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旨在探討將“校地共育”引入高師音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的可行性。全文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總結了新時代下用人單位對于音教專業學生培養的具體需求;第二部分梳理了傳統音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問題;第三部分闡述了校地共育引入人才培養模式后的具體改革措施;第四部分總結了校地共育引入之后所帶來的積極效果,同時也預設了可能引發的問題。
關鍵詞:高師音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校地共育
一、迎新時代,談新問題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所做報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中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了“新時代”,我們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其中,老百姓對于音樂藝術的喜愛渴望以及對自身品味修養的提升需求,與地區有限的音樂教育人才儲備和不充分的音樂教育發展情況也成為了該矛盾的重要組成部分,亟待解決。
于是,以結果反觀高師音教專業的人才培養,我們不難發現,當今的音教專業必須承擔以下任務:1. 培養“多能一專”的高素質專業人才——思想上必須正確樹立師風師德的觀念,技能上則需要掌握唱歌、鋼琴伴奏、合唱指揮、少兒舞蹈編創和一門其他器樂演奏等多項業務技能,同時必須保有一技專之長;既能在在日常教學中上得了講臺,又能在各項文體活動中上得了舞臺;2. 開展“助推地方”的多舉措文化事業——既要為地區居民帶來高品味、精技術的文化展演節目,以提升人民的文化修養;同時也要參與區域基礎音樂教育工作,為老百姓提供更多接受音樂教育的機會。那么基于以上需求,我國現有的音教專業人才培養便出現了一些急需改進的問題。
二、反思過去,聚焦問題
筆者認為,中國高師的傳統音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主要表現出無法與時俱進、無法與社會接軌、無法反哺地方這三個方面的問題,既沒有考慮新時代的中小學需要怎樣的音樂教師,也沒有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實訓平臺,更談不上考慮助推地方、繁榮文化等新時代高校職能了。這樣的缺失致使學生進入工作之后會產生一種“什么都學了,但好像什么又都沒學”的感受。這說明,我們在教育模式、課程設置、實踐訓練、教學內容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問題。
(一)教育模式忽略師德養成
師德在我國教師職業的歷史發展中一直是被重點強調的基本素質。但今天的師范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卻過于強調對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灌輸,而忽略了他們職業倫理道德的養成。近幾年來,教師虐童、教師受賄等事件不斷被曝光,便是對培養模式出現問題的最好證明。隨著當今社會對于師德師風建設的呼聲越來越高,它甚至成為了教師評價體系中唯一擁有“一票否決”權利的“道德紅線”,說明在高師教育中加入師德的培育勢在必行。
(二)課程設置缺乏音教特色
中國高師音教專業的課程大多照搬專業院校,僅拼貼加入了部分教師教育專業類的課程而已。但就就業崗位和培養目標而言,音樂表演和音樂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旨在培養表演型人才,對專業能力和舞臺素質有著較高的要求;后者培養的則是音樂教師,對人文素質和綜合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因此從這個角度而言,兩個專業的課程設置是無法共享的。
(三)教學內容不符工作需要
承接上一個問題,由于我國高師音教專業的老師大多畢業于國內專業音樂院校,因此從教學的目標到內容他們都自發地依托于自身的學習經驗延用了專業院校的教學模式。這由此也使得音教專業的學生們所獲得的知識與未來崗位的實際工作內容不相適應,存在隔閡,無法做到順利接軌。
(四)實訓平臺缺少全面規劃
