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自由探戈》創作伊始即被稱作“邁向自由的歌曲”,成為以“自由”、“和諧”為核心理念的新探戈音樂的高峰之作,流傳甚廣。當下,《自由探戈》以各種改編形式繼續活躍于世界舞臺,其音樂形態和演奏方式的成功創新是“互聯網+”音樂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皮亞佐拉;自由探戈;阿根廷音樂;改編
阿根廷作曲家皮亞佐拉(1921-1992)是當代世界著名的音樂家,他的作品不但在阿根廷盛傳,也受到世界各地音樂人的追捧。他和他的音樂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再次證明藝術發展所遵循的自身規律,第一,民族的藝術就是世界的藝術。第二,藝術無國界,真正的藝術能在不同國別、不同民族,不同層次的人們之間引起共鳴和“同理心”。皮亞佐拉善用班多鈕手風琴,巧妙的將帶有阿根廷音樂元素的爵士樂與古典音樂作曲思維相結合,創造了諸多旋律動聽,趣味性強的“新探戈”。“新探戈”除了在作曲技法、音樂風格上有創新,還是當代都市人生活的真實寫照,生活雖忙忙碌碌,靈魂卻無處可依。《自由探戈》是皮亞佐拉“新探戈”的代表之作,其流暢、優美、活脫的旋律直抵人心,引起了鬧市中孤獨、迷惘人們的強烈共鳴。這種撼動人心的情感交流得到了世界的認可和追捧,各國的音樂家們爭相對該作品進行了改編和創新,筆者擬通過對《自由探戈》中阿根廷音樂元素的分析,探究阿根廷音樂國際化的路徑,為我國傳統音樂在當下的創新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皮亞佐拉和“新探戈”
任何一種被書寫的音樂體裁都是人們生活的折射和寫照,“探戈”亦如此,它從舊到新的歷史進程既是遵循了其內在的發展規律,又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同大多數中國傳統民族民間音樂一樣,“探戈”是生活困頓的底層老百姓的輿情和娛樂。據史料記載,性感火辣,激情四射的“探戈”產生在殖民時期,產生區域是非洲的阿根廷和烏拉圭地區,適用人群是當地的黑人奴隸。除了黑人奴隸的音樂和舞蹈形式被稱作“探戈”,有的地方將大型節日(如,烏拉步蒙特維的亞狂歡節)中黑人化妝組成的狂歡隊伍亦稱作“探戈”。由此可見,“探戈”毋寧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文化象征,自產生起就被打上了深深的階層烙印。活力四射的“探戈”正是生活在社會底層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情追求和向往,阿根廷人們在歡快的節奏中翩翩起舞,從而消弭生活之困頓,悠長帶有藍調色彩的旋律向世人傾訴著都市底層生活的孤苦無依,節奏和旋律的緊張對峙昭示著人們的矛盾生活。由此,“探戈”一直被認為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下里巴人”,遭到上層社會人們的蔑視和抵制,在阿根廷亦是如此。影響事物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歷史和種族等原因受歧視的“探戈”,又因19世紀上半葉阿根廷特殊的政治環境得以廣泛流傳。1816年阿根廷經過一系列艱苦卓絕的武裝斗爭,擺脫了西班牙的殖民統治,同年7月9日宣告獨立,大批來自歐洲、非洲、美洲的移民涌入,他們塑造了以“探戈”為代表的阿根廷兼容并蓄、包羅萬象的文化,大量的移民又促使阿根廷文化在歐洲、非洲、美洲廣泛傳播,其中又以在巴黎受到追捧和歡迎為主要原因,阿根廷本土上流社會也對“探戈”打開了大門,“探戈”時而熱情、時而憂郁的節奏,性感、熱辣的舞蹈在阿根廷大行其道,同我國昆曲一樣,成為了阿根廷人民的DNA。
與其說皮亞佐拉創造了“新探戈”,不如說“新探戈”成就了皮亞佐拉。通過文獻檢索,筆者發現有諸多學者對皮亞佐拉和“新探戈”音樂的關系做了較詳細的歸納和整理。如:上海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葉雨的畢業論文《論皮亞佐拉新探戈音樂的藝術特征》(2011)、《皮亞佐拉與他的新探戈音樂》(陳藝蕾,2018)、《阿斯多爾 皮亞佐拉和他的探戈音樂》(陳軍,2007)等。以上文章多從探戈發展的歷史脈絡、皮亞佐拉音樂創造時期的藝術特征等方面進行研究。筆者發現“探戈”演出場地的變化及其身份的轉變亦是促使“探戈”自我創新,自由發展的重要原因。傳統探戈流傳在鄉間村舍,是黑人奴隸的歌曲和舞蹈。阿根廷獨立后,“探戈”進入了城市,活躍在城市的街頭,舞廳、酒吧和咖啡館。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上流社會對“探戈”的獵奇之心日益濃厚,迫切需要街頭的“探戈”能夠登上大雅之堂。皮亞佐拉出現了,他敏銳的洞察到了社會發展對傳統“探戈”提出的新命題,即“探戈”能夠在音樂廳、劇院進行展演。音樂廳、劇院等演出場地的變化既要求“探戈”的音樂本體有創新,又對其審美標準提出了新的規定。基于此,皮亞佐拉開始承擔了“探戈”音樂的創新性發展之重責,他根據音樂廳、劇院的演出標準,將歐洲作曲技法與傳統探戈音樂元素相結合,使阿根廷本土音樂元素具有了節奏、和聲、復調、曲式等現代音樂思維,創造了“新探戈”的藝術形態,皮亞佐拉也由此成為阿根廷歷史上彪炳千秋的偉大音樂家。
