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梅 趙盛宏

目前世界上年齡在60歲以上的人口越來越多,糖尿病也是老年患者的常見病,該疾病會給老年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帶來嚴重的危害,約有90%的老年糖尿病患者都是2型糖尿病,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并發癥中,高血壓的發生率很高,該病發癥給患者帶來了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控制對患者的其他心血管并發癥控制具有幫助,能夠讓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降低,此次我院就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心血管變化已經QT間期變化進行了研究分折,現進行以下報道。
磺脲類降糖藥在臨床上應用十分廣泛,文獻報道磺脲類降糖藥物優降糖能夠延長糖尿患者的心電圖的QT間期[1],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重要并發癥,70%的糖尿患者死于心血管并發癥,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較非糖尿病者發生率高,預后也差,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臨床表現不典型,在沒有心臟病的糖尿患者中45%發現有左心室舒張功能的異常,在血壓正常的條件下也有左心室的肥厚,心功能不全的發生率高,臨床工作者重視糖尿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時降糖藥物的選用,我們入選了78例老年2型糖尿病超聲心動顯示舒張功能不全的患者,其中糖尿病者38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者40例,觀察了兩組患者心臟結構和心電圖的QT間期,探討糖尿病合并心臟舒張功能不全時口服降糖藥物的選用。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2009-12~2011-12符合1997年ADA糖尿病診斷標準的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78例,年齡65~75歲,男37例,女41例,所有入選者:①糖尿病病程10~15 a,并排除l型糖尿病和繼發性糖尿病;②無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糖尿病非酮癥高滲性昏迷及急性感染;③無心肌梗塞及不穩定型心絞痛;④血尿素氮、肌酐在正常范圍內;⑤心電圖無心律失常。
1.2方法①所有患者測量血壓、身高、體重、晨圍、臀圍,BMI、WHR。②入院同時測定FPG、TG、TC、LDL、HbA1c。③超聲心動(echocardiogram)采用經胸左心室長軸切面,測量收縮末期左心房前后徑(LA)、升主動脈內徑(AO)、舒張末期左心室內徑(LV)、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與室間隔厚度(IVS)、右心室內徑(RV)、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文獻方法[2]公式計算左室重量(LVN)=0.8×[1.04×﹙IVS+LV+LVPW3﹚-LV3] +0.6g。④以糖尿病為觀察組(男17例,女21例),以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為對照組(男20例、女20例)。
1.3統計學處理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計量資料比較用t檢驗及相關分析。
2 結果
3 討論
糖尿病與心功能不全的關系十分密切,費漢明流行病學研究表明,相當一部分無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同時發生心功能不全,采用超聲心動檢查等檢查發現相當一部分冠脈造影正常的糖尿患者在臨床出現心功能不全以前,左心室功能已經不正常⑶,因此,超聲心動檢查是早期發現心功能不全的無創方法,臨床上廣泛應用。2型糖尿病患者多合并不同程度的高血壓。高血壓加重了心肌和血管的內皮細胞的損害,加重了心肌的缺血,使糖尿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危險性增加,我們通過超聲心動檢查發現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心臟的結構明顯異常,表現為左心室內徑、左心室的重量明顯增加、心肌肥厚,此時心肌缺血更加明顯。
文獻報道QTc延長與年齡、性別、高血壓(主要是收縮壓)、冠心病和左心室的重量有關,糖尿病和糖耐量減退患者有不同程度的QTc延長⑷
參考文獻
[1]Najeed SA,KhanIA,Molnar J,Somberg JC.Differential effect ofglyburide(glibenclamide)and metforminonQT dispersion:a po-tentil adenosine triphosphate sensitive K+channel effect.Am J.Cardiol.2002,90(10):1103-1106
[2]Andersen NH,Pouisen SH.Eiskiaer H.Poulsen PI.Decreasedleft ventricular longitudinal contraction in normotensive and nor-moalbum inurie patients with type II dial~tes mellitus: Dopplertissue tracking and strain rate echOcRfdiography study Clin Sci,2003,105:59-66.
[3]施廣飛,糖尿病性心臟病.見:沈稚舟,吳松華,邵福源等主編.糖尿病慢性并發癥.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86-116.
[4]CardosoCR.SMiasGF.DeccacheW.QTCintervalpredictor of future stroke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mel-litus.Stroke,2003,34(9):2187- 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