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光維
【摘 要】《黃帝內經》中的《天元紀》、《五運行》、《六微旨》、《氣交變》、《五常政〉、《六元正紀》和《至真要》七篇大論從氣化角度認識并且推演了氣候變化以及對人體的生命活動產生的影響,它的貢獻并不是單純的創立了中醫運氣理論學說的根基。還提出了獨特的病因病機、治則和養生理論。直至今日還影響著中醫學的理論體系。
關鍵詞】黃帝內經;運氣學說;五運六氣
1 年代及真偽
對于“運氣七篇”的成文年代,羅會斌[1]從文獻記載和內容等方面進行分析,歸納出戰國說、漢代說、唐代說等三種觀點,并分析認為漢代說較為可靠。宋代林億等《新校正》,對王冰將“運氣七篇”補入《素問》提出質疑。指出“此七篇乃《陰陽大論》之文,乃王氏取以補所亡之卷”[2]。后世醫家針對“運氣七篇”究竟是前人遺書,還是王冰偽撰,一直持論不一。有學者[3]認為“運氣七篇”不是偽書,是《內經》中一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范行準[4]從內容上將“運氣七篇”與《內經》其它篇章進行比較,認為其理論直接源于《內經》早期篇章。對于“運氣七篇”具體成書年代以及真偽,限于目前的文獻資料學術界尚未達成共識。
2 運氣學說梗概:
2.1五運;是用十天干配木火土金水來解讀天地氣象的變化規律以及對人體的影響,其中包括大運,主運,客運三種。
2.1.1大運:主管一年的氣候變化,五行屬性與天干相同,分為太過或不及,根據天干的奇偶來判斷某運的太過與不及,奇數為陽就是太過,偶數為陰就是不及。從每一年的大寒開始起運,不同運氣的太過或不及,按照五運、五行和五臟的對應關系,來影響其對應的相關的臟腑產生疾病。如《素問·氣交變大論》云;“歲木太過,風氣流行……歲水不及,濕乃大行”。木運太過的壬年,風氣盛行,易出現風證,木乘土又容易出現脾土疾病;木運不及的丁年,多見燥氣盛行,易出現肺金疾病、燥證……寒證;水運不及的辛年,多見濕邪流行,易出現脾系疾病、濕證。在《素問·五常政大論》中對大運的不及和太過也有詳細的描述,包括氣候特點,影響疾病發病規律等等。其中還有平氣之年的論述:地支的司天之氣跟天干處于生克狀態就可能會出現平氣之年,如天干太過但地支司天抑制他,如戊辰、戊戌年就是火運的平氣之年,庚子、庚午年就是金運的平氣之年等等,同樣天干不及地支司天之氣也可以生化資源他,如乙卯、乙酉年這種司天之氣與大運相同屬性的可以補助不及的大運,使大運得到補助。
2.1.2 主運:即我們常說的春夏秋冬加上長夏,初運主春,二運主夏,三運主長夏,四運主秋,五運主冬。
2.1.3 客運:客運以每年的大運作為初運,再根據五行制化規律推算出其他客運,共有五運,對氣候及人體影響程度弱于大運。
2.2 六氣:將風、熱、火、濕、燥、寒分別配以地支和陰陽五行來推測每年的歲氣和一年六個時段的氣候變化規律,包括主氣、客氣和客主加臨。
2.2.1 主氣:共有六氣,從每年的大寒開始到春分分為一步,即二十四節氣被分為了六步,主要調控一年的正常氣候變化,主氣以厥陰風木為一步,二步少陰君火、三步為少陽相火、四步為太陰濕土、五步為陽明燥金、終之氣為太陽寒水。年年如此分為風火熱濕燥寒六步循環來調控季節及影響人體。
2.2.2 客氣:也有六氣,包括,在泉之左、司天之左、司天、司天之右、在泉之右、在泉。司天是客氣的三之氣。《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曰:“歲半之前,天氣主之”。故司天之氣除了主管三之氣的季節還主管上半年氣侯變化,在泉為客氣的終之氣,《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曰:“歲半之后,地氣主之”同樣的在泉還主管下半年氣候變化
司天確定后,按一陰、二陰、三陰、一陽、二陽、三陽的順序推,確定一年客氣六步,如子午年份,司天為少陰君火,即三之氣為少陰君火,四之氣太陰濕土,五之氣為少陽相火,終之氣在泉為陽明燥金,初之氣為太陽寒水,二之氣為厥陰風木。[5]在《素問·五常政大論》中分別描述了氣候及自然界萬物的變化,并且據此推斷出容易影響人體健康的疾病類屬。如子午年:“少陰司天,熱氣下臨,肺氣上從···喘嘔、寒熱、嚏鼽”即上半年熱氣流行,氣候多熱,多見熱性病變和本系心臟疾病,火勝則克金太過,因此易引起肺臟的病變。
2.2.3 客主加臨:就是流動的客氣與固定的主氣相遇的意思,關于主客相臨有以下論述《素問·至真要大論》曰:“主勝逆,客勝從。天之道也。”總的說來就是客氣生(克)主氣為順;主氣生(克)客氣為逆。同氣相加亦為順。
由于面對復雜的自然現象與萬物生命,單純地應用陰陽學說發展形成的六氣系統,或五行學說發展規范出的五運系統,均難以給予自然現象一個完美的解釋,只有將二者結合起來分析,才能更好的闡明那些復雜的問題。為疾病的預防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指導。
3 學術觀點與貢獻
七篇大論著重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整體觀,“亢害承制”的制衡觀,“循環往復”的圜道觀等;也提出了三因制宜,以平為期,治病求所屬等治則。同時還有獨具特色的“六氣勝復”、“擇時用藥”等極大地開闊了中醫治療的思路。
4 現代研究
現代學者利用計算機,大數據等科技手段對運氣理論的研究極大的拓展了五運六氣的使用范圍:包括氣候的預測,疫病的流行,出生時間的體質,各種疾病與運氣學說的相關性以及擇時用藥等等觀念。從運氣學說的流行開始,伴隨著的質疑之聲也從未間斷,比如邢玉瑞[6]認為以運氣推演的氣候模式變化預測疫病的流行,是缺乏充分科學依據的,其結論也缺乏科學性。現在對于運氣學說的研究正處于百家爭鳴的狀態,期望各位學者能夠借助現代科技對運氣學說的實質性能夠進一步的闡明、證實,以冀運氣學說成為對中醫的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有新的指導意義的方法論。
參考文獻
[1]羅會斌.中醫運氣學說與漢代象數易學.北京中醫藥大學學位論文2002..
[2]《黃帝內經素問》[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
[3]方藥中,許家松《黃帝內經素問》運氣七篇講解[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
[4]范行準五運六氣學說的來源[J]《醫史雜志》第三卷,復刊號,1951
[5]宋昊翀.出生時間五運六氣與中醫體質的相關性研究[D].北京中醫藥學,2017
[6]邢玉瑞.運氣學說與疫病預測評析[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1,26(06):1247-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