二、《自由探戈》的阿根廷音樂元素
皮亞佐拉把活躍在城郊妓院、舞廳的探戈,成功的搬到了音樂廳、劇院,把單純靠腳的舞曲創編為以耳為主的純粹聽覺藝術,一方面提高了探戈的社會地位,另一方面改變了探戈的審美標準。在諸多作品中,以“邁向自由”為核心理念的《自由探戈》因具有濃郁的阿根廷音樂元素和開放的曲調曲風,成為其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自由探戈》的巨大生命力和內在張力源于其核心理念“自由”。葉雨在其碩士論文中所說:“阿根廷音樂文化的發展是音樂文化擴散的典型”,即阿根廷音樂文化同其一般的文化生活一樣,發展的歷史就是其傳播、擴散的路徑,沒有明確的界限。這種“無邊界”的歷史發展樣態蘊含著阿根廷文化的核心價值“自由”。殖民時期,西班牙音樂文化、意大利音樂文化與阿根廷音樂文化雜糅,在歐洲音樂強有力的號召力感染之下,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迅速成為美洲音樂中心,西班牙斗牛曲、意大利歌劇、阿根廷舞曲、沙龍音樂在彼時的阿根廷并行不悖,形成了阿根廷文化兼容并蓄、自由開放的性格特征,“自由”亦成為阿根廷音樂的核心元素。
著名音樂家瓦格納對音樂中的“自由”做了深刻的詮釋:“音樂所表現的東西是永恒的、無限的、和理想的”,對永恒、無限、和理想的追求既是音樂的“自由”。阿根廷音樂之“自由”基于擴散型特點,超越了具體時間和有限空間,在歷史的長河中追求永恒和無限。尤其是獨立之后,在民族意識、歐洲思想的交織影響下,大批阿根廷音樂家創造了既有民族風情又有歐洲風格的音樂作品,把探戈音樂從鄉村帶到了城市。同20世紀初,以學堂樂歌為代表的“新音樂”在我國傳播相反,阿根廷的作曲家一方面從古老的印加音樂傳統(印加音樂的調式與節奏)吸取養分和創作靈感,另一方面大膽的借鑒歐洲音樂的創作技法和音樂思維,努力改變阿根廷傳統探戈的演出模式,提高其社會地位,最終創造了風靡全球的“新探戈”,成為阿根廷文化最顯著的特征。
皮亞佐拉是如何在《自由探戈》中實踐阿根廷音樂元素的現代化呢?
首先,確立新探戈的藝術風格和美學特征。《自由探戈》依然扎根于阿根廷傳統探戈音樂熱情和憂郁的雙重風格。傳統探戈時期,探戈是城市底層和邊緣的人民的生活寫照,充滿了對現實的不滿和抗議,他們無力改變生活狀況,混跡在酒館、妓院,一方面在熱情、嘈雜的波爾卡、華爾茲、瑪祖卡、哈巴涅那和探戈等音樂和舞蹈的刺激下消磨度日。另一方面,音樂家洞察到了底層民眾生活的艱辛和孤獨,為探戈音樂植入了憂郁的氣質。熱情、憂郁是傳統探戈音樂的風格和特征。皮亞佐拉的《自由探戈》很好的繼承了傳統探戈的熱情與憂郁并存的美學特征,并利用歐洲作曲思維將其藝術化和現代化。
其次,對傳統探戈節奏型進行創新性改編。《自由探戈》的節奏遵循了傳統探戈的特點,如圖一:
這是古巴哈巴涅那舞蹈中常用的附點節奏型,活脫輕快,富有律動。切分節奏也是《自由探戈》中比較常用的節奏型,如圖二:
切分節奏是阿根廷黑人坎東貝舞蹈的常用基本節奏型,《自由探戈》里將其擴展改良為打擊樂的節奏型,用吉他、低音提琴、手風琴來演奏。
皮亞佐拉在《自由探戈》里,為這些傳統節奏型注入了現代性內容。他常用的方法是通過改變重音結構,為旋律增加動力性和現代性,如圖三:
低音區皮亞佐拉采用的是322米隆加節奏型,這種節奏以阿根廷傳統音樂附點、切分為基礎,將4/4拍改成8/8拍,4/4拍強、弱、次強、弱的重音規律變為三個重音,一小節三個重音的安排增強了樂曲的律動感。332時值的排列方式,改變了邏輯重音,使旋律更加活脫,興趣盎然,富有爵士、藍調等現代音樂的氣息。
再次,繼承了阿根廷音樂的旋律思維。《自由探戈》中浪漫悠長的旋律慢段是對阿根廷音樂中藍調思維的繼承。米隆加節奏型和復合節拍的運用形成了《自由探戈》熱情火辣的音樂基調,在連續的動力感極強的主旋律之后,皮亞佐拉安排了較長的慢節奏樂段,慢樂段的旋律舒緩、優雅,與主旋律形成鮮明對比,彰顯了都市生活中人們喧囂背后的孤寂和冷漠,述說著人們對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如圖四:
