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瑤喆
摘 要:本文對林海先生的作品《琵琶相》的創作背景進行概述,將其與其他相關作品進行了比較,并對專輯《琵琶相》中的相關創新點以及主題風格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林海;琵琶作品;《琵琶相》;鑒賞
作為中華民族最為古老的民族樂器之一,琵琶已經有了兩千多年的發展歷史。通過各個歷史時期音樂人的不斷變革和創新,琵琶音樂不管在樂曲形制方面,還是在琵琶樂曲的發展方面都有非常大的變化。尤其是近些年來,我國的諸多音樂家們一直在嘗試將琵琶與現代音樂結合,相繼創作出多個新穎的作品,這些琵琶音樂作品又被叫做新民樂。其中,音樂家林海先生創作的專輯《琵琶相》,一經推出就深受歡迎,對其中的樂曲進行鑒賞,可以有效推動琵琶樂曲的進一步發展。
一、創作背景
在實際的創作過程之中,林海先生盡力掌握琵琶可以發出的任何聲音,創造性的應用純音樂、傳統古典音樂、爵士樂的編曲、作曲的技巧,并將弦樂器、貝斯、鋼琴、鼓、吉他等樂器和中國傳統樂器融合起來,再加上少數民族唱腔和少數民族音樂元素,使得創作出來的整個樂曲非常豐富多彩,也使得原先單一的琵琶音色增添了生動、變幻多樣的特色。
《琵琶相》是音樂家林海先生所創的一部專輯,其中包含十二首樂曲,分別為《琵琶語》《反璞》《凡人歌》《踏古》《暮色》《弄云》《歡沁》《渡·紅塵》《秋月夜》《對歌》《聲聲思》《探尋》。在創作該專輯之前,林海在旅游勝地蘇州周莊逗留,一次在茶館中聽評彈時,他被動聽的琵琶音樂吸引,于是產生了親自創作琵琶音樂的念頭。
以往國人所聽到的琵琶音樂,如《十面埋伏》等大都以“武”為主要表達的內容和形式,而關于“文”的方面卻鮮有涉及,由于表現形式和內容的迥異,也就被國人相對忽視。但林海先生卻不拘泥于這些,他創作出的琵琶音樂,就是從“文曲”方面左手,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二、作品比較
(一)演奏形式
第一點,獨奏。從以往的琵琶音樂的演奏形式來看,獨奏的演奏形式一般分為兩種,就是文曲與武曲。琵琶音樂中的“武”,一般通過清晰且鮮明的音樂語言將相關的故事情節展現出來,整體氣勢也以龐大壯闊為主,藝術表現力十分強大,強烈震撼著聽眾內心深處。武曲演奏指法,一般采用輪指的方式,《十面埋伏》在這方面表現最為突出。盡管武曲能夠將雄渾壯闊的龐大氣勢表現出來,并且其中蘊含的意境也較為深刻,但在實際演奏時,不能僅僅追求音量大和速度快,還要重視演奏指法的精確、熟練,并要重視其中的內在底蘊,一定要達到形神具備的境界。只有這樣,才能酣暢淋漓地表達出琵琶音樂中的“武”字,才能有效詮釋此類音樂中的意韻[1]。
“文”在琵琶音樂中,以婉轉悠長為主要表達方式,此類音樂的主要精髓通常在于“韻”。以樂曲的表現形式方面分析,主要在于寫意,也就是通過抒發情感的方式將人們對于某些事物的內在情趣表現出來。文曲一般都相對比較通順并且旋律優美,同時彈奏速度相對舒緩。從演奏技法方面來看,大部分是通過運用拉、推、吟、揉等以及右手彈奏的虛實和強弱的多次轉換來有效控制音色和力度,進而將琵琶音樂所蘊藏的內在情感完美體現出來。
