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平平
摘 要:作為一項實際要求較高的實踐性工作,建筑底層架空式開放空間的設計有著其自身的特殊性。該項課題的研究,將會更好地提升對架空式開放空間設計的分析與掌控力度,從而通過合理化的措施與途徑,進一步優化該項工作的最終整體效果。基于此,本文主要對建筑底層架空式開放空間設計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建筑底層;架空式;開放空間設計
1 前言
隨著城市的高速發展,建筑用地的日趨緊張,人們交往活動需求的增加,城市公共活動空間也日益顯得匱乏,如今這一問題已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一般而言,人們普遍關注的是城市廣場、公共集中綠地、商業步行街等宏觀層面上的城市公共活動空間,以及用地紅線內的建筑外部空間,如居住小區住宅組團內的活動空間。但現實生活中還有一些常見的公共活動空間不為人們所重視,如建筑底層架空空間。其實從使用的角度來看,這類空間因易于到達、便于使用以及特殊的空間性質,其使用頻率也很高。近年來,西方一些國家出現了“架空底層公有化”的思想,如美國通過放寬容積率等鼓勵政策號召高層建筑底層架空作為城市公共開放空間,我國南方地區特別在居住建筑中也常出現底層架空式公共空間。建筑底層架空空間作為城市公共開放空間,已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和關注,其研究具有現實意義。
2 底層架空空間的特點分析
底層架空空間是室內外的過渡空間,具有多功能、對外開放等特點,分析如下。
2.1 地域性
底層架空設計的應用有明顯的地域氣候條件。南方亞熱帶、熱帶地區典型的濕熱氣候,架空設計的應用有得天獨厚的地域條件。架空空間留出的陰影空間,一方面可遮陽避雨、提供適于交往的公共開放空間;另一方面豐富建筑景觀層次,造型虛實對比強烈,形成南方地區建筑通透、輕巧的風格。而北方嚴寒地區由于有節能保溫的要求,架空設計的應用就會受到較大的限制。架空空間的具體設計上,一方面應注意架空空間的尺度,層高太高,易顯得空曠、不夠親切,層高太低,易造成壓迫感;另一方面應有環境意識,注重細部設計,營造出親切的氣氛,不可僅僅成為管線集中的地方或雜務堆放場。
2.2 灰空間
所謂灰空間,即是半室外、半室內的空間,對于底層架空空間來說,其可以說是對灰空間概念的充分體現:第一,其具有頂部結構,則能夠在遮陽避雨的同時減少外界氣候因素的干擾,為人們營造出一種舒適、安全的活動環境;第二,其并不存在圍護結構的設置,人們在活動的過程中,視覺并不會受到影響,且能夠在此條件下引入更多的室外景觀以及自然光線。同時,其在室內外空間方面,并沒有十分清晰的界限設置,在相互融合、模糊界限的同時對更多的自然因素進行了引入。具體設計方面,在該空間內可以對水體、小品、招牌、燈柱以及綠化等設施進行引入,使人仿佛處于架空空間的同時又好像處于自然環境當中,即在具有室外自然親切感覺的同時也具有室內的環境氣氛。對于該種特點來說,其正是該類型空間同其他空間類型所存在的重點差異,也是其最具魅力的空間形式。
2.3 開放性
一般而言,城市公共空間的開放程度越高,就越受市民歡迎。建筑底層架空空間的開放程度較高,是布置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有效手段。還有在裙樓屋面上,高層塔樓的結構轉換層以較高的層高架空,結合裙樓屋頂平臺進行環境設計,對裙樓屋面而言是底層架空,故可視為建筑底層架空空間的特殊形式,這種處理方式可營造歸屬感和私密性較強的公共活動空間,在香港的高層商住樓中應用較廣泛,如太古城住宅區、康怡花園等,近年來在我國南方沿海城市的高層商住樓中也曾出現。當前社會信息化趨勢日益明顯,底層架空設計適應在城市建筑中增加公共開放空間的趨勢。近年來歐美不少國家的高層建筑設計注重底層空間和城市公共空間的連結,提出“架空底層公有化”的思想,為市民創造通透連續的地面步行交往空間,并已制訂相應的法規。又如上海商城是商業、辦公、住宅、娛樂一體的建筑綜合體,南臨繁華的南京西路,用地局促。