如上圖所示,持續長音符的運用改變了該曲主要的音樂形態,上行分解和弦后緊跟大切分節奏的旋律級進下行組成了該曲的旋律主線。悠揚靈動的旋律來源于傳統阿根廷音樂中的藍調樂思。阿根廷建國后,歐洲音樂隨著移民潮一起涌入阿根廷,其中就有藍調音樂,在其后的發展中,藍調逐漸成為阿根廷探戈旋律的主要樂思。《自由探戈》中,皮亞佐拉繼續采用阿根廷傳統探戈的旋律,與舞曲節奏形成鮮明對比,深刻揭示該作品的“自由”主題。
三、《自由探戈》的現代改編及互聯網傳播
眾所周知,《自由探戈》是皮亞佐拉為班多鈕手風琴、鋼琴、小提琴創的三重奏室內樂代表作品之一。室內樂是歐洲古典音樂的重要體裁,弦樂四重奏是其主要的形式。皮亞佐拉用這種以“合作”見長的歐洲音樂體裁來創作探戈,把阿根廷探戈從街頭咖啡館搬至室內音樂廳,成功實踐了傳統探戈的現代改編。1955年,皮亞佐拉從法國留學后回到阿根廷,在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創立了一支“八重奏探戈樂隊”。古典時期的室內樂多以鋼琴和小提琴為主奏樂器,也有同一種類樂器的重奏,如弦樂、木管等,其中,由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組成的弦樂四重奏是最普遍的形式。這個樂隊打破了傳統室內樂以弦樂隊為主的模式,在管弦樂基礎上加入了班多鈕手風琴、電吉他等現代樂器,創作了大量新探戈,《自由探戈》是皮亞佐拉后期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自由探戈》保留了歐洲古典時期室內樂的兩個主奏樂器,鋼琴和小提琴,加入了阿根廷最具特色的民族樂器班多鈕手風琴。皮亞佐拉8歲就擁有一架班多鈕手風琴,他首先是一名出色的班多鈕手風琴演奏家。它出色的演奏技巧為《自由探戈》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班多鈕手風琴是阿根廷音樂的靈魂,它憑借著與探戈音樂的天然親密聯系,在探戈音樂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它低沉陰郁的音色和悠揚高雅的聲線高度契合探戈音樂對自由的吶喊,成為探戈音樂的核心主奏樂器。《自由探戈》中,低聲部的旋律多由鋼琴和班多鈕手風琴的左手部分來擔任,因為班多鈕手風琴低聲部音色厚實有力,節奏短促、輕快,和鋼琴呼應組成了及富動力的伴奏聲部。小提琴悠揚清新的音色和班多鈕手風琴右手部分組成了《自由探戈》的主旋律聲部,二者交互輝映、互相融合,表達了皮亞佐拉在米蘭開啟新生活的喜悅和歡欣。同沉靜而熱烈的電影《探戈課》一樣,《自由探戈》在世界各地熱烈巡演,很多著名的音樂家對其頂禮膜拜,如蘇聯大提琴家羅斯特羅波維奇、紐約先鋒樂團克洛諾斯四重奏樂團、中國小提琴演奏家馬友友等紛紛對這首充滿魔力的曲子進行創新改編,通過互聯網在全球廣泛傳播。
當下,《自由探戈》仍然是世界音樂自由改編的重要曲目,改編自八十年代起持續至今,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這種充滿民族風情同時兼具現代時尚氣息的音樂作品越演越烈,筆者搜索各大網站,流傳的關于《自由探戈》改編的視頻100多個,根據表演形式統計有如下幾種:無伴奏合唱,手風琴協奏、大提琴獨奏、小提琴重奏、薩克斯重奏、長笛重奏、吉他獨奏,鋼琴四手聯彈等等。表演的人群有專業樂團,已有音樂愛好者,表演的場地大部分在音樂廳、演奏廳,也有的在室內房間里,比如鋼琴四手聯彈在一個教室里,表演人群有西方人以,亦有很多東方面孔,如馬友友老師的精彩表演,和中央音樂學院一幫年輕學子的精彩詮釋,他們在樂隊中增加了電吉他、電貝司、鼓等電聲樂器,現場氛圍熱烈活潑,充滿青春活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自由探戈》的創新和改編給予了我們極大的啟示,促使我們思考如何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交出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創造性轉變和創新性發展的時代答卷。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自由探戈>不同音樂形式之比較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4B121)
作者簡介:楊琦(1980-),女,碩士,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鋼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