治療護理及肺血栓栓塞的預防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 李賀,王曉佳,王翠雅.預防骨科患者靜脈血栓栓塞癥護理流程的制定與臨床應用 [J].護理研究,2017,(06)
[2]袁濤,張峰 ,畢偉,等.住院患者靜脈血栓栓塞癥形成的防治【J】.血管與腔內血管外科雜志,2017,(02)
[3]闕纖灃,王潔,徐秀群,等.醫院內靜脈血栓栓塞癥預防護理現狀調查分析[J].交通醫學,2017,(01)
[4]劉曉涵,盧根娣.國外靜脈血栓栓塞癥風險評估工具的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