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倩
【摘 要】目的:探討留置保留尿管患者留取尿培養采集方法的改進方法和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泌尿系統感染患者,其中2017年1月之前患者500例,采用傳統尿培養采集法,將其作為對照組;2017年1月之后患者660例,采用改進尿培養采集法,將其作為試驗組。比較兩組患者的樣本檢驗結果、時間成本,評估護理質量評分。結果:試驗組患者可疑假陽性為2.1%,低于對照組的8.0%;患者滿意率為96.4%,高于對照組的91.2%,差異顯著(P<0.05)。試驗組患者的樣本培養時間短、護理成本低、護理質量評分高,差異顯著(P<0.05)。結論:留置保留尿管患者改進留取尿培養采集方法更加安全可靠,能提高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值得推廣。
【關鍵詞】保留尿管;尿培養;采集方法;檢驗結果:泌尿系統感染是常見的感染疾病,病因在于細菌入侵尿路并引起炎癥,臨床癥狀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等,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尿液培養是診斷該疾病的金標準,尿液經尿道排出,因細菌污染導致尿液中出現細菌。實踐表明[1],尿液標本在采集過程中,污染率達到1%-31%,直接影響檢驗結果的準確性?;诖?,本文對我院1160例患者進行研究,探討了改進尿培養采集方法的應用價值,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泌尿系統感染患者,其中2017年1月之前患者500例,采用傳統尿培養采集法,將其作為對照組,包括男性268例(53.6%),女性232例(46.4%);年齡位于35-80歲,平均(57.4±6.7)歲。2017年1月之后患者660例,采用改進尿培養采集法,將其作為試驗組,包括男性355例(53.8%),女性305例(46.2%);年齡位于46-75歲,平均(61.3±2.5)歲。兩組性別、年齡無明顯差異(P>0.05),可以進行比較。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依據《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2],納入標準:(1)患者年齡18-80歲之間;(2)具有清晰意識,能自覺配合各項操作;(3)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精神病史患者;(2)合并嚴重軀體疾病患者。
1.3 方法
1.3.1 準備工作 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告知尿培養采集的重要意義;指導患者取舒適體位,夾閉尿管1-2小時。器械物品包括:碘伏溶液、20ml無菌注射器、7號無菌針頭、一次性治療巾、一次性檢查手套和無菌手套等。
1.3.2 采集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尿培養采集法,分離尿管和尿袋,對尿管末端進行消毒,然后放出少量尿液送檢。試驗組采用改進尿培養采集法,具體操作如下:(1)利用碘伏溶液對陰部、尿道口進行消毒,重點是距離尿道口5cm處的尿管表面,消毒3次以保證無菌。(2)醫護人員佩戴一次性無菌手套,鋪設一次性治療巾,對近尿道口的導尿管壁再次消毒,牽拉導尿管直至不能活動,促使導尿管水囊和尿道內口相近。(3)對導尿管進行適當固定,選取導尿管的排液腔一側,無菌注射器和針頭連接后,斜穿管壁抽吸尿液10ml并棄去;然后利用另一支無菌注射器和針頭,斜穿管壁并抽吸尿液5-10ml。(4)取下針頭,將尿液樣本置于無菌容器中,密閉后等待送檢。
1.3.3 采集后處理
協助患者取舒適臥位,對床位進行整理,收拾器械物品后及時洗手,完成相關記錄并及時送檢。
1.4 觀察指標
(1)觀察尿液樣本檢驗結果,判定標準如下[3]:細菌數量低于103個/ml,說明樣本正常;細菌數量高于105個/ml,說明樣本為陽性;細菌數量在103-103個/ml,說明樣本為可疑陽性。(2)采用自制調查量表,評估患者的服務滿意度和醫護人員的護理質量評分,前者分為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三個層級;后者滿分為100分,得分越高代表護理質量越高。(3)比較兩組患者的尿液樣本培養時間和護理成本。
1.5 統計學方法
利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陽性率、滿意度屬于計數資料,用(n,%)表示、x2檢驗;時間、成本、質量評分屬于計量資料,用(x±s)表示、t檢驗。P<0.05,代表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檢驗結果和患者滿意度比較 試驗組患者可疑假陽性低于對照組,患者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時間成本和護理質量評分比較 相比于對照組,試驗組患者的樣本培養時間短、護理成本低、護理質量評分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對于泌尿系統感染患者而言,尿培養、藥敏試驗在臨床診療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能確定致病菌的類型,為患者治療提供科學依據。其中,保證尿液樣本的質量,才能提高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尿液樣本污染的風險較大,例如患者憋尿準備不充分、體位不當、采集方法不規范、尿液接觸手部、沒有及時送檢等[4]。改進尿液采集方法,提高檢驗質量,成為從業人員的研究重點。
就目前而言,在留置保留尿管患者中,尿液采集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分離尿管和尿袋,消毒尿管末端并放出尿液;二是不分離尿管和尿袋,利用注射器直接抽吸尿液。實踐證實,這兩種采集方法均有缺陷,前者會破壞集尿系統的密封性,引起尿路感染、假陽性、假陰性等情況;后者不能保證留取尿液來源于膀胱,而且穿刺會破壞水囊造成尿管脫出。此外,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大,尿培養周期長,甚至耽誤患者的診治過程。
本次研究中,選取660例患者對尿采集方法進行改進,相比于傳統的采集方法優勢如下[5];①集尿系統具有密封性,降低了感染風險;而且棄去第一次抽取的尿液,保證尿液樣本來源于膀胱;②穿刺點選擇在距離尿道口5cm的位置,避開了容易污染的接口或遠端,避開了尿垢產生位置,不會誤傷尿道口和周邊組織;③整個采集過程規范標準,避免醫護人員盲目操作、隨意操作;且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從而避免樣本污染。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可疑假陽性低于對照組(2.1%VS8.0%),患者滿意率高于對照組(96.4%VS91.2%),樣本培養時間短、護理成本低、護理質量評分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留置保留尿管患者改進留取尿培養采集方法更加安全可靠,能提高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海譜,李仕英,程琰等.門診患者不同尿培養標本留取方式的對比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6,(2):179-181.
[2] 葉應嫵,王毓三,申子瑜.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743-744.
[3] 邱華.清潔導尿用于留取尿培養標本的護理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學(中旬刊),2011,(1):154.
[4] 胡芳.不同尿標本留取方式對尿常規檢驗中白細胞計數變化的影響因素[J].中國衛生產業,2014,(27):141-142.
[5] 張寧,王蕓,徐倩.環節質量管理在24小時尿標本留取中的應用[J].中國保健營養,2017,(16):404-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