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勤理
摘要:煤化工是我國工業領域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取決于我國“多煤少油缺氣”的能源結構。隨著我國工業大發展,近十年來以大型空分及煤氣化為技術核心的新型煤化工得到了快速發展。雖然新型煤化工較傳統煤化工在環境保護上已有很大提升,但新型煤化工由其最基本工藝決定了它還是一種高耗水產業。所以我國如果新型煤化工需要進一步長足發展,達到環境友好目標,一定要走水資源循環高效利用道路,特別是中西部水資源缺乏地區,新型煤化工要生存,必定要實現水資源高效利用,進一步提高企業對于廢水的處理效率,最終實現零排放。
關鍵詞:煤化工企業;廢水零排放;技術問題;解決思路
我國作為一個煤礦資源儲備豐富的國家,在石油以及天然氣的供應量無法滿足我國實際的社會需求的條件下,以大型空分及煤氣化為技術核心的新型煤化工快速發展起來了,成為我國能源供應側的一條支柱性產業。所有新型煤化工企業在實際生產過程中,都會產生大量的廢水,并且由于煤化工系統繁雜,生產過程中的廢水源較多,各種廢水所含成份復雜,如果沒有進行有效地、系統的處理,就很難達到達標排放,更不可能實現污水零排放,必將會對整個化工企業周圍的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本文主要是筆者過幾年結核多家新型煤化工污水處理情況及自己公司污水處理系統的運行情況提出的煤化工行業零排放技術問題及解決思路提出意見,供相關從業人員參考:
一、 煤化工企業實際廢水處理工作中的主要技術問題
(一) 生產廢水來源復雜,成份差異很大
就我國目前大部分新型煤化工企業的生產模式而言,最大量的廢水主要來自于氣化灰水、各裝置清洗廢水、循環水排污廢水、脫鹽水站廢水、凈水站廢水、等,各廢水中所含成份相差很大,工藝上不可能統一處理。其中氣化灰水COD 、NH3-N濃度高;循環水站、脫鹽水站廢水鹽份高。為了能針對性處理不同廢水,合理利用裝置規模,必須將各類廢水分類收集,特別是各裝置沖洗水,初期雨水等水量不大,成份變化快,處理不合理將可能打破整個水平衡,因此宜集中儲存,根據成份不同,逐步消化。
(二) 廢水成份隨生產波動變化大
煤化工企業生產過程中,受多種因素影響,如原材料、取水、換熱器泄漏等等,往往廢水的水量及成份會發生較大波動,如因原料煤成份變化,氣化灰水COD變化很大;當換熱器發生泄漏,循環水NH3-N濃度高,循環水站廢水排放量增,化學耗氧量增加,所以需要整個廢水處理工藝及時調整,所以整個污水處理系統擁有一定調節余量,才能保證正常生產。
(三) 濃鹽水處理工藝還需提高
濃鹽水處理裝置是整個廢水零排放工藝最后一道工序,是將濃鹽水進一步濃縮,最后鹽份結晶達到零排放目標。國內較為成熟的工藝采用二級UF/RO+低溫蒸發,其中影響運行主要因素是結晶析出過程很難連續進行,運行成本高。
二、 解決思路淺析
為了更為直接說明新型煤化工廢水零排放解決思路,此處推薦目前較為成熟的技術方案進行說明,具體技術方案包括:
此方案解決新型煤化工企業廢水零排放較為可行的思路主要包括有:
(一) 要求根據各類廢水細致化處理,并能及時調整處理流程
此工藝要求各類廢水獨立送到污水站或中水回用裝置,主要解決優化運行,減少污水處理裝置壓力降低消耗的作用。例如當循環水站廢水COD 、NH3-N指標超過一定值是必需送至污水站,但如果指標正常就可直接送中水回用裝置,減少污水站壓力及運行成本。當某路廢水水質出現突然惡化時,可短時間將該廢水收集起來,待處理完成后根據廢水成份逐步消化處理,確保化工生產連續運行。
(二) 要實現廢水零排放,必須實現廢水的高回收率
實現最終廢水零排放,一般必須經過量后的濃鹽水處理,由于濃鹽水再濃縮單位能耗較高,運行成本也高,一般達到40元/噸以上,所以零排放經濟運行的前提必須將廢水盡可能回收,達到濃鹽水處理廢要最大可能減量。目前主要技術包括絮凝沉淀、全膜處理等都為技術成熟產品,但在實際運行中加強優化。
(三)濃鹽水處理技術還要進一步提升
濃鹽水進一步濃縮結晶過程傳統的方法是多效蒸發,但此方法能耗高,運行成本也高,隨著近幾年來熱泵技術及低溫蒸發技術的快速發展,運行成本大幅下降,目前采用低溫蒸發的技術越來越成為主導技術,但正在運行的多家低溫蒸發裝置連續運行水平都不高,設備容易產生腐蝕及結垢,后續有待進一步優化。
三、結束語
新型煤化工要實現長期發展,就必須對于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各類廢水細致化處理,并根據水質及時調整廢水處理流程,其次,新型煤化工企業在處理加工廢水的過程中,更加注重處理流程的可靠性以及穩定性,從根本上提高整個廢水處理工作過程中的工作效率。隨著我們社會的進步,環保意識的提升 ,新型煤化工必須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并最終實現廢水零排放,與環境友好相處。
參考文獻:
[1] 何緒文, 王春榮. 新型煤化工廢水零排放技術問題與解決思路[J]. 煤炭科學技術, 2015, 43(1):120-124.
[2] 邰陽, 楊耀. 內蒙古煤化工廢水零排放中濃鹽廢水處理技術及存在的問題討論[J]. 環境與發展, 2012(2):87-90.
(作者單位:中鹽昆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