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勇 夏維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不斷提高,經濟不斷發展,環境保護工作在當前社會中的地位也隨之提高了。通過環境影響評價,按照環境資源的承載能力和容量要求,更好的把環境因素納入到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綜合決策之中,可以更加科學合理地對環境進行規劃和建設,從而更好地保證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的發展。
關鍵詞:環境影響評價;問題;對策
1、環境影響評價的概述
一是環境影響評價的概念:環境影響評價,就是指對擬議中的建設項目、區域開發計劃和國家政策實施后可能對環境產生的影響進行的系統性識別、預測和評估,并提出減少這些影響的對策措施;二是環境影響評價的目的:環境影響評價的根本目的是鼓勵在規劃和決策中考慮環境因素,最終達到更具環境相容性的人類活動。
2、環境影響評價的作用
2.1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改革。在傳統的經濟發展中,往往考慮直接的、眼前的經濟效益,沒有或很少考慮環境效益,有時甚至為獲取局部的暫時的效益,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結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環境污染和破壞,導致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尖銳對立。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能有效地改變這種狀況。
2.2為制定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提供科學依據。在傳統的發展中,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由于缺乏社會的、經濟的、特別是環境的綜合分析評價,盲目性很大,往往造成畸形發展,出現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嚴重破壞和污染。通過環境影響評價,掌握區域的環境特征和環境容量,在此基礎上制定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劃才能符合客觀規律并切實可行。
2.3為建設項目制定可行的環境保護對策、實行科學管理的依據。通過環境影響評價,可以獲得應將建設項目的污染和破壞限制在什么范圍和程度才能符合環境標準要求的信息和資料,據此,提出既符合環境效益又符合經濟效益的環境保護對策,并在項目設計中體現。使建設項目的環保措施和設施建立在較科學可靠的基礎上,同時也為環境管理提供了依據。
3、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面臨的問題
3.1環境現狀調查中存在的問題。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現狀調查的方法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現有資料為基礎,進行資料統計、經驗估算、資料復用等,另一類是通過現狀監測獲取相關的數據。兩者往往相互補充。由于受環評時限、經費、人員素質、工作機制等諸多因素的限制,現狀調查往往出現隨意套用現有資料,監測資料準確性、可用性差等問題。
3.1.1現有資料收集中存在的問題
1)資料收集時間上的相對不足。環境現狀調查應重點關注現有資料值獲得時間距環評現狀調查時間的長短。近年來,隨著城市新城區的高速發展,頻繁的社會經濟活動促使環境瞬息萬變,區域內植被面積大輻度減少,人口高度集中,人類開發活動強度增大,各項環境質量指標也隨之呈現較大變化。
2)突發事件及不利條件下對現狀值的影響。對于一個比較成型的工業區,往往認為它的現狀值在一定時期內是相對穩定的,但突發的事件也有可能在短時間內改變環境現狀值。一些惡性的環境違法行為,如向水體傾倒化工廢液、利用廢塑料薄膜作為鍋爐燃料等,在較短時間內即可能引起區域環境發生不利的改變。對于一個正在開發建設中的工業區,調查過程應更多地關注整個區域環境的變化。
3.1.2環境監測中存在的問題
1)監測點設置不合理。如項目監測點位布設不科學,未設置環境保護敏感監測點位;監測因子不全,特征因子監測缺項;部分項目監測頻次不符合要求等。
2)監測數據統計和評價有誤。有些項目在計算平均值、超標倍數、超標率等方面有誤,評價引用的標準值錯誤或評價結論與實際監測數據有出人等。
3)歷史監測數據引用存在的問題。主要是超時限使用、缺少歷史數據監測報告及有效性證明材料等;有些項目隨意引用其他項目的監測數據,引用的區域與評價區域偏離較大,與實際情況不符。
3.2評價方法中存在的問題
3.2.1標準體系不健全
目前,地表水、大氣、聲的標準體系相對較完善,但地下水、土壤、電磁輻射、核輻射、生態以及人體健康等環境標準體系相對較少,而與污染源相關的排放標準更是匿乏。
3.2.2技術方法不規范統一
環境評價涉及到很多領域的知識,環境問題復雜多變,存在較多不確定因素,加之理論發展條件的制約,給相關技術規范的制定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如目前的非污染生態評價導則,很多環評工作者都感覺其可操作性差,理論水平深,距離實際太遠。
3.2.3預測模式和預測條件的選取不合理
近幾年出現了諸多環評計算軟件與預測模式,但不同軟件和模式對同一數據的計算結果很難一致,有關主管部門也未曾作出統一規范,所以評價預測結果準確性不高。電磁輻射項目的預測也缺乏成熟的計算公式,只能通過類比來敷衍了事。
3.3公眾調查中存在的問題
3.3.1公眾參與制度不完善
公眾參與是環評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是讓公眾享有知情權的唯一手段,也是讓社會公眾對項目建設充分發揮環境監督作用的基礎。在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信息披露的有效性低,組織形式單一、面不廣、深度不夠等方面。
3.3.2公眾參與的主體存在的問題
世界銀行把環評公眾參與的主體分為直接受影響的人群、受影響團體的公共代表和其他感興趣的團體三類。根據以上分類,目前我國公眾參與環評的主體主要是第一類,而第二、第三類主體參與環評很少。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人們對生活環境的質量要求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環境保護意識也不斷加強。但是由于對環保認識上的片面性,不能正確理解發展、污染與環保之間的關系,調查結果有時并不能正確反映實際情況。
4結束語
總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對于實現我國經濟可持續性發展極為重要,具有較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值得大力探討。
參考文獻:
[1]焦彥欣.對我國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幾點思考[J].資源環境與發展,2008,04.
[2]顧永芳.淺談我國環境影響評價的法律保障[J].泰州科技,2009,04.
[3]金勇.提高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有效性的對策研究[D].吉林大學,2004.
(作者單位:天津天發源環境保護事務代理中心有限公司1
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2)
作者簡介:
夏勇,男,漢族,職務:咨詢工程師,研究方向:環境影響評價、節能審查咨詢。
夏維,女,漢族,研究方向:環境影響評價、節能審查咨詢。