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玉祥 王亞東 宗序華 吳繼云 鄧亞開 陳偉南
【摘 要】目的:分析關節鏡下手術治療踝關節損傷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92例醫院收治的踝關節損傷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6例。對照組采取傳統開放手術治療,觀察組則采取關節鏡手術治療。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結果:觀察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關節鏡手術在踝關節損傷中具有較高的療效與安全性,能夠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促使患者早日康復。
【關鍵詞】關節鏡手術;踝關節損傷;臨床療效
踝關節是人體重要的負重關節,是下肢活動的重要關節,與患者的運動能力有密切的相關性。若踝關節出現損傷時,例如骨折、脫位或是韌帶損傷等問題,對患者的下肢運動有重要影響。因此,及時治療、改善患者的踝關節功能是臨床治療的重要課題。踝關節損傷若未獲得有效的治療,容易出現負重疼痛、運動受限等并發癥,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直接影響。傳統手術治療多采用開放手術,手術效果不夠理想且術后并發癥多。隨著關節鏡技術的不斷發展,發現其在踝關節損傷中表現出了較好的應用效果。因此,文章主要針對關節鏡下手術治療踝關節損傷的臨床療效展開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92例醫院收治的踝關節損傷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6例。觀察組46例患者中有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齡為20~72歲,平均(34.5±3.6)歲。對照組46例患者中有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齡為21~75歲,平均(36.8±3.3)歲。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入選標準:①單側踝關節損傷,符合手術指征;②患者及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X 線顯示有骨性強直者;②合并骨性疾病、嚴重營養不良、下肢血管病變、認知功能障礙、老年癡呆癥的患者;開放性踝關節骨折或嚴重軟組織損傷的踝關節骨折。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傳統開放手術治療。
觀察組則采取關節鏡手術治療,具體措施為:①關節鏡檢查:硬膜外麻醉,患者保持仰臥位,常規入路途徑,注入20mL生理鹽水擴張關節并建立機械通道,以此觀察脛距關節、外側溝、距骨頸、內側溝、三角韌帶、后關節囊壁以及后側間室等。確認患者的損傷位置以及嚴重程度。②手術操作:磨平關節粗糙軟骨,對于剝脫性軟骨炎需要清除剝脫軟骨,并避免碎片殘留,骨床鉆孔需要盡量垂直鉆入,鉆入深度為3mm,直徑為1.8~2.0mm。若滑膜增生嚴重,可以刨除滑膜,術中緩慢屈伸踝關節,觀察滑膜是否影響前內側和前外側溝。韌帶損傷者給予韌帶修復術。韌帶不完全撕裂且關節穩定性好的患者給予射頻熱攣縮處理。對于踝關節穩定性較差的患者需要在關節鏡手術之后行副側韌帶止點重建術或是前外側關節囊緊縮術。脛腓前韌帶、跟腓韌帶以及關節囊損傷且明顯松弛的患者可以直接行修復術。術后石膏固定。骨折患者則根據骨折嚴重程度給予閉合復位或切開復位,關節鏡觀察下進行內固定。
1.3觀察指標
術后隨訪1年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臨床療效參照相關文獻[1]制定:顯效:患者的關節腫脹、疼痛等癥狀完全消失,步態正常,踝關節功能恢復正常;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有效控制,步態正常,踝關節功能與治療前相比好轉≥50%;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以及踝關節功能無明顯變化。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 ±s)表示,組間差異、組內差異采用t值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值檢驗 ,P<0.05時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觀察組臨床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近些年來,隨著交通網絡的完善以及建筑行業的發展,意外事故引起的踝關節損傷的發生率呈逐年增長的趨勢,嚴重威脅著患者的正常生活。及時治療、改善患者的踝關節功能是臨床治療的重要課題。踝關節的負重要大于髖膝關節,且與地面的距離更近,若所承受的應力超過負荷,可能導致關節面不平、關節間隙增加等問題,從而引起了創傷性關節炎,對患者的關節功能造成了較大的影響。