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慧 康凱
牙周炎主要是由局部因素引起的牙周支持組織的慢性炎癥。如齦炎未能及時治療,炎癥可由牙齦向深層擴散到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質而發展為牙周炎,發展嚴重,甚至已不能保留牙齒。相關數據統計顯示,牙周炎已成為導致牙齒缺失一個重要原因;牙周炎患者與牙周健康患者相比,有更高的種植體脫落的風險,同時,種植體邊緣牙槽骨喪失也比牙周健康患者程度嚴重,并增加了患種植體周圍炎的風險,牙周炎是種植體失敗的一個危險因素,同時會增高種植體周圍炎的患病率以及導致更嚴重的種植體邊緣骨吸收[1]。因此,牙周炎患者與牙周健康患者相比,究竟種植修復的效果有何差異,值得進一步研究分析與評價。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9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慢性牙周炎患者50例為牙周炎組,并以同期50例牙周健康者為健康組。牙周炎組男30例,女20例;共73顆患牙;年齡25~65歲;慢性局限性牙周炎有34例,侵襲性牙周炎有11例。健康組男33例,女17例;共66顆患牙;年齡22~6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術前檢查:本研究所有入選患者均在術前進行詳細的口腔檢查,評估缺牙區詳細情況,制訂治療方案并簽署種植治療手術及修復知情同意書。
1.2.2 種植外科手術:所有入組患者均由同一外科醫生進行種植手術,過程中使用常規局麻藥局部浸潤麻醉,常規消毒鋪巾,切開牙槽嵴頂牙齦,翻瓣,搔刮牙槽骨面殘存肉芽,球鉆定位,按要求逐級預備種植窩,植入合適種植體,創口對位拉攏嚴密縫合,0.9%氯化鈉溶液沖洗,術后7d拆除縫線。
1.2.3 修復方案:種植體植入后3~6個月待骨結合完成后行種植Ⅱ期手術及冠修復,種植體接轉移桿,硅橡膠取印模制取種植體水平精準印模,由技工室制作粘接固位烤瓷或全瓷修復體。修復完成后拍攝修復后全頜曲面斷層片。
1.2.4 測量與記錄實驗數據:納入病例的患者在2~3年復診時拍攝全頜曲面斷層片,觀察測量并記錄種植體牙槽骨吸收量、松動度,叩診等情況;使用牙周探針檢查種植體的改良齦溝出血指數及牙周探診深度,每次檢查均由同一檢查者完成。
1.3 觀察指標
觀察評價同步記錄兩組的相關指標:①牙種植成功率,種植體牢固,且使用功能良好,經檢查無種植體疼痛、感染等不良事件發生則臨床判定為種植成功;反之則為種植失敗;②種植體周指標參數:括齦溝液量、改良菌斑指數、改良齦溝出血指數、探針深度;③牙槽骨吸收程度(修復后6 個月、1 年、3年)。
1.4 隨訪安排
修復后1年內半年隨訪1 次,之后1年隨訪1次,觀察2組修復后6個月、1、3年的改良菌斑指數,從“無菌斑”到“大量軟垢”共分四級,分別賦予0~3 分;改良齦溝出血指數,以“無出血”至“重度出血”共分四級,分別賦予0~3 分;牙周探診深度測量6 個位點的齦緣至袋底深度,取平均值; 邊緣骨吸收檢測時拍攝全景牙片,以種植體肩臺為基線, 從其邊緣近遠中的牙槽脊頂分別引一根垂線,用軟件測量線段長度,取三線均值。觀察隨訪期間種植體手術拔除和自行脫落情況,統計其存留率。
1.5 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納入SPSS21.0 統計軟件中進行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 檢驗,表示為率;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 檢驗,表示為均數± 標準差。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隨訪期間相關指標情況比較:兩組患者修復后6個月、1、3 年的mPLI、mBI、PD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6個月MBL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3年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種植體存留情況比較:兩組術后6個月均無種植體脫落發生, 研究組修復后1、3 年的種植體存留率為95%、90%, 低于對照組的97%、93%,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牙周炎在口腔臨床中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據不完全統計,慢性牙周炎在全部牙周炎中約占96%[2]。隨著炎癥病情加重,不僅會促使牙槽骨吸收,還會引起牙周組織受損,已成為目前牙缺損首要關鍵因素。由于牙種植修復技術能夠在最大限度上改善牙體外形美觀度、提升患者牙齒咀嚼功能,得到醫學界口腔領域的大力推廣并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牙缺損患者中[3]。
本研究以牙周健康患者為對照,觀察了慢性牙周炎患者采用種植修復牙列缺損的中長期效果。結果表明,兩組患者修復后6個月、1、3 年的mPLI、mBI、PD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組織并未出現明顯的炎癥反應;兩組術后1年MBL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考慮原因為正常的生物學反應。術后1、3年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可能與慢性牙周炎患者口內存留的致病菌致牙槽骨吸收加快有關;研究組修復后1、3 年的種植體存留率為95%、90%, 低于對照組的97%、93%,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慢性牙周炎為種植體周圍骨量水平的影響因素。
綜上所述,通過正規、系統的牙周治療,病情得到良好控制的情況下,慢性牙周炎患者與牙周健康患者3年內種植修復療效近似。
參考文獻
[1]方誠,王國平.口腔即刻種植臨床研究進展[J].口腔醫學,2011,31學(3):178-180.
[2]關達榮, 鄒康元, 張佩芬. 慢性牙周炎患者種植修復的臨床療效評價[J].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2016,17(3):144-147.
[3]趙鵬,崔金禮,周弘,等. 種植體周圍炎的風險因素研究現狀[J]. 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14,30(1):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