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鑫鑫
摘 要:“晉劇戲歌”是以山西晉劇音樂及唱腔為主要創作材料,運用現代歌曲創作技法所呈現的一種具有晉劇戲曲音樂風格特點的新型歌曲形式。本文以山西晉劇戲歌中傳唱度較高的《人說山西好風光》為例,通過對該歌曲在結構特點、晉劇音樂素材與聲腔運用等方面進行分析,進而對晉劇戲歌的藝術特色進行初步探究。
關鍵詞:晉劇戲歌;人說山西好風光;藝術特色
一、戲歌的產生與發展
“戲歌”即戲曲與歌曲的結合。我們把將戲曲唱腔與素材融入到歌曲中的作品稱之為“戲歌。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新歌劇改革過程中,眾多民族歌劇的創作均開始借鑒我國具有獨特地域特色又膾炙人口的地方戲曲與民間曲調,這些歌劇唱段中已經開始呈現出歌與戲結合的演唱形式。“《白毛女》以秧歌劇為基礎的,所以自然沿用了秧歌劇中的唱法,也就是戲歌唱法。”[1]到了八十年代,《故鄉是北京》、《說唱臉譜》等具有京劇風味的歌曲通過央視春晚的舞臺一時風靡全國,這些歌曲將傳統戲曲文化與現代歌曲有機結合,成為了老少皆喜的藝術形式。但在當時并無“戲歌”一說,人們把這種具有京劇風味的歌曲稱為“京歌”。直到九十年代,隨著第一屆“戲歌比賽”在山東濟南的舉行,這種新興的藝術形式才被正式命名為“戲歌”。同時,這次比賽也開啟了“戲歌”創作的新篇章,不單單是京劇,越來越多的劇種也加入了創作的大潮,產生了一大批腔調各異、風格不同的戲歌,如:具有京劇風味的《卜算子·詠梅》、豫劇風味的《沒有強大的祖國哪有幸福的家》、越劇風味的《梁祝》等。
隨著這股戲歌創作的浪潮,中路梆子晉劇的發展進程也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戲歌,這些歌曲均由晉劇名家進行演唱,如《姹紫嫣紅滿園春》、《人說山西好風光》、《天作琴臺地作弦》等,晉劇韻味十足,山西特色鮮明。本文選取在山西有較高傳唱度的晉劇戲歌《人說山西好風光》為例進行分析,通過對作品在藝術特色方面的解讀,讓我們明白這種新穎藝術形式受歡迎的原因。
二、晉劇戲歌《人說山西好風光》的藝術特色
(一)結構特點
晉劇戲歌《人說山西好風光》與民歌版相比,在完全借鑒其唱詞的前提下,在結構方面將原民歌同一曲調不同歌詞的“分節歌”形式隨著晉劇唱腔板式的融入變為了非方整性的二段體曲式結構形態。改編后的歌曲第一段曲調與民歌版相同,第二段則在第一段的基礎上融入了晉劇唱腔“四不象”曲調和“二性”板式,之后又擴充歌曲結構加入了一段頗具特色的“二音”唱腔。再加上運用晉劇聲腔進行演唱,使得這部作品變成了一首山西風味濃郁的晉劇戲歌。
(二)晉劇音樂素材的運用
1.“四不象”曲調的運用
“四不象”是晉劇花腔唱腔中專用曲調之一,它可以根據劇情的需要來決定帶不帶唱詞。帶唱詞的“四不象”曲調用本嗓演唱即可,不帶唱詞的則采用襯詞“咦”或“吔”翻高八度用假嗓進行演唱,這在晉劇界叫做“吼二音”或“耍二音”。在晉劇戲歌《人說山西好風光》中就運用了帶唱詞的“四不像”曲調,它出現在第二段唱腔“人有那志氣永不老,你看那白發地婆婆”這一句中。
2.“二性”板式的運用
“二性”是晉劇中最靈活、最多變的一種板式。它在情感表達、速度控制和唱詞的多寡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伸縮性,演唱速度較快時可表現興奮、緊張的情緒,演唱速度較慢時可表現瀟灑、悠閑的情緒。如在晉劇戲歌《人說山西好風光》的第二段唱腔“兒女正當好年華”這句用到的是“二性下句”,隨后由晉劇文場樂器二弦、三弦、晉胡共同伴奏的簡短過門為“二性過門”。
(三)晉劇聲腔的運用
1.青衣唱腔的運用
改編后的晉劇戲歌《人說山西好風光》與民歌版相比,不僅在結構方面發生了改變,而在演唱方法上也大不相同。由于晉劇行當中正旦即青衣的行腔更類似于民族女高音,尤其是在高音的演唱方法上,所以演繹這首戲歌的多為晉劇中的青衣行當,這使改編后的作品與原作既一脈相承,又錦上添花。再者晉劇中青衣唱腔具有明亮厚實、靈巧大方的演唱特點,運用在此作品中更能契合所要表達的“人說山西好風光”的地區風韻。
2.“二音”唱腔的運用
改編后的歌曲在結尾部分加入了一段“二音”唱腔。“二音”是晉劇花腔中的一個類別,是將普通行腔翻高八度并且用假嗓進行演唱的一種拖腔。晉劇中的青衣、小旦、須生行當常采用“咦”或“吔”的襯詞來進行演唱,其音色具有尖銳明亮、婉轉動聽的特點。“二音”作為晉劇唱腔中的一種輔助腔,運用在此作品中起到了活躍氣氛、調劑情感的作用。
三、結語
“山西民歌不僅優美動聽,且內容極為豐富,藝術價值很高,”[2]民歌版的《人說山西好風光》在融入了晉劇元素之后,地域氣息更加濃厚,演唱形式更加新穎,結合歌詞更能體現三晉大地的風土人情。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山西省的戲曲藝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在中國戲曲舞臺上占有重要地位”[3],晉劇是三晉文化中的瑰寶,在文化繁榮百花齊放的今天,晉劇作為傳統文化既要保持原汁原味,又要順應時代不斷推陳出新,兩者并不矛盾。晉劇戲歌就是晉劇順應時代發展的產物,它借鑒了晉劇的精髓,卻又區別于傳統晉劇而獨立發展;雖然與傳統晉劇大不相同,卻以它獨特的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去了解傳統文化。晉劇戲歌借助晉劇文化的底蘊讓自身大放異彩,同時也讓傳統文化不斷發展不斷普及,這也正是晉劇戲歌備受歡迎的原因。
[參考文獻]
[1] 儀珩.民族歌劇演唱風格的演變與思考[J].當代音樂,2016,08:53-54.
[2] 潘芳.山西民歌中的本土傳統文化[J].當代音樂,2017,04:34-36.
[3] 張玉紅.山西何以成為“戲曲的海洋”—從作為音樂要素的“樂戶”談起[J].當代音樂,2016,12:42-43.
[4] 鄭曉芳.當代音樂創作對“戲曲元素”的運用[J].人民音樂,2008,08.
[5] 夏琳.“戲歌”漫談[J].黃河之聲,2010,03.
[6] 樊鳳龍.晉劇唱法及風格研究[D].中國音樂學院,2014.
[7] 董文潤.晉劇音樂概論[M].中國戲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