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麗玨
【關鍵詞】發熱;物理降溫
發熱是許多疾病所共有的以體溫升高為主要表現的病理過程,也是臨床常見的疾病癥狀之一。持續高熱對機體產生不良影響,如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還可引起全身各器官嚴重的功能障礙,因此,選擇有效的降溫方法,使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降溫護理是很重要的。物理降溫起效快、不良反應小、簡單而安全、適用范圍廣,是較好的降溫方法之一。 近年來護理人員對物理降溫進行了總結研究,現綜述如下。
1 擦浴法
擦浴降溫法是常用的物理降溫方法之一。傳統的方法有27-37℃溫水擦浴法和常溫25%-35%乙醇擦浴法[1]。
1.1溫水擦浴
其機理是使皮膚血管擴張,促進血液供給增加,使皮膚溫度一時性升高,通過輻射、傳導和對流方式增加體內熱量的散失。選用水溫應比患者體溫低1度,用清水。擦浴在發熱高峰期降溫較快,38.5℃以下的發熱溫水擦浴效果更顯著,手術吸收熱應用溫水擦浴,完全可達到降溫目的。
1.2酒精擦浴
其機理是因酒精有較強的揮發性,在皮膚上蒸發時可帶走大量的熱,同時酒精亦有擴張血管的作用。具體采用《護理學基礎》中乙醇擦浴法,置冰袋于患者頭部(防止擦浴時表皮血管收縮,頭部充血)置熱水袋于足底(使足底血管擴展有利于散熱并減少頭部充血)[2]。 李子萍等[3]研究結果顯示,采用41-43℃乙醇擦浴的降溫效率明顯優于28-32℃乙醇擦浴,由于乙醇的溫度與患者皮膚溫度較接近,擦浴時不會引起不適。但在用41-43℃乙醇進行兒童降溫護理時,容易造成血液循環血容量降低而導致虛脫,因此,主張擦浴前先飲熱飲料3歲以下嬰幼兒一般不宜乙醇擦浴。
2 冰敷降溫法
冰袋降溫是讓冰融化吸熱,達到降溫的目的。臨床較常使用的時冰袋降溫和冰帽降溫。
2.1冰袋降溫
冰袋制作使用時需根據患者的年齡病情及使用部位選擇大小、形狀適宜的冰袋。 用降溫冰袋敷于頭額、頸后或病變部位皮膚上,也可用降溫冰袋裹上毛巾敷于局部,但要注意避免凍傷。
2.2冰帽降溫
臨床常用優質橡膠做成雙層內膽,內膽容積1500-2000ml的冰帽。枕部 、后頸不宜用冷的地方為單層,外緣穿有松緊帶。 與皮膚接觸的內面緊貼一層純棉布,形狀為盔式帽,降溫帽由于夾層內是液體, 形狀可以改變, 邊緣有松緊帶, 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即使煩躁患者或患兒使用也不會滑落。 制冷物為鹽水,最低溫度為0℃,不會凍傷。 此法原料充足、方便、經濟、污染、可循環使用[4]。
3 降低室溫法
環境對機體有一定的影響,發熱病人需要一個安靜,空氣流通和溫度適宜的環境,特別是夏天,遇中暑或者高溫患者,降低室溫是首要措施。室溫維持在20-25度為宜,如無空調設備時,在電風扇前放置冰塊,可像空間或者患者身體吹運,使室溫及體溫下降,有空調設備時,則調節室溫至25度對患者體溫下降有良好輔助作用。
4 靜脈降溫法
將患者需常規輸入的液體置于冰箱, 待溫度降為0-10℃時取出用棉套保溫,每分鐘30-40滴輸入患者體內,冰液體的輸入可吸收體內大量的熱量,從而使體溫下降。 因靜脈降溫效果強烈,降溫15 min后即測量體溫變化, 根據體溫下降程度,控制輸液速度與輸液量。體溫下降至38.5℃左右時停止輸入低溫液體,防止體溫降的過低[5]。 此法操作簡單、方便,適合中樞性高熱和超高熱患者快速降溫,也適合院外急救中的低溫神經保護。 雖然靜脈輸注低溫液體在臨床已有應用, 降溫效果確切,但對于此種降溫方式的適應證、 輸入液體溫度,以及對機體生命體征、免疫系統、血流動力學、凝血功能等方面的影響還需大量實驗驗證[6]。
不同的降溫方法降溫效果也明顯不同,靜脈滴注降溫法,無須繁瑣的操作, 其方法簡單有效, 且效果明顯, 適用范圍廣, 對于頑固型高熱及燒傷、傳染病伴皮疹、有出血傾向等不適合用擦浴法和(或)冰敷的患者都可使用此法。 對老人及小兒可適當提高冰液體的溫度。 老年人患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病較多,體溫調節中樞處于衰退階段, 在接受低溫液體后體溫下降比較明顯。 降溫時溫度下降過快易引起心血管功能紊亂, 因此應正確選擇低溫液體的溫度、種類、輸入量和滴速,以防止并發癥發生。 對于小兒高熱建議使用安全且有效的溫水擦浴降溫法。 任何物理降溫方法都應注意患者體溫、局部皮膚、面色、意識和心率變化,發現異常現象,及時報告處理。出現寒戰及時停止物理降溫,給予保暖;局部皮膚異常應停止該部位的降溫措施;靜脈輸液降溫時,輸液部位出現靜脈炎應更換輸液部位,局部給予保護措施,加以按摩、復溫以恢復血液循環;意識改變、嚴重心律失常立即停止物理降溫。 注意病室內空氣流通, 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多飲溫水, 加速散熱并可補充消耗的液體。 總之物理降溫不僅要注重效果,整個過程還應貫穿安全、舒適、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因此,在臨床護理中應根據患者的病情、年齡、機體情況等綜合衡量選擇正確、安全、有效的物理降溫方法,以提供優質的身心整體護理。
參考文獻
[1]姚蘊伍.護理學基礎教程[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132.
[2]姚蘊伍.護理學基礎教程[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132.
[3]李子萍,等.高熱患兒不同溫度乙醇擦浴降溫效果的觀察[J].護理學雜志,2005,20(15):31-32.
[4]鄭玉鳳,陸風芹,郭愛青.介紹一種簡易物理降溫帽及降溫帶[J].護理研究,2005,19(3):280.
[5]李娟娟.靜脈降溫治療老年人熱射病的護理[J].現代護理,2001,7(7):27.
[6]蔣海蓉,嚴振球.目前亞低溫降溫方式的研究進展[J].臨床軍醫雜志,2006,35(5):626-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