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芳 高東美
【摘 要】目的:觀察組2型糖尿病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實施早期護理干預的臨床干預效果。方法:選取2型糖尿病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56例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實施早期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患者的生存率的改善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患者的短期生存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早期護理干預的開展可使2型糖尿病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的生存率顯著提高,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2型糖尿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早期護理干預
2型糖尿病患者的發病率占總糖尿病發病率80%~90%,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患者的發病率在5%~20%左右[1]。根據流行病學資料顯示,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風險較高,半數糖尿病患者死亡因素均為心血管疾病,而其中2型糖尿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最為常見,易增加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提高病死率。我院對2型糖尿病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實施早期護理干預,對于患者生產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臨床資料
選取選取2014年5月~2014年12月診治的2型糖尿病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56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下簽署授權同意書,并報告院內倫理委員會備案。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28例,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臨床一般資料對比,差異P>0.05,不具備統計學意義,見表1。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即用藥指導、飲食指導、健康宣教等常規措施。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早期護理干預:①加強糖尿病教育:加強對患者及其家屬的糖尿病、冠心病相關知識的教育,了解疾病發生的本質,知曉堅持治療的重要性。患者住院期間于每周日開展集中強化教育,并在日常護理服務中開展針對性護理干預,對患者實施糖尿病三級預防護理,降低無癥狀心肌缺血的急性發作風險。②建立良好生活方式:正確的用藥治療、健康生活方式均是控制血糖的有效措施,因此,護理人員在日常護理過程中,需要指導改正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針對遵醫行為差、糖尿病預防知識缺乏、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在住院期間由管床醫師進行個別溝通,并在家屬在場下對患者的目前疾病情況進行評估,并對血糖控制不理想的原因進行分析,獲得患者家屬的支持,嚴密監控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引起患者的重視;由管床護士利用治療間隙告知生活方式干預對于疾病康復的重要性;通過建立連續性遵醫行為信息提醒平臺,對患者的治療效果、生活行為方式的良好性實時掌握。③飲食運動干預:根據患者住院時間的血糖、血脂檢測情況,制定個性化飲食方案,控制患者每日總熱量的攝入,保障各種營養攝入的合理性,控制血糖水平;同時根據患者的年齡、體質、文化背景等多方面進行綜合性考慮,制定合理的運動指導方案,運動過程中需提高患者自我運動耐力監督能力。
1.3 統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以(x±s)描述,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描述,行卡方檢驗,組間比較數據以SPSS20.0軟件進行分析統計,P<0.05,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根據3年隨訪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出現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者2例,存活者26例,存活率92.85%;對照組患者出現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者8例,存活者20例,存活率71.42%;兩組對比差異X2=4.3826,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根據美國心臟學會提出的“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新概念,以及將糖尿病加入到冠心病等危癥中,使得傳統糖尿病僅對血糖進行干預的局面徹底改變,也使得醫護人員對于冠心病的糖代謝更加重視[2]。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特殊問題之一,多發于中老年患者,具有起病隱匿,猝死率高的特點。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換則會實施早期護理干預具有重要意義[3],通過加強對糖尿病疾病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積極開展護理干預,進一步保護心肌,預防并發癥的發生,通過對心血管事件的預防干預,有效控制患者各項冠心病危險因素,使患者的短期生存率得到顯著提升。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是一種可預防、可控制疾病,應用早期護理干預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娜姿·伊力哈木,巴雅,劉立水等.2型糖尿病患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心肌灌注顯像的臨床研究[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4(6):755-758.
[2] 娜姿·伊力哈木.2型糖尿病患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心肌灌注顯像的臨床價值研究[D].新疆醫科大學,2014.
[3] 魏則文.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及冠脈造影的特點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6,32(2):120-121.
通訊作者:高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