踝關節損傷若未獲得有效的治療,容易出現負重疼痛、運動受限等并發癥,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直接影響。目前臨床中對于保守治療無效踝關節損傷的治療措施仍以手術為主,通過盡可能的改善關節腔內解剖結構,來減少術后復發率,保障患者的術后預后情況,同時能夠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2]。傳統開放手術需要行一較大的切口,為手術操作預留空間,這就對患者的機體造成了較大的損傷,并且由于手術時間長、術中出血量大,影響了患者的術后預后情況。此外,住院時間的延長也增加了術后感染的發生率,對患者臨床療效造成了一定的影響[3]。老年患者與中青年患者相比,其機體功能衰弱,加上合并多種慢性疾病,增加了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風險,因此若采用開放手術對患者的臨床療效造成影響[4]。
隨著內鏡技術的不斷發展,內鏡手術在臨床中的應用也來越廣泛,具有微創、并發癥少、預后好、術后疼痛小的優點,受到患者的青睞。關節鏡手術由于創口小,且對患者的損傷小,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能夠促使患者早日出院,提高了患者對于臨床醫療服務的體驗,在臨床治療中獲得了醫生與患者的支持。有文獻指出,隨著近幾年來關節鏡手術成功率的不斷提高,關節鏡手術的增幅也大大升高,在踝關節損傷中的應用獲得了較好的效果,在老年患者中具有特殊的優勢,能夠減小對老年患者的損傷,從而減少老年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促使患者早日出院;同時,關節鏡的應用能夠觀察到細小結構中的情況,具有較好的探查效果,從而發現患者關節腔內的具體情況,為臨床治療提供可科學依據。踝關節損傷手術治療的難點在于視野,關節鏡手術在這一方面具有開放手術所不具備的優勢,關節鏡能夠放大圖像的功能,在操作空間小、直視觀察效果不佳的關節腔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關節鏡手術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但仍需要醫師熟練掌握其操作方法,避免手術失敗。
踝關節損傷的病理變化較為復雜,患者關節內部結構存在多樣性,傳統的影像學檢檢查方法無法直觀發現關節內的實際情況,尤其是踝關節損傷情況以及破碎小骨塊等方面,對于手術方法的選擇以及預后評估缺乏準確的數據支持。關節鏡在踝關節損傷中的應用為該病的臨床治療提供了新的思慮與方法,能夠更好的清除由于畸形愈合造成的關節內腔的增生滑膜,并且能夠對受損韌帶以及破碎小骨塊進行處理,必要時可以進行內固定治療。有文獻指出,踝關節鏡手術能夠有效改善跟骨關節內骨折后畸形愈合患者的關節功能,從而提高患者的滿意度。關節鏡手術能夠有效恢復關節面的平滑性,清除關節內的血腫、細小碎塊,從而讓復位的踝關節恢復正常的解剖結構,對于合并韌帶損傷的患者,可以在術中行韌帶修復術或術后石膏固定,能夠降低創傷性關節炎的出現,提高踝關節的穩定性。本次研究觀察中,觀察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關節鏡手術在踝關節損傷中具有較高的療效與安全性,能夠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促使患者早日康復。但是關節鏡手術對于術者的操作技術具有較高的要求,因此醫師需要掌握熟練的關節鏡操作技能,從而提高手術的效率,若術中出現視野狹窄,可以利用小關節鏡以及刨削增生組織從而擴大術野,有助于提高關節鏡手術的效率。
總而言之,踝關節是人體重要的負重關節,是下肢活動的重要關節,與患者的運動能力有密切的相關性。若踝關節出現損傷時,例如骨折、脫位或是韌帶損傷等問題,對患者的下肢運動有重要影響。關節鏡手術在踝關節損傷患者臨床治療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能夠觀察患者的損傷情況,從而及時清理病變組織、修復病灶,具有微創、療效顯著的優勢,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袁奇亮,解金三,朱明生等.關節鏡下手術治療踝關節損傷療效觀察[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5,25(3):273-274.
[2]楊綠林,房曉敏.關節鏡下手術治療踝關節損傷的效果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31):291-292.
[3]胡躍林,敖英芳,田得祥等.關節鏡在踝關節運動損傷中的作用[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6,3(1):44-47.
[4]陸志剴,黃承,曾磊等.關節鏡下踝關節融合術治療嚴重踝關節炎[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5,30(4):428-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