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平
摘 要:我國民族民間音樂是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種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色藝術,對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滲透,知識的更新,為了更好地將我國民族民間音樂傳承、發揚,本文將從音樂美學的角度來分析民間音樂的現狀以及所做的一些思考,以此讓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問題得到更多的關注和保護。
關鍵詞:民間音樂;美學;傳承與發展
民族民間音樂在當今社會的存在和發展一直是音樂界備受關注的問題。隨著近代西方音樂文化的不斷涌入,其先進的音樂技術理論被廣泛傳入國內各大音樂領域,深受國人的吹捧。隨后掀起了一場中西音樂文化優劣的較量,也從另一方面加深了西方音樂對中國音樂界的影響力。面對國際形勢下外來文化的不斷涌入,如何在新形勢下對待本土音樂尤其是傳統民間音樂的傳承問題,是一個需要我們正確看待和急需解決的問題。對此,我們將采取何種措施,才能更好的發展民族民間音樂呢?下面筆者將從音樂美學的角度出發,來談一談對民族民間音樂傳承與發展的一些思考。
一、民間音樂變的問題
(一)在“立美”中求變
民間音樂的藝術感染力使其能夠在開放性的時代背景中傳承至今的根本原因,除了其來源于生活,取材于生活外,還與那積淀下來的幾千年的藝術修養及創作手法,有著重要的關系。加上民族群體自身價值的判斷和審美習慣的傾向性,在歷時性的層面中累積的藝術習慣和經驗,加深著中國民間音樂的傳承和發展。一個民族的生活習慣和語言使其音樂的發展也自然而然的受其某種特性(無論是人文的、民族自身的或地理差異的)的影響。就如同艱苦貧寒的高原不可能以委婉纏綿的小調為特色一樣。然而,千姿百態的多元化文化背景下,隨著民族的交流和融合,那些古老質樸的鄉間小曲,如何能夠隨著時代的更新而傳承下去,確實是一道難解的題。一方面,開放的思想意識已在近代西方列強侵入中國隨之而來,短短近一個世紀的時間,國民的趨潮意識和國際化流行風氣已經慢慢地入侵人心,學習西方的先進理論和技術,已成為一種時尚的標志,這是一個不可更改的事實,也將是文化交流發展的趨勢。另一方面,如果一味的保守的、過分的主張保護鄉土文化,在這里主要講的是音樂,其必然受到尷尬環境的影響使其自身也無法自圓其說。因為藝術的發展和發生都是來源于生活及外部環境,如果大的環境在變,自身的環境不變,如當地人文及民族心理,在不遵循大環境規律的情境下,民間音樂的發展,即使有一段時間的狀態完好,也終避不了最后的改變,甚至倒退。原因在于小環境的保守終究會受到大環境的影響。再加上國人的心理具有根深蒂固求同的思維,加上開放性的態度,民間音樂受到外在環境的各方面影響而發生自身的更新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其永保生命力的一種趨勢。
(二)在審美中的變
卓菲亞、麗莎著,于潤洋譯的《音樂美學新稿》中提到:“每種藝術的歷史不僅是創作和演出的歷史,在很大程度生也是欣賞的歷史。這是聽眾意識的歷史,是聽眾對待藝術的態度的演變的歷史。”由此可見,民間音樂的發生發展需要在具體的實踐舞臺上,獲得深刻的提煉和重生,需要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認可。民族自體對待其音樂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該音樂特色的生成和發展。尤其是站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在質樸古老甚至在年輕一代的某特定人群中,他們有所認為的落后、庸俗詞,有自己的審美傾向和判斷,民族民間音樂的生存不僅要在其藝術性的本體中進行反思和改造,尋找到更深的閃光點,還要在面對大眾群體時,能夠得到觀眾的認同,所以審美態度具有重要性。除了系統的學習音樂技能和理論修養外,樹立正確的民族意識和自信心,加深文化傳統的熏陶和學習,甚至了解民族間的深層心理思維和發生根源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所以,只有審美個體建構達到和諧、完善,使之與自然、社會、以及藝術的發展規律達到平衡,才能更好、有效地發掘和欣賞民間音樂的內在涵養和藝術的價值和魅力。只有這樣,才能在民間音樂的傳承上做出力所能及、甚至全心全意的付出,而不是口頭上的為了挖掘而挖掘,為了傳承而傳承。對一個事物本質的了解,是做好它的前提。我們廣大民間音樂家、音樂愛好者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在補救甚至發揚傳統的同時,要把關注點放到民族意識、民族心理上。在搜集曲譜、記錄文字等案頭工作時,要進一步對原生態的環境意識作細致的研究和探討,才不會違背藝術發展的規律,不會造成人們對原生態藝術的歪曲。所以,在音樂藝術為其新生活力尋找新亮點的同時,接受者、傳承者對民間音樂態度的嚴謹性、科學性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美的態度對雅俗問題的判斷