近幾年來,中國高校對學生的實踐課程和實踐訓練平臺越發重視,強調在理論課程之外對學生的專業技能進行實戰訓練。然而,音教專業的實訓內容僅僅是以大三的教學見習和大四的教育實習為主,無法適應當今強調綜合素質和雙臺(講臺+舞臺)能力的音樂教師崗位需求。因此,音教專業急需對實訓平臺和實踐課程進行全面系統的規劃,如此才能更好地輔助人才培養計劃的實施。
三、校地共育,校地雙贏
筆者認為,上述問題可以嘗試通過“校地共育”的引入進行解決。“校地共育”是當今學界提出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即,通過學校和地方的雙向合作,培養出與實際崗位需求盡可能接軌的專業人才。筆者認為,“校地共育”同樣也是解決音教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高校可以通過與當地文化教育部門、企事業單位和在地文化教育機構的緊密合作,搭建起多方位、高效率的實踐平臺,使學生利用周末或寒暑假提前走上工作崗位,明確自己在未來工作中所必需的人文素養和專業技能,由此反推校內學習,做到有目的的學、有計劃的學。同時,長期穩定的學生實踐也必然會擴大地區基礎音樂教育的師資隊伍及地區文化展演的表演隊伍,這顯然將為普及地區文化教育和提升地區文化發展做出重要的貢獻。如此,我們的人才培養模式具體改革措施應包括:
(一)三方聯合制定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是高校教育工作最重要的文件之一,直接反映出學校對于一個專業整個教育模式的設計思路、操作方針和過程設置,而隨后的所有具體工作也都以此為理論依據和參照。因此,校地共育的思路首先應該體現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中。
目前,音樂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是由“學校-學院”共同制定,即通識課、教育類課程由學校制定安排,音樂專業課程由二級學院規劃。
顯然,這樣的培養方案制定模式直接從課程歸屬上便將“音樂”和“教育”割裂開來,完全無法體現兩個專業的交叉融合,自然更無從提起對“音樂教育”專業綜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了。同時,由于音樂系無法對教師教育類課程進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等方面的監控,自然無法與授課教師進行更為親密的對話和交流,也致使課程管理失當,無法對人才培養過程進行有效的把握。
由此,筆者建議,建立“專業設置-專崗調研-專家把關”的三方聯合制定模式。
首先,在保留學校對于通識課程安排的基礎上,打通音樂專業和教師教育類課程模塊,學分設定、課程設置等均由專業系科管理,如此方可加大音樂專業對人才培養實施的有效監管范圍和人才培養改革的實施力度。
其次,專業系科在制定人才培養計劃的時候,應邀請當地教育部門、中小學教師代表甚至是當地重要的音樂基礎教育培訓機構進行專題座談,明確各個層面的用人單位在當下的實際需求,傾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由此輔助四年課程的設置與安排,達到與時俱進,接軌地方。
此外,二級學院也應該向校內外的優秀教育專家進行人才培養的咨詢和計劃方案的最后把關,因為高校的音樂教育專業不應該僅僅是為了培養符合當下的中小學音樂教師,更應該引領新時代的基礎音樂教育,如此才能體現出高師的身份和特色。通過向教育專家的學習求教,進一步審視在對學生的學習規劃和課程設計中是否融入了對身為“人”的基本品德培養和對身為“師”的職業道德培養;同時,是否真正提供給學生足夠的平臺和機會實現自身綜合素養的學習和鍛煉,以及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自我學習的能力。筆者認為,只有通過這三方面的聯合制定,高師音教專業才有可能培養出高品德、高素質、高能力的新時代綜合型音樂教育人才。
(二)多方構建實踐教學平臺
就當今崗位需求而言,音教專業的學生必須承擔兩類實際工作任務,一是教學工作,主要包括集體授課、個別授課、社團/課程管理;二是展演工作,包括節目演出、演出策劃、組織排練等等。以此為參照,以教育見習、教育實習為主的傳統實踐教學體系便顯得不夠完整,相當單薄。因此為了更全面地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筆者認為高師應該在保留教育實習的基礎上,以調整教育見習和利用實踐學分為抓手,擴充豐富實踐課程的內容,聯合多方用人單位構建實訓平臺。
