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貝多芬第七交響曲第一樂章的引子是貝多芬在所有九部交響曲中規模最為龐大的,也是最為復雜的。無論在音樂特點認知上,還是對音樂處理上都給指揮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本文將在音樂創作思路,音樂特點和詮釋要點三個方面闡述如何理解這個片段的音樂特點,并能夠準確地將音樂詮釋出來。
關鍵詞:貝多芬;第七交響曲;音樂特點
一、音樂創作思路
從交響曲(或奏鳴曲)的第一樂章整體構造來看,在奏鳴曲式的情況下,引子往往不是絕對必不可少的結構部分,但是一旦有引子,引子大多都是音樂理解與音樂處理的難點。引子的基本意圖就是提高音樂的對比度,這也就能理解為什么引子在速度和力度上與快板部分都有巨大的反差。貝多芬第七交響曲第一樂章的引子也有這個特點。在速度標注上貝多芬只寫了Poco sostenuto,并給出了一個四分音符等于69的速度,比起后面的快板Vivace要慢了很多。與第一和第四交響曲的引子不同的是,這里開始便在A大調上,與第二交響曲的引子開始較為類似,只是,在這里并不像第二交響曲那樣在D大調上進行了展開,而是以模進的手段進行變化,使調性慢慢的離開了A大調,但是在第15小節音樂又回到了A大調,并且音樂在發展中再次離開A大調,這次在第23小節進入了C大調。在第23小節,音樂離開了最初的動機素材,出現了新材料,形成了一個新的“主題”,調性也比較穩定在C大調上,從第32小節開始,音樂再次轉調并且使用了開頭的素材,并且給人一種轉向A大調的錯覺,但是實際上貝多芬利用了模進的手段進行發展將音樂在第42小節時引向F大調,并在第51小節開始再次進行轉調,第53小節其實已經很明確了將要進行到A大調,因為貝多芬在此處開始不斷重復屬音E,一直到進入快板,主部主題開始才進入了A大調。
總結一下整體創作思路可以發現:貝多芬在引子里面幾乎寫出了一個奏鳴曲的呈示部,主部主題可以理解為第1、2小節,并且以發展的手段引出副部主題即第23小節,貝多芬在整個引子中嚴格的使用了這兩種素材,并且交織發展在一起,在第32小節上可以理解為主題再現,然后后面還有一次副題再現,最后以屬音為持續將音樂導入主調和主部主題。
二、音樂特點
通過我們上面的分析可以了解貝多芬對于整個音樂在技術上的構架,那么在音樂上的特點也比較容易理解了。貝多芬在兩個主題在調性上已經給我們足夠的對比,在主題性格上也是如此。“主部主題”在開始部分的音樂性格上顯得有些遲疑,在后面的發展中依然是長線條的主題,顯得很粗獷,并在后面變化中顯得極為有力;而“副部主題”則顯得很優雅,同時由于小連線的使用,有一定舞蹈性的特征,在后續變化中并沒有太大的性格變化,帶有明顯古典主義風格特征的小連線,讓人依然能夠聯想起海頓和莫扎特。在整個音樂運動過程中,貝多芬使用了很多小音符來加大音樂的動力,例如第9小節,“主部主題”的發展、第29小節的“副部主題”發展。這些位置上都有較多的十六分音符作為背景,這些十六分音符的背景大大加強了音樂的推進動力。
三、詮釋要點
從整個音樂的結構和性格來看,指揮者對于兩個主題的性格理解上應該沒有什么特別的問題。但是僅僅把我主題的性格對于整個引子的音樂處理是遠遠不夠的。在整個第七交響曲中,指揮都面臨一個巨大的難題,那就是音樂本身充滿了力量與活力,同時貝多芬在樂譜上也毫不吝惜地標注了大量的ff力度記號。那么指揮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就是:如果力度總是一成不變的話,就會影響整個作品美感,同時也會讓聽眾和演奏者快速的疲勞。在引子中也是如此,盡管貝多芬在力度上給出了較為精確的指示,但是有時候依然難以避免ff力度帶給我們的余波。從力度角度來看,開始就有一個巨大的難題:第一小節雙簧管上的fp在實際情況中很難做到,雙簧管很難在保證音準的情況下快速弱下來,那種在強奏之后飄出的效果按照譜面來演奏時較為困難的。筆者在柏林留學期間曾聽過指揮大師Marek Janowski先生貝多芬第七交響曲排練,他在這里直接讓雙簧管弱奏,不再演奏fp,實際的效果非常好,筆者在此也建議去嘗試一下這個演奏方案。在力度上另外一個難點是管樂的長音,貝多芬在管樂上基本上都寫了同樣的力度,例如在第14小節上都是ff,但今天使用的現代樂器,特別是圓號和小號,比貝多芬時代的自然號在聲音上要大得多,因此指揮者在這些力度記號上要務必小心,一個首要的原則就是不要讓管樂的長音把弦樂的進行淹沒掉。
對于指揮者來說,另外一個難題是節奏,特別是在第9小節的弦樂部分最后一排的十六分音符,對樂團來首是一個非常大的難點,指揮者必須在這里要有足夠多的提示,并在手勢上保證精確和穩定。在后面的弦樂上下行音樂進行中,要保證速度不能出現絲毫的變化。
從音響平衡的角度來看也有一個難點:在第29小節中,管樂和弦樂交替的十六分音符很難在力度上達到平衡,這里既需要把管樂兩件樂器的聲音融合好,又需要將其與弦樂的力度之間搭配樣。其中聲音融合是保證音量的基礎,因為只有聲音融合好了,才能有一個共同的力度,才有可能將兩個樂器組之間的聲音整合在一起。
這個引子是一個非常有難度的作品,但是只要從音樂結構和特點上把握好,在詮釋中注意一些難點,還是能夠較好的表現出這個音樂的。
[參考文獻]
[1] Beethoven 7th Symphony Edited by Jonathan Del Mar, 2001 B?renreiter Kassel Germany.
作者簡介:劉宇(1981-),男,河北人,博士,東北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指揮、室內樂、歌劇藝術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