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敬宏
摘 ?要:小學數學的趣味教育在新媒體背景下有了新的變化,新媒體為趣味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更有效的科技手段,使數學課堂更加生動有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小學數學老師需要緊跟時代的腳步,結合新媒體特點,學習新媒體技術,在新媒體的氛圍下開展趣味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推動學生進行高效學習。
關鍵詞:新媒體背景小學數學 趣味教學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有許多教學手段來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教育的趣味性,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小學數學教學課堂又產生了更多新鮮有趣的的教學元素使得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更具活力,課堂教學的氛圍輕松、和諧。在新形勢下,小學教育已經意識到趣味教學的重要性,將新媒體融入課堂教育也是趣味教學有效的實現途徑,小學老師應該針對新媒體展開研究,思考如何將新媒體教學融入小學數學趣味教學的課堂之中。
一、新媒體在小學數學趣味教學中的概述
新媒體技術是將文字、圖片、音頻、視頻通過數字技術將他們重新編碼,用直觀的方式將其呈現出來的技術。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革新,它廣泛應用在各個領域,對各行各業的發展和進步具有不可磨滅的作用。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使得新媒體技術在教育行業發揮作用,給傳統教育帶來了創新,新媒體和教育的融合不斷響應課改理念,對新課程改革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新媒體技術的引進,讓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形象生動豐富有趣,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數學學習中,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數學的學習對于小學生來說是相對復雜的,因為其邏輯思維強,學生容易跟不上教學節奏,導致走神,難以掌握數學知識。新媒體技術的運用可以轉變學生被動的學習狀態,主動吸收數學知識,讓知識的接受過程更加輕松,學生從中學會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自己解決問題。同時,新媒體使教學打破了課本的局限性,將課本內容進行延伸,課本內容與拓展內容緊密結合,讓學生對知識的印象更深,基礎知識更扎實,提升了學生的數學素養,為其今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新媒體在小學數學趣味教育中的運用
(1)設置開頭 集中學生注意力
一節課的開始奠定了整節課的學習氛圍,老師應該注重課堂的引入,集中學生注意力,來抓住學生的視線。老師要注意開頭的設置要融合學生的興趣點,再考慮設置內容與新媒體的結合方式。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喜歡動畫片,老師可以利用相關的動畫形象作為提問的主人公,讓動畫人物代替老師提出問題,引入課堂知識,學生會產生強烈的積極性去思考問題從而且解決問題。采用這種方式,來時需要利用動態圖片制作課件,利用多媒體課件還原動畫場景,牢牢把握學生的興趣點。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逐漸開始接觸新媒體,不少小學生已經擁有手機,或者偶爾使用父母的手機,老師開展課堂可以提前制作電子預習卡,通過手機設備讓學生接收,通過這種形式預留課堂提問,在課前知曉學習任務,保留對知識的好奇心。
(2)設置情境 營造數學氛圍
相關調查研究發現,一個人對事物的注意力最多保留三十分鐘,對于小學生來說,課堂內容或者教學環境如果無法時刻刺激學生的大腦,他們的注意力更加容易分散。因此小學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需要不時地給孩子們刺激,激活大腦,讓他們的精神狀態保持飽滿。通過新媒體來設置情景能營造出持久的教學氛圍,老師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播放相關的數學小故事,讓學生沉浸在數學氛圍中,感受數學的魅力。教師需要在課堂中把握情景設置的節奏,通過觀察孩子們的課堂狀態和反應來了解學生是否開小差,當注意力出現了分散的時候,要適時采取新媒體手段來重新拉回學生的注意力,重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保持課堂的節奏張弛有度,使數學教學更加高效。
(3)結合演示 數學形象生動清晰
小學高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涉及到中相對復雜的內容,在解行程問題時需要根據物體的運動情況或者量的變化畫出相應的示意圖。比如學生要從行駛地點、行駛時間、行駛方向、行駛結果這四個要素展開分析,涉及到方向和距離的變化,依靠大腦的想象力無法形成完整的過程示意圖。書本上的圖示往往只能呈現簡單的變化,對于分析物體動態運動效果并不理想,變化過程過于抽象,學生理解起來句有一定困難。即使在解題過程中教師的講解很清晰,學生依然存在不能及時消化的問題,對于知識的難度升級,無疑增加了學生的學業壓力和緊張情緒,同時在消耗學習數學的內在動力。而新媒體技術的加入可以消解理解上的困擾,教師可以利用視頻動畫來演示物體運動情況,學生的注意力也會因為動態的演示更加集中。通過新媒體將行程問題的難點進行分解,靜態的行程問題動態化,抽象概念直觀呈現,提升了學生的數學效率。
要加強小學數學教學的趣味性,學校應當加大新媒體教育的投入力度,小學教師也需具備相應的新媒體素質,一方面結合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要會熟練新媒體技術,將教學和新媒體有機結合提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旻劼.“新媒體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舉隅[J].小學數學教師,2018(04):47-49.
[2]楊斌穆.新媒體時代下小學數學教學中面臨的困境及對策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6(28):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