在教學工作的實訓平臺構建方面,當今高校主要和當地中小學對接,以實踐教學基地的形式為學生提供穩固優質的課程觀摩和實習機會。筆者認為,傳統的教育實習可以繼續得以保存,因為在正規學校的監督管理、優秀前輩教師的指導和持續集體授課的演練下,學生們可以養成一套完整的備課-上課-反思的過程。但除此之外,對其他教學工作的演練和實訓則要依托其他用人單位,比如規模較大、管理嚴格的綜合型音樂培訓中心。不可否認的是,由于每年中小學音樂教師崗位較少,考編難度大,很多音教專業的學生最終都會選擇應聘音樂培訓中心,或自己開設一家音樂教育機構。同時,中國也確實不乏擁有一批非常優秀的藝術培訓學校,如雅馬哈音樂中心等等。這些民辦教育機構不僅待遇優厚,提升潛力巨大,而且能提供跨國視野,給予員工更高的發展空間。因此筆者認為,高師音教專業同時也可以考慮與這類的培訓機構對接。在其中,它們不僅可以提供個人表演授課崗位、集體表演/理論授課崗位,而且還可以提供一定的行政和銷售崗位,使學生們可以面臨更多的工作類型選擇或經歷更多的崗位輪換,積攢豐富的實踐經驗,也更加明確適合自己的特性工作。
在展演工作的實訓平臺構建方面,即提高音教專業學生的獨立表演、社團(興趣班)管理、音樂會組織的能力,高校可以聯合當地文化宣傳部門、音樂家協會、廣電新局或音樂廳等開展合作,為學生提供多種參與和策劃演出的機會。首先,為了提升學生獨立演出的能力,音教專業可以以實訓平臺為依托,持續培養學生的某項專長能力,直至他們達到表演水平,以彌補“萬精油”式的傳統音教專業課程設置。其次,高師可以積極組織學生參與由地方政府主辦,音樂家協會、廣電新局或文化館承辦的各類演出活動,如“文化下鄉”、“文化街景”及各種大型綜藝演出、開幕式等等。這些活動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演出經驗,適應不同的演出場合,同樣也可以拓展學生的眼界,見識多種類型的表演形式,最終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和臨場經驗。第三,為了使學生們具有較為成熟的彩排經驗,筆者認為高校應該向學生提供更多重奏重唱、合奏合唱和群舞編創的平臺。這一方面可以通過學院內部開設一系列相關課程解決,另一方面也可以安排學生輔助學校課外社團/興趣班的排練,擔任音樂教育機構中多人合奏/舞蹈課程的教師,或參與文化館或廣電新局的多人節目排練。通過前輩教師的指導和自己的親身參與或實踐,相信同學可以更為系統地了解多人彩排的授課或組織方式以及需要注意的各個方面。最后,組織音樂會同樣也是當今中小學音樂教師必須具備的能力,而由于一場音樂會的舉辦其實涉及到經費使用、節目篩選、人事安排、音響調試、舞美設計等多方面操作,因此僅有演出經驗是絕對不夠的,必須提供另外的實踐機會。筆者認為,與當地音樂廳合作或許是一個非常高效率的安排。高校可以組織學生參觀音樂廳各個工作部門,聆聽劇院經理對一場音樂會組織和策劃的介紹,同時觀摩優質的專業音樂會演出,使學生對此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同時學院可以要求學生每年定期組織班級音樂會,通過三到四場完整音樂會的策劃組織和實施,相信同學們對于舉辦此類活動不會再感到陌生和手足無措。
(三)雙方共建師資隊伍
“請進來,走出去”是近幾年來高校針對師資隊伍改革提出的重要標語。筆者認為,這同樣可以用于對校地共育在高師音教專業改革中師資隊伍建設的總結,但需要包含更豐富的操作內容。
首先,教師應分“兩個方向”走出去。正如上文所說,由于我國當今音教專業的任課教師大多都來自藝術類專業院校,因此他們對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工作性質和內容并不是很明確。同時,很多資深老師也由于長期任教高校而無法明晰最新的崗位需求。所以筆者認為,高校應該聯合當地的中小學校,固定組織專業教師“走向”中小學,比如在組織新教師培訓或開展教研活動的時候組織老師們赴中小學聽課。通過實際觀摩和與一線教師的溝通,老師們將打破固有的教學觀念,切實了解當今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崗位需求和主要的工作內容,由此才能更好地從實際出發,調整更新自己的授課思路和內容。另一方面,高校應繼續重視教師團隊高學歷、跨專業的培養,鼓勵老師們攻讀音樂教育學或音樂心理學的博士。教育類博士和音樂類博士的引進一直以來都受到師范院校的關注,是傳統的熱門行業。然而,這兩類博士究其專業性質而言其實都不完全與音樂教育專業對口,因為音樂教育本身就是融合了音樂和教育的跨學科專業。所以,音樂教育博士才是真正符合本專業需求的師資建設。目前,在上海音樂學院、上海師范大學等優秀高校都開設了該方向的博士點,有需求的教師可以對此進行關注。
其次,高校應請“兩類職業”走進來。為了向學生提供全面、系統并符合當下實際需求的課程,高校可以以外聘教師的方式引入當地優秀的中小學音樂教師,通過承擔具體課程(如《音樂教學論》)、開設部分選修課程(如《奧爾夫教學法》),向學生提供來自一線的理論指導和最前沿的經驗傳授。同時,高校還可以邀請其他用人單位,如優秀的音樂培訓中心、文化館或音樂廳的負責人來校面向師生進行講座或訪談,以最時新的動態、最切身的經歷和最前線的心得分享當今更多的就業資訊和工作感悟,成為搭建高校教學與崗位需求之間重要的溝通橋梁。
