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文清
一、序言——文化---民族魂
2017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在本次盛會上,習近平同志莊嚴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了新時代。”習總書記指出: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而不同民族所具有的特定歷史文化,不僅是民族獨有的特征,也是民族存續發展的靈魂。因此我國正式全面確立了,關于將踐行“四個自信”的重要決策。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從而把文化振興與文化自信推到了國家戰略層面。
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
中華文明————人類歷史中,唯一從未中斷,且連續發展至今的古老文明。而中華文化素以博大精,深享譽全球。在這如此豐富燦爛的文化內涵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孔子的儒家思想。早在2千多年前的中國春秋時期,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在經過了長期的積累與發展,終于形成了系統化的思想理論學說。而這些就集中的反映在《論語》一書中,例如孔子主張為政者應“守禮親仁”,即執政者不僅應當遵守綱常法紀,更應當崇仁明禮。不但要嚴格要求自己,更要為萬民之表率。對于為師者,孔子主張“誨人不倦”、“有教無類”。提倡教師即要有海納百川的師德,更應具備勤奮樂業的優良素質。
同時在論語中還記載有許多關于人生哲理的論述。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以及“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等。這些字里行間無不充分的展現出儒家對高尚道德情操的積極追求。同時由于儒家學說受到中國歷代推崇,從而使得這些優秀道德品質深深地融入到中華文化之中,并成為我們傳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閃光點。
三、近代的挑戰與文化自信的覺醒
近代中國由于遭受到西方列強的野蠻侵略,整個民族處于危急存亡之時。各種救國力量相繼登場。而古老的中華傳統文化也受到了東西方文明碰撞的巨大沖擊。一時間,以儒家哲學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被束之高閣,甚至有人提議廢除漢字,要完全實行漢語書寫拉丁字母化。1921年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誕生了,從此中國人民終于有了實現民族復興的領導核心。伴隨著新中國在1949年的誕生。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在經歷了近代百年屈辱后,中華民族開始重拾自信,而中國人民對自身文化的自信也開始日漸恢復。從京劇的復興到二十四史的再版校訂,從郭沫若的《蔡文姬》到不斷發展的儒學研究。中華文化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絢麗多姿再次展現在世人面前
四、新時代下文化自信方向的確立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中國不斷與世界交流與接軌。復興和發揚中過傳統文化與增進民族文化自信就顯得尤為緊迫。從八十年代我國就開始提倡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提倡物質與精神兩手抓,手都要硬。于是尊師重教再度被確立為社會共識。而以儒家為代表的國學再度走入中小學課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三人行必有我師等格言再度被青年一代所熟知。這無疑是人們對傳統文化再度學習與認可的見證。
這也預示著在經過無數挑戰與波折之后,中華民族終于恢復了自身的文化自豪感與自信。并開始不斷嘗試將自身優秀文化傳向世界。從而與世界各國架起一座文化交融的精神橋梁。中國人民也因此受到世界贊譽。
五、中華文化應滿懷自信走向世界
站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正迎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華民族即將迎來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時期。應當指出我們提倡的文化自信應是科學的合理的自信,而不是盲目的機械的自負,中國不僅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更是一個對外包容友好熱愛和平的民族。因此近年我國開始相繼在世界各地開設孔子學院。向世界各國人民熱情介紹中華傳統文化。
習總書記指出:中國既不走僵化保守的老路,更絕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這句話也同樣適用于實踐文化自信。我們應堅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并以此促進民族復興與世界和諧。子曰:德不孤,必有鄰。秉承著和平發展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華民族必將獲得世界的認可與支持,也必將實現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