第二點,伴奏、重奏、合奏。拉弦樂器與彈撥樂器是中國傳統民族器樂中較為常見的伴奏樂器,在部分規模相對較大的樂隊中,常常使用管樂器。將弦樂器同琵琶結合起來演奏,能夠將姑蘇絲竹韻味有效體現出來,而將鋼琴與琵琶合理結合則能將整個演奏的力度與氣勢有效調動起來,但在有些情況下,鋼琴的強音會將琵琶的音色遮蓋住。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彈撥樂和雙聲部的重奏,會成為樂曲的一個突出特點,在演奏會中能將彈撥樂器的表現能力進一步擴充,進而帶給聽眾獨特的音樂魅力,從而使增強整個琵琶音樂的趣味性。
(二)作品特色
《琵琶相》這張專輯,有效打破了人們對琵琶的傳統印象,在其持續融合過程中,將琵琶音樂的力量充分表現和挖掘出來。因此,林海先生在該專輯中融入了很多新型音樂元素,從而是琵琶沖破以往形象的束縛,演奏出以琵琶為根本但有超越琵琶的音色。在創作過程中,林海先生讓琵琶演奏人員將琵琶能夠產生的所有聲音都演奏出來,以此激發了自己很多的啟迪和靈感[2]。
在該專輯十二首樂曲中,影響最深刻、最受大眾歡迎的曲子是《琵琶語》。特別是當該曲成為某部電影中的背景音樂之后,就廣為人知了。林海吸納生將琵琶作為該曲的主要旋律,然后將流行音樂以及西洋樂器等元素創造性的加入,是該曲的旋律充滿悠長和婉轉的意境。同時,他還在該曲中融入了鋼琴、竹笛以及輕聲吟唱的女聲,促使該曲不僅具有寧靜深遠的意境還帶有一絲凄美的韻味,一如電影中男女主角纏綿的愛情。另外,不同于《琵琶語》的是,在《琵琶相》中的《歡沁》這首曲子,整體旋律充滿歡快、靈動,樂器中蹦出的音符深深嵌入每個聽眾的內心。
三、創新
(一)人聲伴奏
所謂人聲伴奏,就是無需伴奏樂器的人聲,學員通過相關口技的學習,對多種樂器的音色進行模仿,例如吉他、薩克斯以及爵士鼓等,利用人聲將伴奏、和聲以及歌聲的所有效果合理營造出來[3]。林海先生在《琵琶相》的創作過程中,也將人聲伴奏的形式運用到其中,例如《凡人歌》整個曲子都是通過人聲對貝司、鼓等打擊樂器的模仿來進行伴奏,其效果與傳統作品幾無差別。
(二)非洲鼓
鼓是非洲器樂中最負盛名的樂器,一般包括木鼓和皮鼓兩種類型,是非洲人民歌舞歷史中最為重要的樂器。非洲人民常常通過載歌載舞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其表達心聲的樂器通常就以鼓來實現的。非洲鼓的擊法種類較多,能夠表現出壯烈或優美等各種形式的伴奏。在《琵琶相》專輯中《踏古》這首曲子,一開場就是強勁有力的非洲鼓點,非常壯觀。
四、主題風格
從傳統民樂作品來看,不管是文曲還是武曲,其內容充滿深刻的政治思想,就算樂曲作品所表達的風格歡暢生動、清新流暢,但這些曲子的主題動機總是內含嚴肅。但從新民樂作品來看,該類作品一般以現實生活為基本素材來源,樂曲《琵琶語》就將民間的感覺充分表現出來,與傳統民樂相比,相對較為簡單。這些作品不僅傳承了傳統民樂的風格,還將輕松活潑、自由奔放的情調進一步現出來,在演奏過程中更能引發聽眾的情感。
五、結語
《琵琶相》是對傳統琵琶形象的一個重大突破,盡管對于專業琵琶演奏人員來講,這類作品相對簡單,但作品中韻味的表達卻十分困難。在琵琶作品中添加多種新的音樂元素,是琵琶的發展不再受傳統作品沿襲的限制。琵琶是我國民族樂器的重要代表,其表達方式仍需進一步拓展,還需更多的人去傳承。
[參考文獻]
[1] 王琳琳.琵琶武曲《十面埋伏》與《霸王卸甲》的異同辨析[J].黃河之聲,2017,08:80.
[2] 庫玉丹.對琵琶演奏融入現代音樂元素的探討—以《新編十面埋伏》為例[J].福建質量管理,2017,13.
[3] 袁艷玲.談談無伴奏歌曲的起源和發展[J].讀與寫,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