筆者相信,“校內走出去,校外請進來”的師資隊伍組建方式必然可以使學生獲得更加全面、實用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以及更前沿的崗位資訊和更切實的工作經驗,提升他們的職業競爭力和社會適應力。
四、價值討論,問題預設
在上文闡述了高師音教專業引入校地共育模式之后,我們發現,與其他相關部門、當地中小學和企事業單位合作之后,高校可以幫助學生簡歷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并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豐富學習內容,以及分享當前的經驗資訊。可以說,校地共育確實可以彌補高校在教學方面的不足,為提升學生的全面綜合素質和專業實踐能力提供必要的助力。然而筆者認為,校地共育同樣也會帶來一些問題。具體如下:
(一)重新設定傳統課程與實踐課程的比例分配
校地共育帶來的豐富的實踐活動和實訓平臺打亂了高校通常的校內教學和單一教學的模式,由此必然引發傳統課程和實踐課程在時間使用、資源分配、教師工作等方面的比例變化,需要進行重新規劃和調整。簡單的相加會加重高校經費的負擔,剝奪教師的科研時間,增加學生的學習成本。所以,校地共育必然會帶來音教專業的課程設置變化。
(二)重新界定理論課程在教育模式中的價值意義
校地共育所帶來的課程改革從另一方面說也在逼迫傳統理論課程的改革。筆者認為,理論課程在當今高校的意義絕不可被忽略。一方面,它擔負著傳統人文教育的重要職責,是體現高校對“人”的培養和關懷的重要課堂;但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也越發強調它對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指導和幫助。因此,理論課程的價值意義不可被低估,但其教學的內容和方式勢必要跟隨當今職業風向和就業趨勢進行調整。
(三)重新規劃學生在就讀期間的學分及學時安排
由于校地共育帶來了大量實踐活動,因此大大縮減了學生的在校及就讀時間,這同樣是必須克服的問題。由于音樂教育專業的特殊性,學生們必須在課后有大量時間在琴房中對老師布置的作品進行反復練習。所以,如果不調整教育模式,大量的外出勢必會干擾學生常規的練習時間,反而得不償失。因此,是否需要通過縮減校內課程、擴大實踐學分等手段來調整學生的學習模式就成為了高校必須考慮的問題。
五、結語
筆者認為,將校地共育引入高校音教專業教學改革是一個確實可行的思路:它整合了校外其他相關領域的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從當今實際的崗位需求著手,改革人才培養思路、調整教育模式和構建實訓平臺,為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水平和綜合素質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幫助。不僅如此,校地共育同時也增加了高校與地方的交流,使師生走出象牙塔,了解當今的專業趨勢和走向。然而,校地共育的引入也在倒逼高師加速對傳統教育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改革,畢竟如何使高校接軌社會,不僅考驗的是學生的質量和教師的思路,同樣也考驗的是高校管理階層的布局和眼光。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R].北京:人民大會堂大禮堂,2017.
[2] 王耀華.中小學音樂教育發展與高師音樂教育改革[J].音樂研究, 2002,01:15-22.
[3] 馬達.中小學音樂教育發展與高師音樂教育改革現狀[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5:46-53.
[4] 盧東民,張紅,沈志坤.“校地共育”農村社區全科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1:125-127.
[5] 嚴永福.有感于高師音樂教育教學改革—世界優秀音樂教育體系對高師音樂教育的啟示[J].中國音樂教育,2012,01:40-42.
基金項目:湖州師范學院2017年校級教研教改項目《高師音教專業校地共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GB1717)
作者簡介:魯立(1984-),女,江蘇人,博士,湖州師范學院藝術學院音樂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外國作曲家與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