修海林、羅小平的《音樂美學通論》中認為:“藝術(音樂)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體現,能感受音樂美的耳朵,正是作為體現人類本質之一、人的音樂立美審美歷史活動的實踐性工作成果與證明?!币魳访缹W對于藝術作品的美丑問題,有其多元的方位視角和認識方式。對于民間藝術,種類樣式繁多、特色各具鮮明、藝術表達各不相同,如何評判這個民族的音樂美,還是那個民族音樂的美是難以用具體的評判標準來衡量的。這樣的疑問和困惑也是在沒有理清音樂的存在發生的意義及音樂存在關系的基礎上的??v觀幾千年音樂文化傳統,對于音樂雅俗問題的看法,可以清晰地尋覓古人對待其藝術的偏見,以及在其等級化趨勢中找到答案。就拿具有“禮樂之邦”的周代而言,無論是用樂的數量、規模以及樂隊的排列方式都受到所面對的接受者的不同身份和地位的影響,為什么貧民百姓無權享受禮樂的輝宏,為什么對于禮季將古樂舞于庭就會招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憤恨?可見,一方面反映的是音樂被庸俗的富于階級化象征及政治化的捆綁外,另一方面,也體現出古人對于音樂藝術的本質問題產生了自身的價值判斷,給音樂貼滿了美丑好壞的標簽,使音樂的發展朝著階級化,使其越來越往人為化的道路走,隔斷了其與原生環境的聯系。所謂的“陽春白雪”是否真的可以脫離于“下里巴人”?筆者認為,不是人為的價值評判被加入階級主觀色彩后,就可以拿來否定民間藝術的存在。理論的生成是來源于實踐的經驗和提煉,如果藝術家主觀性的認為,把藝術特點作為唯一的標準來評判民間的藝術,對民間音樂本身就是一場災難,不僅會對民間藝術的真實性造成影響,甚至可能導致國樂發展道路的扭曲。所以,雅俗美丑不在于與創作標準的契合度有多高,而在于是否與受眾群眾的生活或者聆聽習慣緊密相關,是否具有一定的科學性而被人們所喜愛、所接受。只要有不同的音樂形式被大眾接受認可,就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音樂的發生和流傳是其藝術魅力自然而然的結果,其流傳地域和受眾范圍有多廣,一方面受到電視、網絡等媒體的影響,另一方面也需要它的音樂本身是否具有流傳性、是否符合現代群眾的審美傾向,是否被現代大眾所追捧、所喜愛。所以,藝術是感受的藝術,是符合人類耳朵的美的藝術,它的成功與否,直接跟人們的審美相關。
三、音樂美學學科對民間音樂傳承的影響
音樂美學是一門哲學的音樂美學的學科,我國著名音樂史學、音樂美學家馮長春教授概括為:“音樂美學是研究人類音樂立美與審美實踐的本質與規律的一門藝術科學。”由此可見,民族民間音樂也屬于其研究的范圍,而民間音樂的發展是特定的人文地域的產物,隨著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主流音樂的變化隨之發生改變,甚至改變了國民對藝術的審美需求和喜好的偏向,由此而來的民間音樂傳承問題已是面臨很大的危機。除了政府性的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為一條途徑外,筆者認為關鍵要改變接受者對民間音樂審美的態度,從心理上真正體會和感覺到民間音樂藝術的魅力。不僅表現在立美中的創新要融合本民族人民的心理需求,使其在大背景的時代中能夠吸收新鮮的文化土壤和生活源泉,為生活為民所領悟、所接受。另外,欣賞者和接受者要如何站在正確的價值觀和民族土壤的深層文化中,正確的看待、發現甚至領悟,各種民族不同的音樂藝術魅力的產生和發展的原因、接受者的心理傾向和價值觀、以及對該民族接受者產生的作用和影響都必須有清楚和深層的了解和探索。尤其對于民間音樂美的看待上,美學上的哲學藝術理論,是否能科學的看待其價值的自身魅力和美丑評判的科學合理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靶卸隆钡泥l土文明如何讓其特定的藝術文化得到越來越深的影響力,如何讓其自力更生式的影響力得到更大范圍的擴張,如何在結合本族環境特色的發展中,在“總結—創作—提煉—總結”的模式下,尋找自身的音樂規律,使其成為前行的動力和基礎與音樂美學學科的科學發展觀息息相關。所以,只有在美學的清晰認識下,只有改變各個階層對待民間音樂審美視角的轉變,才能真正發覺民間音樂的深層魅力和價值,才能更好的從內容從形式從根本上喜愛和接受,甚至傳承好民間的音樂文化及各種形態的發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日趨失去觀眾緣的鄉俗俚曲。由此可見,美學的基礎是改變的前提。
[參考文獻]
[1] 修海林,羅小平.音樂美學通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8.
[2] 郭聲健.藝術教育論[M].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6.
[3] 彭芳.中國民間音樂的藝術傳承與發展探究[J].北方音樂,2016,14.
[4] 卓菲亞,麗莎 著,于潤洋 譯.音樂美學新稿[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