3 底層架空空間設計要點
對于底層架空空間來說,其屬于半封閉特征的空間類型,頂面為封閉,而四面則至少有一面為開敞特征。如果該空間有一面為開敞,則一方面人流量較少,且空間光線較暗,屬于具有穩定特征的空間類型;如果其兩面為開敞,則具有相鄰以及對開這兩種開敞方式,一般為2個或者多個空間的過渡空間,具有較大的熱流量特點,且可以對一定的公益設施進行設置。對于底層架空空間來說,其具有非盈利以及公共服務的功能特征,經常應用在市政管線、活動器械以及綠化小品的設置當中。通過對建筑底層的架空,則能夠使樓底在具有較好散熱特征的同時對穿堂風進行形成,能夠在防濕、防潮的同時使建筑內外空間形成較好的綠化滲透以及空間延伸。而在大樓底層位置,也具有前后相互貫通的通道,對于該種情況來說,其雖然能夠對側風區形成的強烈氣流進行降低,但在通道中也可能因此存在強氣流情況,并因此對路過開口位置以及出入大樓的行人產生威脅。對此,對于該種情況則可以對能夠移動的旋轉門以及自動門等設施進行設置,對出入安全以及風雨抵擋形成兼顧的作用。而該種底層貫通原理的另一種應用方式就是將中空設計放置在同建筑地面具有一定高度的位置,以此在將地面風環境影響進行降低的同時使建筑具有更低的風力。
4 應用現狀的反思
架空空間作為城市公共開放空間,在我國南方亞熱帶、熱帶地區已有廣泛應用,但應用上受到一些限制。這些限制一般不在于結構技術方面,也不會增加太多的建筑造價,更多地在于開發上的經濟效益和人們的意識觀念上。開發商都希望開發的土地有最好的經濟效益,尤其在城市用地緊張、地價昂貴的今天,底層空間往往是商業價值最高的部分。若讓開發商讓出底層一部分寶貴的面積,“還地于民”,提供公共開放空間,一方面需要政府規劃主管部門在政策法規上予以引導和鼓勵;另一方面,也需要開發商正確認識架空空間有利于改善環境,是“得”大于“失”的,具有長遠的社會效益。作為政府規劃主管部門,應制定有法可依的規定,對積極為城市公共開放空間作貢獻的開發商,可以在容積率和面積計算上給于獎勵或相關政策的優惠。例如,香港中環廣場位于香港的最繁華地段,地價是建筑總造價的3倍。但因建筑首層全部架空開放而被獎勵開放部分面積的5倍,二層與人行天橋、公共步道連接的室內公共空間則獎勵這部分面積的2倍,總容積率由原來的15提高到18。又如,海口市規劃局對采用架空手法提供城市公共空間的給于一定的建筑容積率獎勵,對架空手法留出的綠地按一定比例承認其綠地率,以資鼓勵等。
5 結語
綜上所述,加強對建筑底層架空式開放空間設計的研究分析,對于其良好實踐效果的取得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在今后的架空式開放空間設計過程中,應該加強對其關鍵環節與重點要素的重視程度,并注重其具體實施策略與方法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 張姍姍,王恩棟著.探求城市環境中的和諳共鳴—高層公共建筑底部空間設計[J].建筑學報,2015(12):60~62.
[2] 葉偉華,王揚著.建筑底層架空式開放空間設計初探[J].新建筑,2015(2):115~116.
[3]蘆原義信,尹培栩.外部空間設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M].201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